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推廣友善農耕 終身護持教育

推廣友善農耕 終身護持教育

E-mail 列印
「送有機蔬果給學校、慈善團體義賣是為了護持教育。我也願把在農業學習到的知識,分享給更多農夫,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起來進行友善農耕。」護持教育,推廣友善農耕,農喜菜園主人吳錦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用心回饋 學校、社會。

◎感恩思回報

「我只是個拿鋤頭種菜的農夫。」吳錦雄輕輕地說。高大黝黑的他,眼裡流露著真誠,和他人都動搖不了的堅持。他是馬六甲農喜菜園的「農夫」,二十多歲下定決心耕種有機蔬果開始,便將七十畝園地縮小成二十畝,和十位外勞員工一起打理,並規劃好部分菜園所種的蔬果,專作回饋。

2019年4月18日,他回到中學母校馬六甲培風獨立中學(簡稱培中),參與清寒學生午餐計劃,供應餐食予清寒學子。他於2013年開始和一群善心人士負責籌款與義賣,回頭扶持母校的營養餐計劃;至今,每年大約五十位學生受惠。而各社團機構舉辦的義賣活動,他都樂意護持,捐獻蔬菜;遇有需要的人,會盡心盡力給予幫助,看見受助者重拾笑容,內心總覺得歡喜無限,他深刻體會「施比受更有福」。

吳錦雄的溫馨事蹟,源自於中學時期,曾有社會善心人的助緣,讓他得以安心求學,現在他以能力所及來作回饋。他謙虛表示:「農夫只是扮演中間人角色,把土地努力生產的食物供應給人類;而回報學校、社會,讓更多學弟妹接受教育,這分喜悅是無法言喻的。」

◎社會的支援

吳錦雄來自三代同堂務農的大家庭,父母天生聾啞,以割膠和種菜撫養四位身心健康的孩子長大。他小學成績優良,畢業後,獲得賴朝珠老師推薦,保送到培中唸書。

家中四位孩子只有他一人獲選培中唸書,但是除了學費以外,還有校服、學雜費,及天天搭公共巴士和午餐費等,讓經濟吃緊的家人一度很掙扎。

二十年前,每月逾百令吉(約新臺幣七百五十元)的學費對小康家庭來說是沉重的負擔,慶幸的是,中學第一年,就有善心人士和慈善機構贊助他和一群清寒學生的學費。當時,慈濟馬六甲也伸出援手,讓這群莘莘學子得以順利畢業,吳錦雄說:「如果沒有社會資源的幫助,我的求學之路將會更艱辛,也許無法專心上課,更可能的是半途輟學。」

◎教育的力量

回首當年,每天放學回家,他和兄弟姊妹都會自動下田幫忙,特別是農忙的時候。

孩子和父母只能用最簡單的手語溝通,而他最常看見的是父母浸泡在水中的雙腳。他說:「爸爸早上割膠,下午到菜園去鋤地澆水,從早忙到晚。他雖然沒辦法將愛說出口,卻一直在用行動保護我們這一家。現在他的雙腳因長期浸泡在水中的緣故,經常抽痛。他用行動教育我們,凡事要勤作才會有收穫。」

父親也會載著吳錦雄到鄰里間去兜售農產品,有時邊和顧客聊天邊賣蛋,這是他和父親唯一的歡樂時光,從中體會賺錢不容易,要更努力讀書,才能換取家庭更好的未來。

在培中唸書時,班上一位特別注重品格教育的老師,會讓調皮搗蛋的同學抄寫滿滿一頁靜思語。時日雖相隔已久,當年抄寫的靜思語如「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行善行孝不能等」一直駐留在吳錦雄心中。以致長大後經商,當利益及正義要做取捨時,靜思語自動浮現在腦海裡,助他及時跳脫貪瞋癡慢疑的糾纏。推展友善農耕,有感一個人力量微薄無力時,「多做多得、少做多失」靜思語也一直陪伴和鼓勵著他。

畢業後投入社會,有志工牽線,讓吳錦雄重新接觸慈濟團體。連續好幾年,他都有參加歲末祝福活動,不僅被慈濟志工付出的身影打動,也發現慈濟走向國際之際,在社區也都有志工做環保的身影,志工也在活動中傳達生活教育理念,讓老中少都能獲得啟示。

因此,他發願參與志工行列,全家茹素,也認同大善事業是從每一個小小的善心護持開始,曾經一口氣領了八個竹筒撲滿回家,分給親友的孩子,鼓勵他們節省零用錢行善。

2016年始,他和太太連續兩年陪伴孩子參與慈濟親子班,感受到服務大眾的歡喜,讓自己的人生更圓滿。他堅信「施比受更有福」,希望日後一樣用身教,影響女兒繼續投入志工服務。

◎轉型為農夫

2010年,一個偶然的機緣,他閱讀《50 Facts that Change the World》這本書,講述五十個改變世界的原因,其中一個是糧食危機,讓他震撼,下定決心拋下保險經紀的身份,投身務農。

第一次當農夫,吳錦雄也曾採用化學肥和農藥的「慣行農法」,卻發現本地食物產量充足,反而是食物安全問題更嚴重,他萌生了想要栽種出「無公害蔬果」的念頭。

一位學長也勸說:「你種菜功德大,但要為人們的健康負起責任。如果噴灑農藥,對自己的身體不好,對其他人類生物的傷害也很大,所做功德將完全抵消。」這段話如醍醐灌頂,促使務農了一年半的他豁出去,把原有的七十畝土地縮小成二十畝的菜園,分階段轉型,回歸自然農耕方式。

然而不灑農藥,首先得面對工作量加倍。他說,在菜園,最多的工作是種植、除草和收割。種植和收割是屬於階段性,除草工作卻是天天要做,負責用除草機割草的工人說,他連晚上睡覺都感覺自己全身在顫抖呢!

再來是面對蟲咬的危機,吳錦雄選擇種植更多蔬菜來平衡。一次他種植的黃瓜,百分之八十被蝸牛吃了,工人補苗了好幾次,結果還是一樣;不料遇到市場的黃瓜生產過剩,當黃瓜市價回穩,被蝸牛吃剩的點滴收成全售罄。初嘗塞翁失馬的幸福,他感恩上天安排的不可思議。

◎傳播善知識

雖然如此,轉型友善農耕後,其他菜農收成是「一籮籮」,他的收成少,只能以「公斤」量計。但是還在尋求更好農耕方法的他,依然定期捐菜給母校和慈善團體供義賣。

皇天不負苦心人,2017年,他遇上了臺灣有機達人陳榮三老師自費到本地授課,他才知道要讓農作物長得好,先要讓土地肥沃。肥沃土地養成高能量農作,農作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生病,蟲也不會來侵犯,這樣高能量農作就能滋養人的身體。

於是,他採用輪作、休耕方式,讓油棕渣、咖啡渣等材料變成有機堆肥,還有用綠肥和水果酵素讓土地肥沃。

如今在農喜菜園,生意盎然,有蜻蜓、蟲、當然也有蛇、老鼠和雜草。工人說,老闆愛護他們,不曾拖欠任何人薪水,也不捨得殺害土地任何一條生命,因為牠們都是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像益蟲可幫助土壤肥沃,害蟲有蜻蜓警察在把關,雜草可做堆肥等等。

「農作物被吃了,就讓給牠們吃吧,留一口糧給牠們,牠們會還給你的。」抱持「無為而種」的信念,他相信,蟲也願意吃的農作物,意味它是無毒,自然對人體無害。

「我願把在農業學習到的知識,分享給更多農夫,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起來進行友善農耕。」因為感恩,吳錦雄不時開放菜園讓民眾體驗農作。

與眾分享時,他說:「每一次去到菜園,我都會很開心,因為所種植的蔬果都很健康,每一根菜清洗了就可以直接享用。」他達到了農喜菜園的目標:「我們吃我們種的,我們種我們吃的。」

轉型做農夫,一路跌跌撞撞近十年,近幾年菜園才取得生態平衡,產量平穩,許多人主動聯絡訂購他的蔬菜,漸漸打開有機市場。

近年來聽見慈濟積極推動「蔬醒」運動,他也希望能種出更多更好吃的蔬果,吸引人棄葷轉素。吳錦雄感恩從小到大,處處有貴人扶持;即使投入社會大染缸,一樣有善環境、善知識在提醒和拉拔自己。由衷體會教育的重要,唯有教育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他許下一願望:「我願終身護持教育。」

「以前農夫完全不相信,現在存著半信半疑;我想告訴他們,不噴灑農藥和化肥,一樣可以做到友善農耕的方法,希望一個人可以影響五個,五個再變成五十個……」明顯察覺善的效應在發酵,吳錦雄感恩一直有善知識提拔,也發現教育的力量,讓他勇敢作出改變,持續推廣友善農耕。

圖左 :2014年年底發生東海岸水災,吳錦雄(右)帶著女兒及她的撲滿,全家一起來捐錢做好事。[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志工與吳錦雄(左二)一家分享慈濟在世界各地的善行。[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吳錦雄(右)與女兒參與親子成長班,歡喜投入每一堂課程中。[攝影者:張子恩]
圖右 :農喜菜園所種植的蔬果都很健康,每一根菜清洗了就可以直接享用。[攝影者:陳念清]
圖左 :吳錦雄採用輪作、休耕方式,用油棕渣、咖啡渣等變成有機堆肥、綠肥和水果酵素,讓土地肥沃。[攝影者:陳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