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同理關懷 體現愛與溫度的醫療

同理關懷 體現愛與溫度的醫療

E-mail 列印
2019年7月6日於人文志業中心,舉辦今年第二次「第三聯區醫療志工基礎研習課」,當日參與人數總計約三百五十人。藉由基礎研習課程,學員學習重要的醫療知識與實務要點,為日後承擔醫療志工做好基礎準備。

1 986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時由三位資深委員自動自發至醫院協助,稱為「醫療志工服務隊」。歷經三個月後漸顯雛型,進而發展成為現今的排班制度。

慈濟醫療志工迄今走過三十三年,全國每天動員志工人數超過六百位以上,全年無休,用心守護著醫療志業。

◎從捨不得別人受苦開始

優美動人的歌聲響起,擁有近二十九年資歷的慈濟大林醫院醫療志工黃明月,清唱著慈濟歌選「溫暖滿人間」進入研習課現場,與學員分享「醫療志工的參與及體悟」。

黃明月說,醫院裡有許多病苦,讓人的生活步調變了,讓生命的美好夢想破滅了。她回憶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穿上醫療志工背心進到醫院時的心情感受。「在集苦難最多的醫院裡,我不是專業,看到別人受苦,令我很不捨,我可以做什麼?」

她分享當醫療志工的過程中,從做中學習,不斷充實自己,學習各種知識,向內反觀調整,提升自我。學習用無私的愛付出,用媽媽的心陪伴,用菩薩的智慧引導,甘願做、歡喜受。

上人期待,志工是醫院軟體中的軟體,是醫病的橋樑;醫院是菩薩訓練的道場。黃明月勉勵學員:「從捨不得別人受苦開始,從一個正向的想法開始,從學習不斷分享佈施開始。不要吝嗇分享自己的愛,正如『溫暖滿人間』歌詞裡所說的,讓世界因著我們而改變,用愛畫一個圓。」

◎疼痛是老天爺的禮物

新店慈濟醫院兒童復健科醫師吳欣治,分享「疼痛何處去——淺談疼痛的原因與治療」。她說疼痛不能忍,有7–13%的病人飽受慢性疼痛之苦而睡不好,影響到生活品質。她看診的病人從零至九十九歲,以一般病患角度來對治疼痛現象,觀察到有些病患重覆看病、檢查卻不吃藥,或改吃健康食品,或局部注射打針:玻尿酸、維他命B12、葡萄糖針,或刺激身體軟組織重新修復的增生治療等。

「要想一想,做了什麼會讓我痛起來?」吳醫師娓娓道來,疼痛症狀有分抽痛、癢痛、持續痛、戳痛、刺痛、撞擊劇痛等;而以原因可分類:器質性、功能性;以機轉區分為:感覺性、神經性、發炎性、心理性、混合性(侵害刺激性加神經病變性加心因性)等;以時間區分為:急性、慢性疼痛(約十二周以上)。大多數的急性疼痛跟傷害有關,例如遭骨折、割傷、扭傷關節炎所造成。

「明確診斷非常重要!」長期研究如何消除疼痛的吳醫師表示,診斷工具有X光、核磁共振、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她介紹幾種常見的疼痛疾病以及在醫院如何診斷治療的方式,例如,關節炎、肩關節炎(分肩夾擠症候群、五十肩、旋輚肌腱破裂)、頸背痛(分脊椎痛或是骨刺痛)。

吳醫師說,骨刺不會痛,大多是姿勢與肌肉關係造成肌肉筋膜疼痛,或是心肺的反射痛或是移轉痛,所以門診時看診較慢,才能診斷出來何種因素造成疼痛。當遇到肩關節炎就要判斷是否姿勢不良所造成,有些屬肌腱破裂不一定要開刀,根本原因是肌腱老化、缺血或長期發炎,可用關節鏡縫補。

「為何病人喊治療無效?」吳醫師一針見血的說,找不到原因不會好,有時病患身體狀況差異、免疫力低下、年齡過大、營養不良,或是肝腎功能不佳等因素,所以她再三囑咐學員重要保養要素,要穩定,建立好的呼吸、筋膜平衡、強化肌力、足够睡眠、正確姿勢、足够的營養素,加上情緒要好。

吳醫師笑談,「這是老天爺的禮物,因為疼痛是一種保護裝置,要樂於接受它。」可以幫助我們增加對環境的意識,要勇敢面對受傷的疼痛和復原。

◎助人即助己

北投區培訓志工許瀞文已做過三次醫療志工,感受比較深刻的是在中醫部,她說:「看到中醫師在調配藥粉,感覺自己的身體真的要照顧好。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辦法再去照顧更多人。看到醫院的病患這麼多,我們在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因為有了做醫療志工的體驗,才有機會學習和吸收更多的知識來保護自己。」

學員林佳儀說,在復健科醫生的課程中,學到關於疼痛的原因,以及相關關節炎的認識和治療,提醒自己保持正確姿勢和心情,才能避免將來的疼痛。從黃明月師姊的分享中了解說話的藝術,一句話如何說的讓對方舒服,需要多精進才能有智慧回應。黃師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要讓這世界變得更好就需要互助,多一點愛,兼具知識和溫度才能發揮影響力。

◎感恩 尊重 共福緣

上午的專業課程吸睛,下午的實務課程同樣精采。講師林芷羚分享「日間與梯次志工菩薩行」,在服務定點上,醫療志工不做低頭族,避免持續低頭滑手機;要勤洗手,並正確戴口罩。在服務範圍內可以走動式的服務,要尊重患者的隱私,避免問案式的談話。志工彼此相互提醒,互道感恩。需配合醫療須知服務病人,勿隨意離開定點,可以輪流休息。不推拿也不教病患做復健動作,更不說偏方、業障病等話語,也不做承諾。

林芷羚說,點滴的經驗是時間的累積,技巧是一種方法,只有技巧而無心,關懷只停留在表層,也無法深入生命的樂章。醫院中的生老病死似人間地獄,醫療志工要將見苦知福作為心靈明鏡,有心就會產生力量。

另一位講師王秀美說,能為別人服務,比被別人服務更有福。醫院內最常發生的病安事件是跌倒,在門診或病房發生,要即時通報護理長。注意病人因素:如高齡長者、身體虛弱者,不讓病人起身時立即下床。藥物因素:如服用安眠藥、血壓藥、利尿藥、軟便劑。環境因素:注意燈光昏暗、地面濕滑、床欄未拉起。在醫院上廁所前、後都要洗手,接觸病人或輔具也要勤洗手。

做志工要有高度與溫度,不分病患的宗教、種族、性別、年齡、社經地位等等,均以菩薩心平等對待,尤其是尊重病患的隱私權,以及保障病患個人資料的安全。包括:病人、門診、叫號、診間看診、教學門診、住院、病房環境、病情告知、檢體運送等隱私,還要不錄音、錄影,並且病歷不外露。

◎事事細心 處處用心

大門、急診、加護病房、病房區及住出院中心的課程採分站進行,分別由醫療志工黃清枝、李金治與鄧春枝分享。大門區部分,為了避免移動時對病患造成二度傷害,對於乘坐私家車前來醫院的病患,志工不需主動上前攙扶,除非病人要求。另外注意輪椅的開收方式、病患乘坐輪椅時注意剎車的控制、進電梯要倒進前出。

推急診室的病床前要先確認身分、注意病人的管線、扶手要拉起、綠色踏板踩到底解除剎車,推的時候不能過快,尤其轉彎處放慢速度,以免病人暈眩不舒服。志工要避免介入性問題,或主動提供病人飲食或復健建議,撿到貴重物品第一時間交到聯合櫃台,以免不小心造成侵占罪,不隨意幫忙病人保管物品或照顧小孩等。

在病房區要注意主動和醫護人員打招呼、避免問及病人的私人問題、注意病人及家屬的稱謂以免失禮。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細菌傳染;病患或家屬的問題若不清楚請勿隨意作答,勿打擾剛開完刀的病患等。

十點十五分會在加護病房區外進行祈禱,志工可以邀約患者家屬不分宗教一同為病患及天下眾生祝福。進入加護病房區時要關手機、戴口罩。為預防交叉感染,因此請患者家屬彼此互穿隔離衣。

在急診區協助醫護人員推送病床時,要記得核對患者的名單及病床號。若患者需要戴氧氣,要確認氧氣瓶內的氧氣是否足夠,若氧氣瓶顯示氧氣剩下一半,則需加掛備用氧氣一瓶。

◎用愛圓滿醫療人文

當日經過醫療專業且深富人文的課程洗禮,學員個個感到滿載而歸,既習得知識也提升了內心的能量。合心關懷李節子表示,二、三十年前,花蓮地區的民眾有各式宗教信仰,因此,上人教導資深的醫療志工若是進入慈院病房見到病患時,主動以「您好。」「早安。」「今天有比較舒服嗎?」等問候語代替「阿彌陀佛」。此外,體恤病患家屬的辛苦,上人並請志工主動關懷照顧者與患者的關係,以及讚歎照顧者。

誠如李節子所言,上人期許弟子慧命能成長,進入病房區,每一床、每一位患者,都是一部大藏經。醫療志工基礎研習課不用繳學費,讓學員又能免費學到會,醫院是最好的修行道場,能讓我們的慧命成長。承擔醫療志工有很多的收穫,在醫院的急診區即會見到許多人生的無常,如果個人與家人之間有種種的恩怨,藉由醫院裡的示現,返家後,一切自然都能排解掉。

人文志業中心的戴學蓮分享,自受證後大概承擔過三次的醫療志工,自覺在醫療志工方面的經驗不豐沛,以及聽聞醫病之間的糾紛,雖然非常期待去當志工,卻沒有足夠信心承擔。上課前,也自認只要帶著熱心及愛心當志工即可,但經過整天的豐富課程,專家及前輩的分享帶給自己省思,增強了信心及安定了內心,感覺收益滿滿。她發願日後勇敢報名,法喜充滿承擔,且圓滿吉祥而歸。

圖左 :慈濟大林醫院醫療志工黃明月,以優美動人的歌聲唱著慈濟歌選「溫暖滿人間」進入研習課現場,與學員分享「醫療志工的參與及體悟」。[攝影者:蔡瑞聰]
圖右 :學員林佳儀說,在復健科醫生的課程中學到關於疼痛的原因,以及相關關節炎的認識和治療,提醒自己保持正確姿勢和心情,才能避免將來的疼痛。[攝影者:蔡瑞聰]

圖左 :醫療志工鄧春枝分享,進入加護病房區時要關手機、戴口罩。為預防交叉感染,因此請患者家屬彼此互穿隔離衣。[攝影者:蔡瑞聰]
圖右 :人文志業中心的戴學蓮說,經過整天的豐富課程,專家及前輩的分享帶給自己省思,增強了信心及安定了內心,感覺收益滿滿。[攝影者:蔡瑞聰]

圖左 :藉由醫療志工基礎研習課程,學員學習重要的醫療知識與實務要點,為日後承擔醫療志工做好準備。[攝影者:李政明]
圖右 :培訓志工許瀞文(中)說:「看到醫院的病患這麼多,我們在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因為有了做醫療志工的體驗,才有機會學習和吸收更多的知識來保護自己。」[攝影者:謝明晉]

圖左 :吳欣治醫師說疼痛是一種保護裝置,要樂於接受。可以幫助我們增加對環境的意識,要勇敢面對受傷的疼痛和復原。[攝影者:謝明晉]
圖右 :臺下學員不分年齡高低都專注聽講,並勤做筆記。[攝影者:謝明晉]
圖左 :李節子師姊叮嚀學員:「志工可親切問候道安,隨處讚歎陪伴親屬,依照護理人員的交代,但不要自我主張。」[攝影者:謝明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