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用溫度推廣人文 用忍辱來修行

用溫度推廣人文 用忍辱來修行

E-mail 列印
張琇珍,今年六十七歲,在臺灣讀完碩士後到美國讀經濟學博士,當時三十歲。學成在美國結婚定居,養育三個兒女。「我藉著上人,了解佛法,感恩前幾輩子的我,雖然遭遇挫折、曾有退轉心,結果仍然一路蠻順利的。」

張琇珍看到上人在花蓮蓋醫院的報導,就跟媽媽說:「一般人要蓋醫院都很困難,除非是大財團,這位出家師父很令人讚嘆,我們應該多護持。」媽媽一共募集十二位家人、親戚,每個月每人一百元繳功德款。

張琇珍在美國的中國超市購物認識慈濟人,進而認識華府播種鋪路的三位老菩薩:黃媽媽(手藝好,蔬食,藉食輪轉法輪)、鄭媽媽(鄭柏與鄭李實先,委員號60)與宋媽媽(健在)開茶會。結束時黃媽媽總會說:「你要回來哦。」她開始自己繳功德款。

早年,張琇珍聽到有人對慈濟批評,就會很生氣地說,「你們亂講;但是我對慈濟不了解,所以無法做什麼。」因此,她就下定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認識慈濟」。

張琇珍在臺灣學習「池坊」花道,到了美國改插西洋花,她也在茶會中教插花課與大眾結緣。某天負責人跟她說:「我提報妳當委員」,她有些遲疑,師姊就勉勵她「大家都是在學習」。因此,1996年,張琇珍在德州受證,委員號5813,是維吉尼亞州首位慈濟人。她表示:「我總是抱持『努力耕耘』的使命感。」

想學習慈濟精神,當時只有來自臺灣不定時的錄音帶和文宣,還有德州、加州分會每年舉辦一次精進日。三十年前,當時孩子才七、八歲,張琇珍拜託先生照顧孩子,讓她有三天的時間回臺灣充電。週五出門,週日半夜兩點回家。「回顧我的慈濟路過程,我是很努力地想要知道慈濟在做什麼?上人是秉持什麼精神帶領慈濟人往什麼方向走?」她很感恩先生,她感恩幾輩子前的自己;讚嘆這輩子的自己,堅持這是自己要走的路。

年輕時,孩子出生後,張琇珍是全職的媽媽,一心只專注在孩子的教育。三個孩子到了就學的年紀,擅長讀書的她也跟著進修,先後取得幼稚園、中小學、大學的中文教師證,同時教自己的孩子中文。受證慈濟委員後,《靜思語》是她對孩子品格教育的教材,教授中文的重點在孝順父母和待人處事,有禮貌、尊重。

張琇珍回臺灣觀摩兒童精進班的運作,並取得兒童精進班的課程教材一套,展開華府的教育志業。由三個人承擔一年四次的親子成長班,教授待人處事之道、藝術課,還有應家長的建議加入了學佛行儀的相關課程。一年後,改為每個禮拜一次的人文班,再一年後轉型為慈濟人文學校。開始只是試著對內招生,經過一年多的實驗成果,終於擴大對外招生。人文學校的上課時間,配合學制外有心學習的對象,時間是週六,場地剛開始是向公立學校借教室與餐廳。

人文學校的學生從十餘人到百餘人,成長快速,其中有十位家長受證慈濟委員。

律己甚嚴的張琇珍,承擔培訓組,每天看上人的開示三次,編輯培訓教材。她懺悔自己的「我執」。因是人文學校的創始人,她堅持自己編輯人文課本,自給自足,不申請政府的補助。因和其他人意見分歧,曾萌生退轉心,於是離開人文學校,轉到培訓組,也陪伴慈青(同時是陪自己的孩子)。三個孩在慈濟人文的一路學習薰陶,她很欣慰孩子們在外面 得到讚嘆「很懂事有禮貌」。她祝福孩子能多花時間深入慈濟,將來做慈濟人。

張琇珍利用週末或是下雪日子學校停課的日子薰法香,每次要開車二十分鐘去薰法香。法的薰陶,讓她省思自己,「要修忍辱,忍辱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課題。」這一路走來,她感覺二十幾年來的慈濟路,是一條修行路。

這次回臺參加精進研習,準備回去後接精進組。張琇珍期許社區更多師兄姊參與共修、薰法香。有些人或許因緣不具足有障礙,但身為合心的她一直思考要怎麼做。「最近血壓飆高」,昨天上課聽到「溫度不夠」的語彙,讓她思考以回去要用「長青班」切入,可以先用「運動、唱歌,樂活」等來帶動社區。

受訪後,張琇珍接受志工的祝福,她也告訴自己「不斷祝福自己,有願就有力」。
圖左 :張琇珍接受靜思卡的祝福,以恆持初發心做慈濟,感恩父母生養、上人長養慧命的恩情。[攝影者:歐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