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蕭毅君:再為歷代高僧立傳

蕭毅君:再為歷代高僧立傳

E-mail 列印
臺灣大愛電視臺2016年首播的《高僧傳》,以臺灣民間風行的傳統表演形式「歌仔戲」,演繹歷代高僧的生平事蹟與貢獻,製作嚴謹而考究,腳本與劇本的編寫仿照論文撰述,不離「報真導正」的原則。

2019年6月 16日臺灣大愛電視臺蕭毅君副總監主講「高僧傳法•信願行」,與新加坡慈濟志工和會員分享《高僧傳》製作緣起與幕後用心,也鼓勵大家多看多聞多分享。

◎以戲弘法毅力 考究下了功夫

玄奘法師、義淨法師、菩提達摩、鑒真大和尚、六祖惠能……至今攝製播映的十八位高僧當中,所留存於世的文獻紀錄或後世論述,有的浩如煙海,有的寥寥數語,史料考證和交叉比對,考驗製作團隊的水磨功夫,更考驗他們對於以戲弘法的信心毅力。

「六成編劇幾乎陣亡了。」大愛電視臺副總監蕭毅君說,單單是劇本撰寫和編審,《弘一法師傳》費時一年半,《神秀禪師傳》花了三年!「無論是杜撰、謬誤,或不能證實的,都一一排除。」

考究的不僅是劇本,選角、服裝、布景乃至時代背景,都下了一番功夫。除了前往日本、韓國、柬埔寨等國家實地取景,也在攝影棚和虛擬棚拍攝,輔以LED背景和後期電腦動畫,「用繪圖可以呈現真正的歷史建築物,讓觀眾比較容易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現代人的典範 從中汲取法益

蕭毅君也分享幕後花絮,比如原籍讃岐國(今日本香川縣)的空海法師所著僧袍,直接從日本當地請購;達摩大師身形壯碩、高額兼蓄落腮鬍,演繹者孫翠鳳為求取信觀眾,請化妝師特別加厚下巴,調整臉型,每次拍攝前都要花費數小時化妝。

配合劇情發展,編劇團隊也適度融匯正信佛教的教義,如四聖諦、十二因緣。演繹,非演戲,即是以誠懇心,將祖師大德所立下的經典,用肢體語言呈現於普羅大眾,將佛陀的教誨弘揚出去。因此,力求形似之餘,更要「神似」。這才是證嚴上人給予大愛電視臺和歌仔戲團的殷切期盼——為佛教「留歷史、傳正法」。

蕭毅君以偉人傳記為例,佛教高僧亦具足出世的胸襟,入世的擔當,「上人希望能引為現代人的典範」。無論是佛教徒、歌仔戲愛好者或一般民眾,皆可從中汲取法益。

◎科學化的詮釋 編劇安排巧思

2019年大愛電視臺進一步嘗試,在《高僧傳》前播放十五分鐘新節目《高僧行誼》,邀請歷史學家、佛史學者、佛學學者和編劇等參與製作,以對談形式導讀每一集《高僧傳》內容,既延申探討影片未竟之意,亦收提綱掣領之效。

「達摩大師一葦渡江,要如何詮釋?」蕭毅君認為,對於大師的種種傳說、緣起難以追溯,但儘量給予合理而科學化的當代詮釋。編劇團隊多番討論,決定拍成蘆葦成紮作舟,因載重渡江,僅留「一葦」在水面示人。而另一個傳說「被毒害五次皆安然無恙」,則可理解為大師禪定功夫了得,已不受貪嗔癡慢疑「五毒」所誤。

在《高僧傳——智者大師》中,有一幕是按圖索驥的智者大師卻在山中迷路,巧遇樵夫指點,才發現是地圖拿反了。這是編劇安排的巧思,隱喻「經典如地圖」,也為大師為佛教界撥亂反正的貢獻埋下伏筆。

智者大師身處亂世,一生追求真理,創五時八教理論,調和各派思想;並以《法華經》為宗經,強調止觀雙修,創立中國第一個本土佛教宗派「天臺宗」。

◎力行法華經神 印證自己心性

智者大師曾受師父慧思禪師的重托「莫將佛法當人情,莫做最後斷種人」,蕭毅君認為,大師的際遇其實和證嚴上人的心境多有契合。上人秉持師囑「為佛教、為眾生」,五十多年來帶領慈濟人,開拓四大八法,力行法華菩薩道精神。

證嚴上人曾開示:「任何一位高僧,我都很敬重,但是智者大師是我最嚮往的,因為智者大師的《法華經》,我真正地接觸到了。所以,我這輩子,也是為法華經,我不是為說的,我是用鋪路(讓人人能實踐)。」

上人年歲已高,但仍日日對弟子開示和講述《法華經》,蕭毅君亦感受到上人為法忘軀的「拼命」。「希望我們去看《高僧傳——智者大師》時,主要是去印證自己的心性,看身為弟子的我們如何去理解師父的教法。」

明代憨山大師一生致力於佛教研究,著作甚多。蕭毅君回想編劇團隊在做資料考據時,並沒有覺得這有多困難,直到後期討論時,參照當時印刷術不發達的時代背景,書籍流通全靠人力一字一字雕刻在木板上,才深切體會其中的不易和大師之行誼。

作為當代媒體人,他和團隊卯足全力,願再為歷代高僧立傳記。「今天我們讀到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無數人的心血,人人各司其職,才能彙聚成今日我們看到的經典」。承先啟後,正法住世,也讓後人有道可聞,有路可循。

圖左 :《高僧傳》系列以傳統歌仔戲的舞臺身段結合電視表演的形式拍攝製作,單元之一呈現了「東土釋迦」智者大師的德風願行,由臺灣行政院文化獎第38屆得主唐美雲擔綱演繹。(圖片提供/大愛電視臺)[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近為實景,遠為LED映射,虛實融合,在細節下功夫,呈現歷代高僧因應社會背景和時代因緣所示現的風範,唯不改弘法度人的初衷。(圖片提供/大愛電視臺)[攝影者:楊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