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青年大使 準備躍上國際舞臺

青年大使 準備躍上國際舞臺

E-mail 列印
這是走出去與世界青年接觸的好機會,慈濟青年(慈青)該如何準備,才能在眾人面前從容不迫,大方得體呢?

隆甲慈青參與世界青年基金會在馬六甲舉辦的「2019國際青年海洋研討會」(簡稱研討會)。這次研討會主 題是「青年、海洋與永續發展目標14」,在海洋保育課題上,結合第十四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共同探討青年可扮演及發揮的角色。

◎會前集訓 學長軟硬兼施

2019年6月30日至7月1日中午出發前,隆甲慈青在慈濟馬六甲分會召開集訓,將資料整合,互相認識,建立共識。

這次馬六甲六位慈青、一位學長及雪隆三位慈青、兩位學長,兩地共十二人參與研討會。他們平時各自準備,或在智能手機建立平臺聯繫或跟進新資訊。趁著集訓因緣,參與者提前會合,除了課程主題分享和小組交流單元,也有個人形象、待人禮儀、行進間注意事項等,慈青學長們皆耐心地陪伴、指導,彷彿為慈青裝備好一層層的盔甲。

海洋及沿海地帶的生物多樣性,是全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如今海洋面臨魚類資源過度捕撈,海洋酸化及污染的問題,其中污染程度已達警戒水平,即平均每平方公里海域中,就有超過萬件從陸地引來的塑料垃圾,嚴重威脅海洋生物生命。

有鑑於此,聯合國第十四項永續發展目標,所設立的其中一項具體目標是到2025年,預防和大幅減少各種海洋污染,特別是陸地上活動造成的海洋廢棄物污染等。

早在三十年前,慈濟證嚴上人從夜市後的隔天早上,看到遍地垃圾,意識到隨手丟棄的垃圾,將為環境及社會資源造成問題,開始推展環保志業,鼓勵人人彎腰做環保,資源分類,物命再循環。當習慣開始養成後,上人進一步提出「環保清淨在源頭」的觀念 ,推動素食護生,不只鼓勵家家戶戶將回收物清洗乾淨才帶去環保站,還要減少個人欲望,避免為地球製造更多垃圾。

當上人發現紡織原料(人造絲)是用石油製成,而市面上的寶特瓶也是石油提煉的聚酯所做,即請「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將寶特瓶回收再製成紡織品,保護大地資源不再濫開發,也能常保社會物資不匱乏。

◎雙向交流 宛如置身會場

硬邦邦的資料整理消化後,慈青與人交流分享,可以從自行落實的環保行動開始,例如自備環保餐具、慈濟「竹筒撲滿」或「素食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的理念。

團體行動方面,有淨灘活動、參訪慈濟環保教育站,對外推廣素食理念、「愛護地球一三五行動」等,走入人群分享好人好事,訓練勇氣及自信。

除此之外,慈濟也與政府及各單位配合,向民眾推廣「5R」及環保減碳醒覺運動。近期馬來西亞政府也設定目標,逐步減少採用一次性用品的減塑行動。

一系列資料灌輸完畢,慈青展開雙向交流環節,學習用英語分享及提問;一問一答之間,慈青宛如置身於會場,提前作演練。

「我們單純來學習,不要擔心講錯,只要簡單明瞭地分享,重要是訓練自己的勇氣。」問與答過程中,慈青不免陷入斷斷續續思考陳述中,表達缺少自信,慈青學長適時給予分析及鼓勵。學長還表示,各國民情不一,會中也許有很多人好奇,你們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只要我們心裡有譜,就能很清楚實際地做表達。

他們也藉自身經驗,分享「社交軟實力」,如待人基本禮節——交談時雙方的距離、談話者的舉手投足和眼神交流、握手和傳遞名片等,這是增進友誼的方式,應對得體,往往令人感受尊重和信任。

◎海洋暢遊 慈青打開思維

隆甲參與研討會的九位慈青當中,不乏外向、擅長與人交流互動,參與研討會旨在與國際青年交流的年輕人;也有個性含蓄內向、卻想要打開思維、了解他人想法,同時對相關課題感興趣的女生。她們為了爭取參與此難得機會,有空檔即聚在一起,上網搜尋海洋課題,並學習用英語交談,補充自己不足,希望在研討會當天能「勇敢站出來」與人分享。

雪隆慈青凌一意在拉曼大學學院就讀酒店管理科系,其中一項是「生態旅遊」,發現即使政府單位在沙灘附近設了許多垃圾桶,沙灘上還是看見許多垃圾。了解海洋污染源自陸地上垃圾,她積極落實環保行動,也遊說朋友隨身攜帶環保餐具和不銹鋼吸管,希望藉此研討會,可以了解更多訊息與朋友分享。

同是雪隆慈青的黃敬耀,參與研討會是希望開拓眼界,了解其他團體青年為保護海洋所採取的策略,與國際青年建立社交網絡,為保護環境而相互見習,互惠互利。「我覺得這次可以分享環保與地球共生息,行動是倡導拒絕使用塑膠品,就像現在我都有自備餐具一樣。」黃敬耀表示,地球資源有限,一個人一天使用的塑膠垃圾也許不多,但同等數量乘以全球人口,其數目是很驚人的。

◎勤找資料 做足萬全準備

馬六甲慈青張晉立、徐偉翰和廖志勇,過去幾個月忙碌於大學課業和慈濟志業,依然把握考試後一個星期的時間,努力做功課,探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海洋廢棄物種類及對海洋造成的影響,並探討在「減塑救海洋」方面,慈濟的行動與貢獻。

「海洋垃圾大部分來自陸地。如果從陸地上就能把資源處理好,就可減少流入海洋的塑料。」廖志勇想要和與會人士分享,與其學習如何處理,不如學習如何防範,減少塑料袋。張晉立對海洋保護曾經做過學術性研究,這次研討會方向不一樣,他重找資料,對於海洋課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藉這次集訓,三位年輕人感恩慈青學長們用心陪伴指導,除了資訊整合,他們更了解上人要推展環保志業的用心。同時,也學習到基本社交禮儀和行動間的慈濟人文。其中用英語自我介紹或分享慈濟,因為預先做了演練,他們會更有信心;要把所學的分享給別人,希望能邀約更多人共知共識共行,一起愛護地球。

圖左 :學長姊陪伴慈青展開實際演練。慈青凌一意(左一)學習用英語提問及分享。[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出發前,隆甲慈青召開集訓,將資料整合,互相認識,建立共識。[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張晉立對海洋保護曾經做過學術性研究,這次研討會方向不一樣,他重找資料,對於海洋課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攝影者:周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