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訪視培訓課 敲開志工心靈門

訪視培訓課 敲開志工心靈門

E-mail 列印
惻隱之心,人人皆有,當慈濟志工投入訪貧救急之時,該如何悲智雙運。有鑒於此,慈濟馬六甲分會每年安排南馬各據點之訪視志工齊來上課,將當年志工遇到的問題和當時社會議題融入其中,協助志工在處理慈善訪視個案時能 更圓滿。

2019年6月30日,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一年一度的「訪視培訓」課程,馬六甲、淡邊、麻坡、芙蓉、居鑾、哥打丁宜和烏魯地南,共三百零四位志工出席。每年課程都會針對當年社會趨勢和志工所需設計,今年特別融入「急難議題」和「心理學」。

◎急難應變能力 打造社區網

不管是社區發生民宅火災,或是豪雨造成小型淹水,還是大型跨州的水患,當志工遇上緊急災難該如何反應?

課程一開始,志工陳德祥(濟祥)和黃翠屏(慮湉)與眾分享,社區發生緊急災難,訊息回報的流程和默契,以及災難救助作業流程;從勘災與造冊,成立服務中心,到賑災與發放等詳加說明,讓志工掌握基本原則與救災之目標,建立應有的防災觀念,以便災難發生時能及時、重點、直接送上關懷。

課程中也提出一些假設性的急難狀況,由學員們提出觀點共同研討。其中一位來自馬六甲的志工陳立萍舉手回應,去年才定期投入訪視,還是新手的她,只聽過「急難」一詞,還未曾親身參與過急難救助。課程後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背後的作業不簡單,人人在社區都扮演著即時通報的角色。

平常沒有習慣拿手機拍攝的陳立萍,如今才知道當在社區看見緊急災難時,原來需要第一時間拿起手機拍下畫面,即時傳達到社工或相關管道,才能重點和即時的將災情回報,有助於後續救助的進行。 

◎失控的同理心 慈悲心疲勞

「為什麼要當志工?」、「當志工過程中,有什麼是最耗盡心力、覺得很疲憊的?」臨床心理治療師吳佩茹與學員分享,也請學員好好思考。

她解釋,當志工不斷想要幫助別人,卻不斷面對種種狀況,逐漸將關懷個案的情緒、狀況等,全都附加在自我的情緒中,日積月累產生「慈悲心疲勞」,自動關閉自我情緒,無法感受別人的感覺,嚴重時更沒辦法表現出同理心。

「我必須對所有結果負責」、「我只要付出足夠關心,所有事情都會好轉」等等,這些全都是因為志工抱持錯誤的觀念,無形中的壓力造成自我慈悲心疲勞。吳佩茹並傳授一些檢測的技巧和放鬆的方法,鼓勵志工時常自我檢測,隨時調整心態,並適時尋求協助。

然而,她也強調「慈悲心疲勞」是對異常情況,所產生的正常反應,請志工放心。儘管投入志工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從中也得到很大的滿足感,但這不代表不會有慈悲疲勞,因為這兩個因素沒有互補關係,可以同時出現。要了解和設置好責任界線,在「同理心」和「同情心」間找到平衡。

◎悲心去了哪裡 我找到答案

「今天我被治療了,原來是慈悲心的疲勞,是正常反應。」來自哥打丁宜的志工楊玉玲(慈侖)說道。

2006年南馬大水災,當時她是受災戶,整個屋子被淹沒,損失慘重。因為志工的言行深受感動,啟發她的悲憫心;隔年加入志工行列,發願以自身的經歷來膚慰個案(受助者)的痛楚,因而一路堅持在慈善付出,多年來承擔訪視幹事。豈知近年來面對個案的處理,她深刻感受到自己愈來愈理性,當年的感動與慈悲心去了哪裡,曾讓她陷入迷惘中。

直到今日,她才找到答案!明白自己的心理狀況,無形中也增加自我的信心。楊玉玲坦言,上人時常提醒志工「慈悲要有智慧」,但中間的拿捏真是一大學問。日後,她將持續透過治療師教導的技巧,調整心情。

◎掌握七大原則 記錄有訣竅  

另一位來自烏魯地南的志工譚梅桂(慮耘)也表示,原來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不同。她沒有想到來上訪視課,還可以聽到心理學。

投入慈濟八年,一路在訪視付出,直到近兩年才承擔訪視幹事。但由於本身在新加坡工作,每天往返新、馬兩地,休假日也不定,因此她都是利用有限的時間做訪視。除了舊有的個案持續關懷之外,又不斷有新的個案進來,導致她總是思考如何解決對方難題,無形中在生活裡產生壓力而不自覺。

「我很忙,時間有限,抱持著能夠承擔就勇於接受的心態。因為我的人生,遇到慈濟而不一樣。」譚梅桂為了讓自己在慈善之路能走得更長遠,將試著學習調整心態,避免產生慈悲心疲勞的狀態。

除此之外,課程中也教導志工把握「立即性」、「完整性」、「真實性」、「具體性」、「連貫性」、「客觀性」和「豐富性」七大原則,撰寫訪視報告。譚梅桂不諱言,當地志工比較缺乏撰寫報告的技巧,經常以「一切如常」帶過。為了訓練志工,她將「哥打丁宜據點」其中的一份訪視報告當作範本,影印成一張小張的樣本,附在每一本個案紀錄報告上,當志工每次填寫紀錄時,隨時可以參考。

如今課程有系統性的教導,並將撰寫時容易發生的一些盲點,如「行動不便」該如何詳加描述,不單只是一句帶過,期盼未來當地訪視報告能愈寫愈成熟。

◎訪視悲智雙運 付出無負擔 

而來自芙蓉的志工林彩雲,投入慈善十年,卻不曾被個案所困擾。她笑稱「自己是學習上人的精神,前腳走後腳放。」

然而她與大家一樣,家庭與工作需要兼顧,如何從瑣碎的時間投入慈善工作呢?「我養成閱讀報章的習慣,關注社會新聞,留意如家暴、醫療、福利金等議題,有相關的講座便撥空參與。」面對個案以尋求相關的社會資源協助,引導個案重回職場或是生活回復軌道為目標。」她歡喜分享妙法。

有清楚的目標,再加上這些年來從訪視中不斷學習,累積經驗,每次課程都能從中受益,逐漸奠定訪視的基礎。有方法則時間就不是壓力,當面對一些個案經過評估未能成立,她並非如此就放手,反而與對方清楚解釋的同時,也肯定他們有足夠能力可以自立,並且從旁鼓勵和開導,一段時間後才放手。

「能夠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自己一定把握機會去付出。」林彩雲堅持這分信念,用心走入對方的生命,每一階段都有所學習,讓她慈善訪視愈做愈開心,不感覺是沉重的負擔。

一整天的學習進入尾聲,在悠悠的歌聲中,司儀黃文福(惟相)鼓勵在座的學員「在苦難中長養慈悲,在變數中考驗智慧,在艱難中激發韌力……」以〈慈悲的心路〉歌詞與大家共勉,期待人人都收穫滿滿,在慈善訪視路上更堅定向前精進。

圖左 :臨床心理治療師吳佩茹教志工設定界限及自我護理,解決壓力造成的自我慈悲心疲勞。[攝影者:陳延北]
圖右 :為了在慈善之路能走得更長遠,譚梅桂(右一)將試著學習調整心態,避免產生慈悲心疲勞的狀態。[攝影者:陳延北]
圖左 :林彩雲(左)用心走入照顧戶的生命,每一階段都有所學習,讓她慈善訪視越做越開心,不曾是沉重的負擔。[攝影者:陳延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