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第二個家 馬口衛星市環保站

第二個家 馬口衛星市環保站

E-mail 列印
距離馬來西亞淡邊一小時車程的慈濟馬口(Bahau)衛星市環保站,有多重前身:兩次在花園住宅區、兩次在店屋、離馬口十五分鐘車程的馬身(Mahsan)不等,還有更早的,已不復存在,真正落腳的是2004年在 馬口衛星市住宅區的草地一隅。

◎歷經波折 一再搬遷

馬口第一顆慈濟種子譚學正(濟泊),因臺灣九二一大地震,證嚴上人認為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匯集全球愛心,動員志工十萬餘人次,短期內重建五十一所學校而感動,於2000年一頭栽入慈濟團體。雖無法參與希望工程,他積極推動社區環保,認可這也是社會教育之一,想成立常態性環保站,卻歷經波折,一再搬遷。

「資源多,無處安放,當天回收的就要趕著載去給回收商;資源太多處理不來、被官員投訴。成功租到店屋,店屋後來售出,回來衛星市,有人免費提供空間給我們,還是因資源堆積問題被投訴,一再搬遷,最後來到這裡。」譚學正娓娓道來,不勝唏噓。

2003年,時任國家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拿督黃家定積極推動環保,在馬口花園住宅區蓋了一間民眾會堂,其中有一小空間,交給住在附近的譚學正協助推動環保。一年後馬口社區一名活躍的印裔領袖加卡納登(Jaganathan A/L Sinna)告訴他,可否把這空間讓給他,作為印裔學生的補習中心,他在另一邊的草地蓋一間一百五十平方尺小小的儲存間給譚學正。至此,歷經四年,馬口衛星市環保站才真正有了固定的「家」。

◎小小空間 志工雲集

譚學正和太太經營的幼兒園,就在儲存間斜對面,夫妻倆順理成章成了馬口衛星市環保站的環保志工。小小空間分階段進行擴建,陸續美化,還開闢了小小的友善菜園。

2004年,住在馬身的黃金珍(慈泉)看見衛星市環保站人丁單薄,主動結識譚學正,與夫婿李公文(濟湧)加入環保志工行列;獲悉兩人沒有交通工具,譚學正載著她和夫婿去做環保,後來三人同步到臺灣受證成為慈誠委員。

「別小看從馬身到馬口、短短十五分鐘的距離,他載了我們十五年,還常常載我們從馬口到淡邊去接受培訓。很感恩有他,陪著我們一起走菩薩道。」黃金珍個性活潑外向,結識許多好朋友,加入志工行列時,把身邊近二十位好友陸續帶來做環保。其中2007年加入的環保志工陳天生(惟生),及2012年加入的林亞香(慮瑛),也是黃金珍接引進來的。

回想最初做環保的草創期,黃金珍笑說,她和先生來這裡「鋤草」,將外人看來好像「垃圾屋」的環保站慢慢整理起來;當儲存間充斥著回收資源,屋外則充滿著笑聲,她和朋友在一旁搭起遮陽帆布,就在帆布內空地分類資源;下大雨則尋找地方躲雨,小小空間慢慢有了人氣。

後來,林亞香從事產業發展商的兒子,將旁邊凹陷的土地填平,擴建了第二個儲藏間。加上地方政府搭建遮陽棚,這裡開始舉辦各項活動,如美食品嚐或邀約書法家教寫書法,那時社區民眾開始聚集起來,也是環保站最熱鬧的時期。

近期,譚學正在環保站籬笆綁上寶特瓶,做成圍牆,一來是解決寶特瓶過量的問題,二來是為遮陽隔熱,同時為環保站做代言宣導,最後是預防鐵絲籬笆再度被剪壞。

◎全身投入 老有所用

近幾年,七十五歲的黃金珍,健康出現狀況,她的朋友也各忙各的,沒到環保站付出;但是年紀更大的夫婿李公文全身疼痛,無法久坐或久站,視線也模糊了,只要回收車一來到,他還是上車,唯恐譚學正「不要他了」。

雖然說話有些不清楚,但是只要考考他分類物件,他都能準確回答,例如黑白紙和雜紙一定要分開,因為回收價不一樣,他說:「分類沒做好,回收商不收怎麼辦?慈濟是靠這些環保的錢,拿來幫助貧窮……」

提到太太做環保,李公文說著:「太太怕髒,最怕人抽煙及看見煙蒂,但是為了做環保,她戴上手套還是做下去。」說到自己,則也學習到調和聲色,對人說話要和氣。

曾是木工的陳天生,開始是每月在馬身環保定點付出,後來知道有衛星市環保站,每星期六、日早晨,賣完包子和糕點以後,只要沒有割膠,都會定時來這裡付出。

他和李公文一樣,很喜歡衛星市環保站,也發揮巧思製作收納民眾回收物的「物品擺放處」,避免回收物被淋濕或破壞,還打造一些木製架子,可將回收物整齊收拾。

「我心想,如果生活沒有問題,能全身投入更好。」五年前喪妻,今與妹妹同住的陳天生,環保是他的寄託,不願讓日子白白空過。他在這裡能發揮所長,也有付出的機會,總是埋頭苦幹,默默補位。

「我很膽小,不是擔心別人眼光,而是不會與人吵架。」他笑說,慈濟做久了,發現自己習氣慢慢浮現,例如不耐煩的臉色和聲色。他學習到,很多人事紛爭都是來自人心,因為人們的眼睛常常看到別人不好。「我很喜歡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雖然很老調卻很受用。」

◎富中之富 不怕辛苦

「我就坐在我最喜歡的位置。」八十歲的林亞香,騎著自行車來到環保站,專選沒人承擔的工作,例如拆解電纜線。時間到了,她總是說,多做一會兒再說,永遠是比譚學正早一個離開環保站的人。

因為在黃金珍家看到靜思語,林亞香很喜歡而主動來到衛星市環保站報到,放下「富中之富」的身份,在街上撿回收物。街坊鄰居曾責問兒子:「為什麼給媽媽去拾垃圾?你沒有給媽媽零用錢啊?」孩子在了解媽媽是做好事之後,都很支持她,心想:「媽媽喜歡就好。」

「上人叫我們要做千手千眼、救濟苦難的菩薩;我不怕辛苦,只怕沒有能力做。」這是八十歲的她,愛的宣言。

淡邊馬口衛星市環保站,運作至今十五年,雖然小小的,人數也不多,卻是當地唯一的常態性環保站。來到這裡付出的志工人數不多,都一一被珍惜,一個帶一個,讓環保站成為他們心中的第二個家。

圖左 :2015年10月的馬口衛星市環保站,資源堆積,大家忙著回收分類。[攝影者:譚學正]
圖右 :李公文全身疼痛,無法久坐或久站,視線也模糊了,但仍然對環保不離不棄。[攝影者:鄧遂嶸]

圖左 :陳天生在環保站發揮所長,把握付出的機會,經常埋頭苦幹,或留意到哪些缺漏,默默補上。[攝影者:鄧遂嶸]
圖右 :八十歲的志工林亞香,騎著自行車來到環保站,專選擇沒人承擔的工作,例如拆解電纜線,仍甘之如飴。[攝影者:鄧遂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