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當下的力量

2019/12/05| ◎王嘉瑾/彰化報導
列印
本該是呵氣成霜的季節,卻遲遲不見寒天,沒想到才換上冬季制服,溫度也跟著下降,冀盼已久的冬風終於吹來,冬天真的來報到了!

2019年12月3早晨,六十多位大愛媽媽學員,端坐在彰化靜思堂三樓大愛廳,靜 候今日豐富課程的開始,今日課程主持人謝玉真,一開場便幽默的說:「天這麼冷,大家又來這兒坐冷板凳,是不是要給自己拍個一百下,自我鼓勵,鼓勵呀!」接著邀請才華出眾,美麗有氣質的手語志工林惠貞帶我們一起學習今天的手語歌曲〈感恩大自然〉,輕盈的旋律加上輕柔的手勢,手語之美,美在不言中。

◎心 主宰情緒的鑰匙

寧靜的課堂上,突然有戳破氣球的聲音,原來是擔任今日課程講師的慈濟志工謝正文,特意為課前安排的破冰之舉。

謝正文總是面帶笑容,平時即穿梭在彰化靜思堂各個角落,精神抖擻地來回巡視,他同時承擔彰化分會總務職工也是和美親子兒童成長班的負責人,今天特地準備了〈正念當下的力量〉這門課和大愛媽媽學員們分享。

「你從起床到現在,來到上課地點,你快樂嗎?」課程一開始,謝正文即表示,快不快樂源於自己的心、自己內在的感受,快樂與難過都是自己造成的,唯獨自己才能掌控及感受自己的情緒。

「請大家閉著眼睛靜心學習,從腹式呼吸開始,伴著輕音樂,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呼一吸慢慢覺察自己、感受全身,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美妙、生氣、快樂、憂傷、悲哀、感傷……」謝正文慢慢地引導著大家走入寧靜時空。

謝正文說明,每天給自己一點點的時間,安靜地單盤或雙盤,感受全身的反應,輕柔的音樂聲中,想想有多久沒有擁有自己的時間,享受與自己獨處的寧靜,此時此刻,讓空間只屬於你自己,盡情的享受獨我,每天能正常的一呼一吸,就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聽 內在沉靜的聲音

「魔法四分鐘」體驗活動開始,找到兩個人一組,經過一段時間的靜思,默默地傾聽對方的心聲,讓對方抒發他當下的心情,發現那一刻就是彼此盡情的、坦然的,此時的情緒彷彿有了出口。

鹿港區陳昱湄分享:「這是一場傾聽而不參與對方情緒的練習;然後再回頭思考好奇困擾自己情緒的來源,陪伴就好。」

透過「魔法四分鐘」的影片,最讓人心動的時刻,就是當我望向你,而你注視著我,從對望的眼神中,好像看到了無形的對話在飄渺的空中傳遞著。兩人互相凝視,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實驗兩分鐘之後,看過去,眼睛會笑、會哭,彼此認識、覺察、體會、傾聽。

體驗活動後,邱美慈有感而發的說,她好想修好自己的壞脾氣,改掉惡習,由於先生在大陸工作,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容易在教育上生活中起衝突,來上大愛媽媽的課程,可以抒發緊繃的心情,同時也學到了和孩子相處的方法。

女人就是要活出自己,打破傳統觀念,秀水區的李琴美分享著,孩子長大後,要活出自己,不要再被綑綁住,要找出自己生活方式,在修行付出中,時時關懷照顧自己的心。

◎說 感恩道愛要及時

同一件事情,面對不同的對象,給予的回饋也不同,我們在家可以試著與家人以相同的方式,給對方機會,藉機傾聽彼此內心的聲音。

田中區陳紫瑜分享,每個情緒有它的源頭,要協助療癒,改變的契機卻是你「自己」,引發對方情緒反應時,最好的也是協助療癒。人的身體、情緒、心理狀態等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能看到我們低頻的真正原因,突破這些感覺,低頻的情緒就比較少來騷擾我們。

面對負面情緒來的時候,可以透過寫日記、靜心(腹式呼吸),聽音樂(唱歌)來撫平情緒,不帶任何批判與指責,相信所有都是上天給予最好的禮物。

這學期的新生,也是彰市區的張瑀蘭認為,想說要快說,想做要快做,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得失一念間,時時給予他人讚美和鼓勵,其實無形中也會讓對方朝著好的方向前進,對家人同樣也需要時常稱讚,要別人怎麼對你,就要先怎麼對待別人。

課程最後,謝正文分享,人生有苦有樂,學習傾聽自己,把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在乎別人的評論,心態常持正念,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對的事,做就對了。

圖左 :盡情的享受獨我,每天能正常的一呼一吸,就是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攝影者:郭百義]
圖右 :主持人謝玉真,一開場便幽默的說:「天這麼冷,大家又來這兒坐冷板凳,是不是要給自己拍個一百下,自我鼓勵,鼓勵呀!」[攝影者:曾漢儀]

圖左 :手語志工林惠貞,帶領大愛媽媽學員們一起學習今天的手語歌曲〈感恩大自然〉。[攝影者:郭百義]
圖右 :美麗有氣質的手語志工林惠貞,詳細的分解動作,舉手投足間顯現妙手生華之美。[攝影者:曾漢儀]

圖左 :鹿港區陳昱湄(右)分享:「這是一場傾聽而不參與對方情緒的練習;然後再回頭思考好奇困擾自己情緒的來源,陪伴就好。」[攝影者:曾漢儀]
圖右 :擔任今日課程講師的慈濟志工謝正文,特意為課前安排戳破氣球作為破冰開場。[攝影者:曾漢儀]

圖左 :「請大家閉著眼睛靜心學習,從腹式呼吸開始,伴著輕音樂,在昏暗的燈光下,一呼一吸慢慢覺察自己……」[攝影者:郭百義]
圖右 :秀水區的李琴美(右)分享著,孩子長大後,要活出自己,不要再被綑綁住,要找出自己生活方式,在修行付出中,時時關懷照顧自己的心。[攝影者:曾漢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