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機構志工研習營 專業交流關懷更有力

2019/08/17| ◎姜敬凡/新竹報導
列印
首屆全臺矯正機構關懷志工研習營,2019年8月17日在新竹靜思堂舉行,活動邀請彰化地檢署蔡欣樺主任觀護人、法務部保護司黃玉垣司長為志工授課,同時安排十四個縣市的慈濟志工團隊,互相進行案例分享與經驗交流 ,精進陪伴監所收容人和輔導更生人的各種方法。營隊在靜思精舍師父與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的指導下,完成階段性的目標-凝聚全臺醞釀二十年的監所關懷能量,盤點各地資源、人力運作與發展現況,為志工組織的整合與關懷模式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本梯營隊學員一百五十三人、工作人員一百五十二人。

◎觀護是專業 防毒從基礎做起

第一堂課「觀護業務面面觀」,講師蔡欣樺主任觀護人在開頭就點出觀護專業的重要性:「做任何事都需要專業,僅一顆熱誠的心是不夠的。」提醒觀護志工雖不屬於公務單位,但仍要與法院觀護人、檢察署觀護人具備相同的專業知識,才能安全、圓滿地達成監督與輔導收容人的重要任務。如同 上人所說:「用心就是專業」,用心是要慈悲與智慧雙運,服務才能做得專業而長久。

蔡主任身為經驗豐富的觀護人,體認到社會教育的重要,尤其是若孩子從小就知道不要接觸毒品、甚至瞭解它的危害,就不會造成現在的社會問題,因此「最好的戒毒處理,就是防範吸毒的發生」。慈濟的觀護志工,也會從事防毒宣導,除了在獄所內定期活動,也組成防毒教育團隊進入軍中巡迴講座,其中許多講師不乏是曾經吸毒的更生人,如蔡天勝、高肇良、高惟碤、楊九如、鐘炯元、鐘麒濱……等師兄,他們有的彼此之間還是「師徒」關係,一個帶著一個走出監獄。他們紛紛將自己的經驗再帶回獄中愛灑,甚至寫成書、參與校園愛灑,透過分享自己翻轉人生的故事,將防毒的概念往下扎根,用教育的力量串起更多條連著希望、指向光明的線,織起愛的網絡,也引領更多人走出鐵窗、迎向藍天。

◎監所內到外 團隊耕耘有妙方

營隊安排交流時間,各區監所關懷團隊分享陪伴的心路歷程與寶貴經驗。彰化團隊入監關懷的同時,也進行巡迴全監的「垃圾分類回收實務宣導」,對全體職員開辦研習活動三場、對收容人進行二十四場次宣導,頗具特色且效果顯著,資源回收實施後,機關應此每個月減少九千兩百四十公斤的垃圾量,每月至少可節省五萬元的垃圾處理費。

慈濟志工除了積極協助政府矯正機構的關懷工作,也與觀護協會、更生保護會等民間團體展開合作,擴展人力資源、創造更大的善效應。以更生陪伴為例,志工甚至自主完成進階培訓更生輔導員課程,並以書信認輔收容人、專門陪伴更生人,協助轉介就業服務。在防毒宣導方面,例如彰化監獄和看守所的「科學實證戒毒班」,乃至「戰毒聯盟」防毒巡迴列車到全國監獄辦理講座。這股影響力也開始從獄所內向獄所外擴展蔓延。

長期關懷花蓮監獄的志工潘惠珠,強調支持家庭的重要,除了照顧到監所內的同學,也要關注到他們的家庭關係。因為進入監獄中的同學,很多都有家境不好的狀況,志工團隊就以家人的心情去陪伴與關懷,因此同學都會願意訴說他們的心事,志工就會不厭其煩的跑全省,每兩三個月就會到家裡去關心,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孫子在照顧,對同學的家人,可能是重病的媽媽、或獨居的爸爸,也是當成自己的爸爸媽媽在照顧。惠珠說:「這樣同學也比較信任我們。出監之後,同學就會主動來找我們,進而投入 上人的懷抱。」

◎修復式正義 司法保護新面向

下午的「司法保護新面向」課程,講師黃玉垣司長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分享各種新聞與司法案例,讓志工們瞭解現在的司法保護制度與基本概念。司法保護的範圍很廣,包含確保執行成效、預防再犯的機制,如較常聽到的保護管束及更生保護;也包含為了預防犯罪、保護人權的措施,包括大眾教育、犯罪研究、犯罪預防、訴訟輔導及被害人保護……等。司長笑稱,在人員編制極少的司法保護司卻有著面向多元的工作,因此一定要常和民間往來合作,正如他此行的目的,而慈濟基金會過去一直是政府的好夥伴,他代表政府向在場志工表達由衷感謝。

講師以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震驚社會的「鄭捷殺人案」做說明:「一起事件的發生,除了表面上的加害者與被害人,其實還有他們背後的家人。」帶大家同理思考,雙方家屬其實都是事件的受害者,身心飽受壓力。因此,臺灣等司法先進國家紛紛開始提倡「修復式正義」,希望在追求正義的法律觀點之外,也能從社會衝突、人際關係衝突等觀點切入,來更全面地處理犯罪事件。例如讓雙方家庭,透過道歉使兩邊親人於心態上得以和解,避免陷入長久的司法纏訟與精神折磨,促進社整體會的和諧與穩定。慈濟志工陪伴與輔導的角色,正好能夠創造這樣的契機。

◎互為善知識 大良福田勤共耕

「我能感受到,社會其實還是有一股善的力量。志工不但用靜思語帶動,還引導獄所中的同學投竹筒,讓他們不只感受到滿滿的愛,也能透過實際行動來感受付出的喜悅與價值。」志工黃瑞霞分享,過去都是在影片上看,今天當場聆聽到志工們所做,對自己有很大的啟發。

志工林淑卿分享:「每一次的監獄愛灑,覺得收穫最多的是自己。因為每一次都會看到不同的主角、聽到不同的故事。」今天的課程,讓她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多。她覺得最需要陪伴的是更生人,很多人會在監獄進進出出,是因為沒有一股善的力量在做牽引。如同 上人所說,當善的一端力量大的時候,就有機會接引他們進慈濟。看到那麼多志工在深耕自己的八識田,她也要往這方面再學習。

矯正教育是社會教育中特殊的一環,社會教育之成果也由全民負擔。對政府而言,矯正機構與民間團體的合作,將有助於推動收容人之教化、更生人之輔導等需要投入大量社會資源的事項;對慈濟志工而言,就是一塊能夠藉事練心、團隊共耕的大良福田。本次營隊透過知能研習與經驗交流,讓愛的能量被擴散,讓志工有更豐富的資糧持續陪伴他們活出新的人生。

◎本是同「更生」 平等相伴向前行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黃誠浩於營隊圓緣時分享:「我們都有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們其實也都是不斷地在『更生』, 上人也不斷地在陪伴我們這群『更生人』。」當人剛離開胎育,如同受刑人離開監獄,不管是假釋(提早生出來)或出監(期滿才出來),有些人出來得早、適應得好,相對資深,對 上人的法有比較清楚的瞭解,因此資深的就來帶著剛出生的做。就算才剛出來、剛進慈濟,也要想著自己曾經「更生」,自己也曾是不斷得被陪伴、被關愛,應用同樣的精神來陪伴身邊的每一個人。

靜思精舍德勱師父,也在圓緣時開示:「團體內共識的深度不一樣,可能就無法共行。各區的生態也可能不一樣,但基本的共識要先達到。慈濟人辦了很多活動,但花了很多精力在內耗,因為我們常用主觀去判斷是非。」師父提醒,要記得用智慧,不用是非去否定任何人,如佛陀能用「分別智」來辨別是非,堅持原則、果斷處置,再用「平等慧」超越自己的是非、判定,以善解、包容來面對境界,用方法輔導眾生從迷途回歸正向。如佛陀能為提婆達多授記,是因為知其未來足能成佛,既然明瞭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當學習佛陀的精神,用分別智、平等慧來看待每一個人。

圖左 :第一次監獄愛灑讓桃園林淑卿(中)哭的很慘,回想當初什麼是「見苦知福」毫無頭緒,現在已能時常想到上人的法。而善的團體要進入獄所,過程要很有耐心,須像一家人般的陪伴與關懷。[攝影者:徐兆明]
圖右 :蔡欣樺主任介紹犯罪矯治由機構處遇轉化成社區處遇,讓犯罪者不拘禁監獄等內,而准其在社會中生活,接受輔導與訓練,至完全適應社會規範為止。也提到觀護工作已不同以往,不只從事犯罪矯治,更包含犯罪及被害之預防。[攝影者:徐兆明]

圖左 :志工葉慧玲分享彰化進行監獄全監巡迴宣導環保及節能減碳,每月減省五萬元的垃圾處理費用,獲監方肯定。[攝影者:徐兆明]
圖右 :志工潘惠珠(右一)於臺前介紹來自花蓮的學員,當中幾乎都是更生人,因善的力量接引他們進慈濟、走回正途,值得為他們鼓掌。[攝影者:徐兆明]

圖左 :保護司黃司長玉垣一開始以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精華片段,探討善與惡的拔河、分際。[攝影者:徐兆明]
圖右 :「有一種關懷叫陪伴」玉垣司長強調陪伴的重要,讓更生人得以重生。[攝影者:徐兆明]

圖左 :聽到志工的分享,讓桃園黃瑞霞(中)有很大的啟發,社會的善力量讓獄中同學感受到愛,也讓志工感受到付出的喜悅與價值。[攝影者:徐兆明]
圖右 :下午分組議題討論,各組人人集思廣益、提出意見想法;議題為矯正機構關懷最適當的流程、矯正機構關懷符合主管機關又能有效影響受刑人的理想規劃方式、適合做導讀的書籍經典與歌曲、更生人的陪伴接引。[攝影者:徐兆明]
圖左 :因為以前吸毒的關係,造成現在諸多後遺症的志工蔡天勝(左):「我人不舒服,還是要繼續陪伴他們。」[攝影者:徐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