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之愛 串起護城河畔緣

2019/05/28| ◎陳韋臻,賴郁沁/新竹報導
列印
2019年2月14日情人節的早上,涼風暖陽,照在新竹護城河畔的井家,頭家(臺語)吳東明正和胡光中一起品嚐井家的早午餐,回味一下在土耳其吃不到的中式美食。

◎敘利亞之愛串起護城河畔之緣

上個月12號 ,同樣在這裡,慈濟志工吳東明發起了一場為土耳其「滿納海」難民學校的義賣募款活動,吳東明向陸續前來的志工說明:「因為去年到土耳其參與發放的因緣,我們辦了那場義賣,胡師兄得知此事,便趁著回臺灣過年的空檔來到井家,他希望當面跟大家說感恩。」

當時參與的志工和朋友,總共十八位把長餐桌擠得滿滿的,都想親眼目睹這位在土耳其有限而艱困的條件下,帶給敍利亞難民希望的傳奇人物。

◎童年往事

這場聚會因為是臨時起意,而關於胡光中在土耳其援助敍利亞難民的事跡也常被分享,這次他選了較隨興的話題,和大家聊聊自己的童年往事,以及他到土耳其做生意的因緣。

出生在穆斯林家庭的胡光中說他從小不愛讀書,父母是中文老師,有兩位姊姊,奶奶會帶他到清真寺禮拜,所以他從小就對阿拉伯世界有一種憧憬,像阿里巴巴之類的故事是他的最愛。因為穆斯林一生一定要去麥加朝聖一次,當奶奶和爸爸要去麥加時,不能同去的他要求的禮物居然是一把沙子、一顆石頭和「一把彎刀」。

國二時,胡光中被編入放牛班,自我放棄加上交了壞朋友,他高中聯考名落孫山,正好當時利比亞政府向臺灣招募留學生,家人便決定讓他出國唸書。

◎可怕的經歷成為有用資糧

那是1986年,胡光中趕上了利比亞和美國的戰爭,炸彈直接炸穿了他們居住的中泰賓館,胡光中和同學抓起護照和食物就逃,親眼看著為了搶麵包,六個人打死兩個人。

這對沒見過戰爭的臺灣孩子來說何止是震撼,但接下來的那些事更是匪夷所思,諸如學校發給學生AK47衝鋒槍,他們結夥去搶公車;校長綁著頭巾帶頭去砸反革命份子的豪宅之類…,年輕單純的心蒙上了暴力的陰影,但:「真主喜歡的人,就會給他更多的考驗!」胡光中沒想到這樣可怕的經歷居然也能成為他日後的資糧。

在利比亞待了八、九年,他學會的阿拉伯語和十八般武藝在臺灣完全無用武之地。1996年,正好有個機會他去到土耳其,於是開始在那裏做生意,他的阿拉伯語終於派上用場,他在阿拉伯世界如魚得水,他的工廠生意興隆。

◎大師 我有問題

1999年的土耳其大地震是胡光中與慈濟的第一次接觸,慈濟前來協助興建三百戶大愛屋。為了讓穆斯林方便每日五次的禮拜,在大愛屋中間蓋了一間清真寺,這讓他既感動又困惑,他說:「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不是穆斯林兄弟,就是異教徒,我所受的教育是很極端的,這些人是異教徒,是我的敵人啊!」但慈濟志工細心、温暖的行動,完全顛覆了胡光中對佛教徒的想像。

為此胡光中回臺求見證嚴法師,第一次的會面也很有趣,法師才開口寒暄便被他打斷:「大師,我有問題!土耳其是穆斯林國家,而來援助的慈濟是佛教團體,這~有點怪!」宗教的差異讓他如鯁在喉。

證嚴法師告訴他:「我以前住在鹿野,每天經過一個天主教堂,我都會深深一鞠躬,表達心中的尊敬。」「人往往心裏有一些隔閡,種族、宗教、語言、膚色都造成這些隔閡,你把這些隔閡放下來,一個一個剝掉,只留下一個『愛』字。」

「你們穆斯林有『愛』嗎?」「有,那好,你不用變成佛教徒,你就用阿拉教你愛的這個精神去做事就好!」證嚴法師的智慧讓他無所疑懼,日後並成為第一位穆斯林慈濟人。

◎人生的重大考驗

「2009年我的故事在大愛臺上映,大愛會客室錄影時我不能回來,那時我正遇上我人生的重大考驗,整整五年我處在憂鬱和躁鬱的狀態下,不敢見人。」胡光中分析當時的自己:「可能是因為對任何事都要求完美,桌子稍微擺歪了,一定要將它擺好才罷休。可是想想啊!世間哪有完美的事情呢?」回想起這段考驗,胡光中慶幸自己心中有「愛」。

◎希望我們再回來幫助你們嗎?

2014年5月份,戰勝憂鬱症的胡光中,某個機緣與同學在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附近,遇見一位沒穿鞋的敘利亞小孩,胡光中主動和他攀談,跟他回家。

那個「家」是一個擠滿了難民的小小空間,幾個小混混在一旁耍弄著刀子,氣氛有點緊張。胡光中知道無法脫身了,轉頭便對難民說:「任何一個慈善團體想進來幫助你們,看到這陣仗沒人敢再進來,希望我們再回來幫助你們嗎?」

一個月後,胡光中再回到難民營做家訪、列名單,從同學那兒募集了八千六百美金,在當時耍弄刀子的小混混保護下,完成了第一次發放,總共幫助三百一十三戶。「發放完後,里長對我們說:『你們是第一個進來沒有被搶的團體。』」胡光中心有餘悸。

同年10月,在慈濟花蓮本會的支持下,又發放了一萬條毛毯和一些米、麵。發放前的家訪,讓志工看到了另一個急迫性的需求,因為學費太貴,好多敍利亞孩子沒法讀書,他們不是在街上嬉鬧、呆坐,就是必須當童工補貼家計,未來將注定成為文盲。

這一路環環相扣的因緣又促成了滿納海難民學校的成立與運作,胡光中說:「各位在一個月前所做的義賣,一個一個都會回到這些孩子身上。」

胡光中當場為我們翻譯一封信,是一位就讀滿納海學校的女孩寫的,她沒受過專業訓練,能自己做玻璃杯、打蛋器和洗衣機:「我是九年級的學生,…你們給我的是愛、是幫助、是尊嚴,…因為你們的幫助,我得以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裡完成我的學業。…將來我回到敘利亞,希望成為一個工程師…,到那時,我將會幫助窮人、貧困的人,這一切都是因為你們在學校裡面是我們的學習榜樣…。聖人告訴我們,誰不感謝人,他就不會感謝主,所以我要誠心的感謝你們…。」

◎遠在千里之外的兄弟

胡光中說:「我們在這裡相遇,成為兄弟,這個因緣是前定的;我不認識你,你不認識我,你卻幫助我,這個因緣是前定的。」能幫助遠在千里之外的兄弟是一個多麼特殊的因緣啊!

這場聚會眼看著即將結束,大夥兒都不太想走,拿著胡光中送給大家的書《敍愛》要求合照,有幾位當場要捐款,也有人想去土耳其當志工,整個混亂成一團。只是胡光中回臺時間不多,又要去花蓮見證嚴法師,還有一場冬令營要分享,不能再躭擱了。透過窗子,陽光照著他離去的厚實身影,這麼多年,無所疑懼的他就用阿拉與佛陀合璧的「愛」去完成志業。

圖左 :井家的長桌擠滿志工,聆聽這位在土耳其有限而艱困的條件下,帶給敍利亞難民希望的傳奇人物胡光中分享。[攝影者:滕宗華]
圖右 :離去前,胡光中跟與會的志工們合照。[攝影者:滕宗華]

圖左 :胡光中正在為志工們轉述一封滿納海學校的女孩的感恩信,她將來要成為一位工程師,並效法志工,無私的幫助別人。[攝影者:滕宗華]
圖右 :胡光中說以前孩子的畫都是戰爭、斷手斷腳的人、炸壞的房子、哭泣的草,這些他都看過,但現在孩子的畫不一樣了,不只色彩豐富,畫裏有了笑容、有了希望。[攝影者:滕宗華]

圖左 :吳東明(中)向與會的志工們說明胡光中來訪和這場聚會的因緣。[攝影者:滕宗華]
圖右 :聚會後,深受感動的志工們又紛紛捐款,把握這個難得的因緣盡一點心意。[攝影者:賴郁沁]

圖左 :聽完這場分享,有人當場捐款,志工莊淑燕 (右)則追著胡光中問去土耳其當志工的條件。[攝影者:陳韋臻]
圖右 :胡光中帶來這張滿納海學校孩子做的海報,照片中盡是敍利亞內戰下的斷垣殘壁,孩子們臉上盡是無助和期待援助的渴望![攝影者:賴郁沁]
圖左 :今天的主角胡光中(中)提早到來,正與志工及井家的主人吳東明(左)一邊用餐,一邊等待其他人。[攝影者:賴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