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好姊妹 同行見習路

2017/07/23| ◎徐兆明/新竹報導
列印
「大家好!我是陳祖淞,常跟宗教處同仁開玩笑說,不是素鬆,也不是祖宗喲!」來自宗教處海外發展部的陳祖淞師兄,一位年輕的清修士,用詼諧逗趣的口吻自我介紹,讓底下聆聽的學員,歡笑聲此起彼落,也為此次課程「國 際賑災」的主題,揭開了序幕。

2017年度第四次見習慈委的課程,(7/23)日於新竹靜思堂舉辦,主題為國際賑災。邀請到宗教處陳祖淞師兄分享「國際之愛」、新竹鄭粧師姊分享「國際慈善」,接著精進組張秋梅師姊介紹「食的威儀」(龍口含珠、鳳頭飲水),最後竹東和氣薛乾昌師兄分享「訪視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心態轉變、慈悲與智慧增長、脾氣改變);此次課程共計學員六十二位、工作人員約三十四位參與。

◎國際賑災 人間至情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何等的胸懷,祖淞師兄介紹國際賑災時,道出了我們面對普天下受苦難的人應有的胸襟,也就是「不分宗教、種族、膚色、國界,一律平等對待」。接著說明賑災的原則「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更是志工應有的態度。發生在西元1991年孟加拉水災,當時美國發起「一人一美元」、台灣發起「省下一個麵包錢」的捐款運動,這也開啟了慈濟第一次國際賑災的序幕。

「千里之隔,有如咫尺之距。」;「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簡單的兩句說出了鄭粧師姊國際慈善行的慈悲大愛。回憶零下兩度穿著雪衣為廣西水患賑災,以及後來的內蒙古旱災、四川大地震、日本311強震,種種的善行,鄭粧體會到「愈是走入苦難,愈能貼近上人的心。」以及「苦難是菩薩的道場」。

◎善門開啟 廣結善緣

學員謝素玲是慈濟的會員,繳功德款多年,對慈濟一直都有個非常好的印象,舉凡有募款活動,素玲就會透過這樣捐款的管道,慷慨解囊,付出一己之力;談起以前的她對慈濟的接觸,大概也僅限於此。直到新竹靜思堂開了社教課程,素玲報名茶道課,認識了王麗能師姊。就在一次的歲末祝福,麗能師姊邀約素玲來幫忙,麗能看到了穿著志工服的素玲,順勢說:「既然請購了志工服,何不來參加見習課程呢?」素玲自覺既然因緣來了,就報名上見習課。

今日聽了祖淞師兄的分享,提及有人勸上人「善門難開,一開就停不了。」勾起了素玲以前大學參加服務隊,暑假到偏遠山區帶小朋友的回憶。山上的孩子,有的父母因工作不在家,或有的家庭有問題,因此孩子對這樣的大哥哥大姐姐就有很深的情感依賴。暑假結束後,孩子回到學校,透過書信的往來,孩子有著情感上的訴求,自己也開始害怕情感上是否能夠負荷,後來書信往來減少、慢慢就停了。

再來祖淞提到賑災的幾個原則,素玲非常贊同,如此才能把災民真正需要的送到他們的手上,尤其是在尊重的部分「給災民需要的,而不是我想給你什麼」,如波士尼亞的難民說的「我不是乞丐!」,一句當頭棒喝讓我們省思,真的要照顧到對方的心理。

鄭粧師姊分享她到廣西水災,那個時間點台灣和大陸的關係是趨於緊張,因此對於到大陸賑災,大家的心裡難免有所掙扎,結果慈濟還是去了。鄭粧提到結束賑災在回程的飛機上,她是一路哭著懺悔,因為當初她也是不全然的接受、有些許的疑慮「為什麼我們要去大陸賑災?」素玲深覺賑災真得是不分種族宗教國界的,善是可以啟發,善種子是可以灑出去的,如果世界如此,到處就能成就很多菩薩,世界就會變得祥和無爭。

◎心境轉變 學會接納

學員詹超琴是謝素玲的好朋友,因為各自的先生以前是同學而認識。超琴當了二十幾年的家庭主婦,對於慈濟初期的印象是在921大地震時,因為家鄉在南投埔里,母校是埔里國中,埔里國中正好也是慈濟重建的學校之一,每每經過都會看到慈濟的LOGO佇立在那,因此初期印象即為慈濟是助人的團體。

再來去年因家裡因素,自己有較多時間一個人獨處,心中的煩悶則在看了大愛電視台〈殷瑗小聚〉的人物專訪後,心靈有了很大的收穫。接著非常信任的好朋友素玲,分享在慈濟上課讓她有心靜的感覺,無意中也提到花蓮的尋根之旅,因此超琴就欣然答應參加,一趟心靈之行後,也繼續來上七月的見習課程。回想以前的自己,是不會參加這樣的團體,正好去年心態的轉變,變成開放,隨著接觸到的因緣,超琴會比較用開放的心去接納、去歡迎它的到來,包含慈濟在內。

今天國際賑災的課程,讓超琴想到以前都是在螢幕上看到志工的身影,沒有親臨現場去看到他們,有時腦海中會閃過「會不會有一天我就是那個志工、那個幫忙別人的人。」聽了講師的分享,超琴遇到混亂、不熟悉的環境或事務時,心難免會產生不安,腦袋會胡思亂想,超琴非常欽佩賑災的當下,他們單純的幫忙,就是這麼簡單,當下那種心寬念純真得很棒。

◎心靈故鄉 花蓮尋根

站在花蓮靜思堂前,就會覺得精舍其實不大,沒有那樣地輝宏壯麗,卻只是平和地矗立在山腳下,今天素玲分享著之前(7/13)日花蓮尋根時,對精舍環境的感受。協力工廠的參觀,也解決了素玲心中曾經的疑惑,原來協力工廠不是慈濟委託的外包廠商,而是師父親力親為製作產品的場所。師父的製作用心、嚴格把關、甚至改良,讓素玲對產品更有信心,因此會熱心地向吃全素的朋友介紹慈濟的產品。

尋根中素玲腦海中想到了一句話「布施容易,忍辱難」,當人做著良善的事情,若被誤解,心情是很難平復的,猶如內湖園區的紛爭事件。花蓮的好山好水,師父在那過著清修的生活,自給自足,但不時外界若有不同的聲音傳來,忍辱就真的是修行的考驗,也讓我們瞭解穿柔和忍辱衣的重要。

印象中的師父都是在誦經、托缽化緣,沒想到慈濟的師父都是靠自己的力量來養活自己,改變了超琴對師父的印象。今天超琴也分享了(7/13)日尋根活動的感動,感動的是師父他們可以從中做、從中學,如此的專注當下、把握當下。而慈濟的四神湯,超琴覺得真的很棒「自己要懂得感恩、知足,對他人要善解、包容」,雖然只是四個名詞,卻是受用的人生智慧妙語。

四大不調,災難頻傳,苦難人偏多,期許人人不僅要「提菜籃」,更要「挑米籮」,挑起天下的米籮,為天下苦難眾生而付出。學員長邱俊良也希望學員:「透過見習的課程能讓你對慈濟更瞭解,讓你覺得走這條路信心會更增加,志工的養成中能夠道心不退轉。」

圖左 :7月13日花蓮尋根中協力工廠的參觀,解決了學員謝素玲(右二)心中曾經的疑惑,原來協力工廠不是慈濟委託的外包廠商,而是師父親力親為製作產品的場所。[攝影者:牟金博]
圖右 :一對好姊妹朋友謝素玲(左)與詹超琴(右),(7/13)日因為見習課程的規劃,來到花蓮,進行一趟心靈故鄉之行。[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陳祖淞師兄介紹國際賑災時,道出了我們面對普天下受苦難的人應有的胸襟,就是「不分宗教、種族、膚色、國界,一律平等對待。」[攝影者:王芮雯]
圖右 :2017年度第四次見習慈委的課程,(7/23)日於新竹靜思堂舉辦,主題為國際賑災。課程共計學員六十二位、工作人員約三十四位參與。[攝影者:王芮雯]

圖左 :新竹鄭粧師姊(藍衣)分享「國際慈善」,在上台前與學員坐一起聆聽陳祖淞師兄的分享。[攝影者:王芮雯]
圖右 :喜歡研究佛經的康偉倫(黑衣),曾經執著鑽研佛理,後來發現佛理僅是學問而悟不出真理,因此來參加見習慈委的課程,希望能入人群,學習做人間的菩薩。[攝影者:王芮雯]

圖左 :學員劉壽華在聆聽祖淞師兄的分享時,認真勤作筆記,希望自己能更瞭解國際賑災這一塊。[攝影者:王芮雯]
圖右 :學員羅雪琴(左)是委員溫恩美(右)的會員,恩美陪伴他前來上見習課程,也不時關懷、詢問她近況。[攝影者:王芮雯]
圖左 :學員葉秀珠(右)今天第一次參加見習課程,兒子(左)也一同陪伴前來,活動中母子互動良好、談笑自如。而本身為基督徒的秀珠,因為上了慈濟社教書法的課程,受到書法老師蔡瑞清的影響,深覺慈濟的愛不分國界,因此促使她前來上見習課程。[攝影者:王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