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志工研習 傳經驗長知識

2019/05/25| ◎林秋子,林秀華,徐兆明/新竹報導
列印
「家中若有一位失智長者,將為家庭帶來多重的紛擾,臺灣有八成出現手足爭吵、九成婚姻失和,所以失智的預防遠超過事後的治療!」講師李嘉富醫師強調「失智症」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接著也道出目前政府推動的長照服務, 全國專線為1966,就是慈濟第一個訪視個案的那年,真是巧合。

2019年5月25日,於新竹靜思堂舉辦今年首次「新竹區醫療志工基礎研習課」,邀請到新店慈濟醫院李嘉富醫師分享「失智預防醫學」、護理師余翠翠分享「病人自主權利法」,以及多位志工分享「我是按呢做醫療志工」,場場精彩的課程與分享,讓學員、工作人員共二百七十五位獲益良多,期許人人在醫療志業這菩薩道上,以蒼生為念,付出己力。

◎談論失智 防病未然

「失智症」是一種緩慢退化的疾病而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其中以阿茲海默症及血管型失智症最為常見。對於早期患者而言,如果能意識到不只是老了,而是病了,積極接受治療,將能延緩病程,李嘉富醫師耳提面命地提醒著大家。最後也教大家如何從日常生活做起,來預防失智,如參加團體活動保持良好社交、多進行刺激腦部活化的休閒活動、多吃蔬菜水果、定期健康檢查等等。

李嘉富醫師也分享自己母親的例子。上個月母親來,發現她記憶有點退化,李醫師就將她帶去區公所申請防走失手環,原本擔心媽媽戶籍地未設於居住所在地無法申請,後來得知戶籍地與現居的地址不同沒有關係,只要長者滿六十五歲皆可申請。

學員林紫涵因工作想轉換跑道,在同學的邀約下,一起上課取得長期照護員的資格,剛好慈濟有成立長照中心,可以將所學應用上。李醫生說臺灣邁向老人化社會,失智也與長照相關,是很重要的議題,經過李醫生的解說讓紫涵了解如何事先預防老化的發生。

看到李醫師介紹的影片後,學員黃雅偋知道若社區遇到走失老人家,會用心觀察安撫他的情緒,主動尋問家人是否在附近並進一步協助。雅偋平時工作壓力大時,偶爾會有失眠的問題,透過李醫生教導正念減壓,用心呼吸、抱持感恩心,到最後放下,覺得很受用,要回家練習讓自己調整失眠的情形。

◎病人自主 醫療預立

2019年1月6日開始施行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目的是讓病人可以得到更有尊嚴的醫療照顧,不僅適用在末期病人身上,還擴大到重度失智、永久植物人、無法治癒的病人身上。此辦法是以病人為主體的法律,尊重病人醫療自主,病人有善終的權利。慈濟醫院的護理師余翠翠說明「預立醫療自主」,病人可以到醫院預先做諮詢、協商,「不要把困難的決定,留給摯愛的人」,鼓勵民眾盡早思考,人生無常,趁自己健康時,提早決定。

護理師余翠翠也提到關於器官捐贈的事情,讓從事保險業的學員黃瓊慧,瞭解到原來器官捐贈,患B肝的人可以捐給B肝的人,愛滋病的人其器官可以捐給愛滋病的人。而學員蕭毓真今年二月與先生回花蓮參訪,看完大體老師的介紹後,兩人皆想要簽大體同意書。而九歲的二兒子看了捐大體影片,大體全身都是繃帶,覺得很可怕,心疼的不希望爸媽捐大體,毓真也說等孩子長大,再慢慢讓孩子知道大體老師的偉大。

◎醫療志工 我按呢做

志工郭碧英分享一位馬太太的先生高齡八十三歲,罹患重病,卻不忍心告訴大陸回台一星期的兒子。後來經過碧英的勸說,馬太太才跟兒子說,兒子生氣地拍桌子,碧英告訴那孩子你們有一位很好的媽媽要體諒她的立場,也請他們放心,醫院會有最好的照顧。做志工讓碧英深覺每一步都要踏得穩穩、實在,方能長久。

今年三月到花蓮慈院做志工的蔡秀鈴,分派到神經內科病房區,但生性退卻的她不太敢主動關心病人,看到有布簾拉起,就存著僥倖的心理覺得可以不用過去。當看到有布簾沒拉起時,秀鈴想起上人說過分秒不空過,因此就鼓起了極大勇氣上前去關懷與分享,這段勇氣倍增的體驗讓她成長許多。

志工沈哲民覺得在修行的路上一定要有善知識,因為有時候心會做的很累,分享聽聞一位志工說,上人是給我們一個機會承擔醫療志工來見苦知福、付出無所求的。哲民也認為做醫院志工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把法分享出來,與平常普通的志工真的不一樣。

◎無常來臨 溫暖陪伴

講師楊美雲說明志工是病人與醫院的橋樑,且醫院即是道場,服務人群與人結好緣,找到生命價值,希望學員能多承擔。「做志工主要是陪伴,甘願才能做得歡喜。在慈院,因為有志工陪伴,看病的人心就會歡喜。」做志工除了自備時間、健康、家人支持三項因素外,美雲也分享互動技巧與人文應對,以自身經驗,要學會「無常中,常在的愛;能配合是真功夫;簡單是智慧;效率之外,還有溫暖;正義之外,還有慈悲。」

早上才下班趕來上課的學員錢秋紅,回憶第一次參加醫療志工在ICU病房,遇到一位婦人哭得很傷心,她說先生心肌梗塞還沒清醒,孩子才六歲,怎麼辦?當時秋紅的心很定地抱著她安慰著:「先生交給醫療團隊,妳要照顧好自己的心,莫慌,孩子還需要妳的陪伴。」隔日她來看先生,感恩秋紅讓她明白心穩定的重要,才能處理好每件事情。這件事讓秋紅體會到人要珍惜善緣,以及志工楊美雲說的陪伴人的出發點,是要在心念之間的正思維,用樂觀面對解決困擾。

◎應對分享 詼諧逗趣

志工王琪瑛:「如果有媽媽推著嬰兒車堅持搭手扶梯,我們就請那位媽媽抱孩子,志工協助將嬰兒車收起,一起坐手扶梯上去。」志工曾美玉說:「可是小孩很可愛,我比較想抱他。」琪瑛進一步說:「母湯唷!(台語)我們一整天待在醫院,身上可能有細菌!」逗得臺下志工哈哈大笑,兩位師姊以輕鬆詼諧唱雙簧的方式,讓志工們了解門診服務的應對,為今日的課程做最完美的結束。

的確,醫療志工這條菩薩道上,除了講師的經驗傳承外,第一線面對的大德,其應對技巧更為重要,自我提醒、對大德的尊重與真心關懷,皆是身為慈濟醫療志工的使命與責任。

圖左 :新店慈濟醫院李嘉富醫師分享「失智預防醫學」,強調「失智症」早期篩檢的重要性。[攝影者:牟金博]
圖右 :看到李醫師介紹的影片後,學員黃雅偋(深藍衣)知道若社區遇到走失老人家,會用心觀察安撫他的情緒,主動尋問家人是否在附近並進一步協助。[攝影者:牟金博]

圖左 :講師楊美雲說明志工是病人與醫院的橋樑,且醫院即是道場,服務人群與人結好緣,找到生命價值,希望學員能多承擔。[攝影者:牟金博]
圖右 :培訓學員蕭毓真(右)聽完講師楊美雲有趣的分享,沒有做過醫院志工的她,覺得當醫院志工沒有想像中可怕,凡事都善解、正向面對,任何事情都可迎刃而解。[攝影者:牟金博]

圖左 :培訓學員錢秋紅回憶第一次參加醫療志工在ICU病房,遇到一位因先生心肌梗塞的傷心婦人,秋紅安慰著她,要她心穩住方能處理事情。[攝影者:牟金博]
圖右 :學員黃瓊慧對於失智、長照、器官捐贈等課程,讓她很受用,認真做筆記的她,也準備跟同事和朋友分享。[攝影者:林秋子]

圖左 :李嘉富醫師的「失智預防醫學」,提到「力行三動」,即運動、動腦、互動,讓三動來預防失智症的發生。[攝影者:徐兆明]
圖右 :志工郭碧英(左)、蔡秀鈴(中)、沈哲民(右)依序分享在承擔醫院志工時的獲得與成長。[攝影者:李淑貞]
圖左 :志工王琪瑛(左)與曾美玉(右)兩位以輕鬆詼諧唱雙簧的方式,讓志工們了解門診服務的應對,為今日的課程做最完美的結束。[攝影者:李淑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