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聲音 六歲男孩活出自信

2020/07/09| ◎Dini Rantykasari/印尼報導
列印
星期五午後的晴天,印尼茂物(Bogor)慈濟志工來到克斯尼拉(化名)的家。志工抵達時,剛好他們一家人也剛從外面回來。克斯尼拉從車子走出來,緊牽著父親的手,身體看起來比以前更扎實;他右耳戴著人工電子耳, 帶著甜甜的笑容,迎接志工的到來。

「最近好嗎,米克(化名)先生?」志工向克斯尼拉的父親問好。

「很好啊!請進來。」米克請志工進入屋裡。

◎聽力障礙 家人轉換情緒

克斯尼拉患有聽力障礙,去年(2019年)接受慈濟的補助配戴電子耳;2020年7月3日志工再度來訪,想了解他裝上電子耳後的情況。

克斯尼拉的母親德雅(化名)表示,配戴電子耳過後情況好了許多,「現在比較想要出聲音了,叫『媽媽』、『爸爸』、『哥哥』,也比較清楚了。」

克斯尼拉出生的時候,與其他孩童沒有任何差別,直到兩歲的時候,才慢慢發現學說話的速度,比同齡的小孩還要慢。經耳鼻喉科醫生檢查之後,發現原來耳朵出現了異常,只能聽到九十分貝以上的聲音,例如:飛機或火車的聲音。

「我們當時先與自己和平共處,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真正接受這個事實。因為如果一直處於低落的狀態,對孩子也沒幫助。」米克回憶當年的情形。

◎勇敢面對 夫妻努力籌錢

德雅懷有克斯尼拉的初期,第一個孩子患有風疹,醫生判斷母親可能在那時候被傳染,再傳染到胎兒。

之後醫生建議配戴人工電子耳,但是要價兩點五億印尼盾(約合新臺幣五十萬元)的電子耳,他們倒抽一口氣。米克先生是一位數學兼化學的老師,這個數目對他而言根本遙不可及,「我只是一位老師,聽到那個數字就嚇到了,心想哪來的那麼多錢?」

不想沉浸於低落情緒,米克與德雅開始想辦法治療兒子的耳朵。他們只好先讓兒子配戴一千六百萬(約合新臺幣三萬二千元)的助聽器,每個月再進行四次的聽覺口語治療法、語言治療以及運動療法。

但是助聽器的效果有限,克斯尼拉的耳朵,必須靠電子耳才能聽清楚。因為需要滿六歲,才能配戴電子耳,所以在那期間,米克與德雅夫妻倆努力籌錢。米克在課外時間兼任家教老師、計程機車司機,也賣掉家裡的機車,德雅也透過網路販賣小東西。

◎慈濟援助 感念參與慈濟

經過幾年的努力,夫妻倆還是無法籌到配戴電子耳的數目,而當時的克斯尼拉已經五歲了。2018年12月,透過曾今在印尼大愛電視臺工作的朋友,米克嘗試向慈濟提出補助申請。

經過幾個月的訪視,印尼慈濟決定補助一億印尼盾(約新臺幣二百萬元),其餘的就靠賣掉車子、戶頭的存款、政府提供的健保,克斯尼拉終於在2019年年中配戴電子耳。

手術完成一年之後,克斯尼拉進步了許多,因為聽力清楚,他再也不用活在一個沒有聲音的世界。現在的他,可以聽到其他人的指令與引導,也大大提高自信心,「現在變得更獨立更自信,以前要出去需要等我們,現在要出去就自己去了。」

最令父母開心的是,現在的克斯尼拉,在睡覺前、起床後都會禱告,雖然口齒還不至於清晰,但至少他願意念出來。

為了表達對慈濟的感謝,米克也參與過慈濟的義診與義賣。「對我而言,慈濟是我這輩子的貴人。或許是老天爺對我們的禱告,賜給我們的答案,感恩上天讓我認識慈濟。」

一方有難,十方馳援。裝上人工電子耳的孩童,揮別病苦,正迎向陽光;而心懷感恩的家長,也投入慈濟付出,讓人間美善生生不息。

圖左 :2020年7月3日慈濟志工來訪克斯尼拉家中,了解尼他裝上電子耳後的情況,得知聽力有大幅改善了,大家都為他高興。[攝影者:Dini Rantykasari]
圖右 :經過幾個月的訪視,印尼慈濟決定補助一億印尼盾(約合二百萬新臺·幣),其餘的就靠變賣車子、存款、政府提供的健保,克斯尼拉終於在2019年年中配戴電子耳。[攝影者:Dini Rantykasari]

圖左 :克斯尼拉喜歡畫畫,配戴電子耳之後,學習的過程也更加順暢。[攝影者:Dini Rantykasari]
圖右 :慈濟志工帶著物資箱來訪,克斯尼拉一家人都十分歡喜。[攝影者:Dini Rantykas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