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覺環保 布展宣導與時並進

2018/03/28| ◎顏玉珠/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當布展不再只是單純的圖片與文字欣賞,而是結合3D、互動、體驗,則處處充滿趣味和驚喜。馬六甲慈濟志工為了讓愛極樂環保教育站能有效地傳遞環保意識,將枯燥的文字化為強而有力的故事,再搭配3D立體模型、吸睛可 愛的圖片,以及互動式遊戲與體驗,使得看布展聽故事變得生動有趣。

◎宣導環保 與時並進

馬六甲愛極樂環保教育站自從2012年成立以來,志工接待過許多團體和民眾前來參訪,但受限於空間和設備,只能透過影片、戲劇等靜態課程的呈現,再安排參訪者親手做分類。幾年來,靜態課程比較缺乏吸引力,同時受限於空間,志工無法有其他發揮,以至於效果不彰,志工陳美翠(慈南)表示,「宣導環保需要與時並進。」

志工們之前曾前往臺灣參訪環保站,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曾組隊去新加坡參訪「大愛人文館」,加上在馬來西亞其他環保站的觀摩,再將這幾年參訪的心得做分析。志工戴秉汶(濟汶)分享:「我們起步已慢,環保教育站不是純粹做環保,是要讓民眾醒覺環保的重要。」

幾經商討,2017年決議於馬六甲愛極樂環保教育站設置布展區,發揮環保教育站深層之功能。期待透過文字、圖片、互動式遊戲與3D效果,將環保變得生動有趣,讓志工擁有更多的資源和道具來發揮。

◎共知共識 才能共行

志工於環保站後方騰出一個空間,採用回收的木板和二千七百九十八支回收寶特瓶做材料,區隔出一個圓形的布展區並加以規劃。

環保布展總協調黃雪芳(慮雪)說:「一般民眾認為環保站就是做分類,慈濟單純就只是一個佛教團體而已。」因此認識環保之前,黃雪芳想透過看板介紹,讓民眾先認識慈濟,了解慈濟四大八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的腳步,遍佈國際。之後,再深入了解慈濟環保的起源、理念、精神和目標。

整個展布設計的概念從踏入環保站開始,首先以文字和圖片的大型看板向眾人介紹慈濟志業。之後穿越各個分類區,瞭解環保站實際運作與分類的概況,最後來到布展區。整個布展區分為九個區塊,從慈濟環保起源先談起,再讓大家瞭解「清淨在源頭」的最終目標,之後帶領大家親身感受現在地球環境的危機。

前半段布展,主要讓民眾了解塑膠製品對環境的破壞力,以及土埋場的真實面貌,並且感受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引發的天災人禍,畜牧業對環境的危害和全球暖化的影響等。後半段布展則傳遞大愛感恩科技研發的目的,灌輸人人環保生活化的重要性與方法,讓大家體會大自然環境的美好,瞭解人類需要仰賴地球生存,鼓勵大家力行身口意之身心靈環保。

「透過說故事的方式,系統性的表達,精簡文字,富有吸引力的圖片、模型和互動性的遊戲等。以生動活潑的吸睛方式,引起參訪者的共鳴。」黃雪芳期待,唯有人人共知,達到共識,才能共行,將環保確實運用在生活中。

◎齊心協力 前進目標

然而,整個布展區內容的呈現卻令志工傷透腦筋。承擔布展區其中一個「四大不調」主題區的小組長黃愛媋(慈彌)笑言:「有方向也知道要有所創新,但是從何下手?怎麼做?初期每個展區都在觀望、等待和摸索。這一等,幾個月就過去了。」

直到2017年7月團隊開會,大家才意識到進度嚴重落後。各組積極找尋靈感、人力和物力,當時黃愛媋一籌莫展陷於苦惱中。有天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志工夫妻檔蔡春蘭和楊茂財,一位是室內設計師,一位是木工師傅,正好可以借助他們的專才。

「我和春蘭師姊分享四大不調與天災人禍的概念,她很快就畫出非常符合主題的草稿圖。」黃愛媋說道。

夫妻倆人發揮設計與手工的長才,以木板製作出基底,並且設定出建築物、人、物品、山等比例尺寸;再利用鐵絲、木板、紙板、沙紙、菜瓜布等,做成樹木、房子、道路、山林等立體模型。

原本困難重重,有了整個設計圖與一些參考模型,讓小組成員有所依循,於是每個星期開始定期聚會一次,不管是繪畫、折鐵絲、裁剪、組裝、貼黏等,樣樣都需人力的投入。儘管有志工的手被膠槍燙傷過無數次,或是奮力和數百條剛硬的鐵絲對抗凹折成型,還是畫著眾多細小三公分長度的人物,視線漸趨模糊,甚至得承受炎熱的天氣……即使如此,談笑聲卻不絕於耳,大夥不時相互腦力激盪,邊做邊討論又邊調整。

◎手工精巧 創意十足

2018年3月20日為布展開工啟動日。一早,志工忙著打掃和清洗展區,將展示物一一組裝成型,驚艷亮相,大家的驚歎聲此起彼落。「哇!菜瓜布變成樹葉。」、「這個火山透過燈光閃爍,如同爆發。」、「咖啡小湯匙變成路燈,做得惟妙惟肖!」、「以鋁箔包內部銀色部分當成屋頂,真厲害!」、「將紅包袋折成窗簾樣,好逼真!」、「土埋場以水族箱的形式呈現,清楚看到綠地底下覆蓋著一層又一層的垃圾,真是震撼。」……

負責森林區的志工朱美華(慈御)表示,在場內放幾棵樹木、流水的造型,搭配後面森林的布景,配上輕音樂,營造出3D的效果,讓民眾能體驗大自然的美。此外,溫室效應體驗小屋,騎腳踏車體驗節能減碳遊戲,以及一些環保口訣展示,一一呈現在大家眼前。

堅持以環保物作為材料,彰顯了整個展覽區創意十足的特色,然而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手工製作,近七個月投入許多的人力。「原來志工群中人才濟濟,只是大家沒有機會去發掘。」楊茂財讚歎有加。布展過程中,志工從初期頻頻表示自己不會,投入後才發現,不管手工、繪畫或創意皆令人驚訝,人人愈做愈歡喜。

突破時間、空間、人力的限制,志工們歡喜付出,相互觀摩,腦力激盪,發揮了布展的最大功能。黃雪芳欣慰地說:「幾個月來,體會到志工們團結一致,付出的歡喜,這就是做慈濟的心。」

整個布展區預計於5月完成,同時於4月11日安排導覽員培訓說明會,期待硬體設施完成後,透過志工系統性又生動地解說,讓參訪者能深植於心,喚醒大家對環保的意識,願意為環保盡一分心力。

圖左 :志工黃愛媋(右一)和蔡春蘭(右二)與團隊一起討論展區的設計和製作。[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志工曾組隊前去不同地區的環保站參訪觀摩。圖為志工到新加坡參訪大愛人文館。[攝影者:戴秉汶]

圖左 :組員們每星期相聚,從懵懂到逐漸上手,從不會到發現自己的長處,人人信心倍增,也找到付出的歡喜。[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志工夫妻檔蔡春蘭和楊茂財拿著手畫草稿,與志工們分享整個「四大不調」展區的概念。[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志工發揮巧思,運用鐵絲製作龍捲風,需要手工一層一層細心地凹折成型。[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黃雪芳(右一)帶領志工環繞展區一圈,透過講解讓人人了解具系統性的呈現方式。[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