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性共修 激發學習動機

2019/09/03| ◎顏玉珠/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大家喜歡美嗎?喜歡瘦嗎?」
「喜歡!」

號稱「煮神」慈濟志工鄭玉蘭,以輕鬆詼諧又貼近媽媽們的方式,引起臺下校園媽媽團隊熱烈共鳴。

2019年8月26日,她現身說法教導大家,如何簡單烹煮營養美味的 蔬食,七彩繽紛蔬果捲、燕麥薯漢堡、旺來好芋頭和翡翠藥膳包。但這可不是蔬食烹飪課程,這是每二個月一次的校園大愛媽媽團隊共修日。

◎添共修樂趣 創造加分效果

負責課程規劃之一的志工姚曉玲(慈昱)表示,當初為了讓校園大愛媽媽團隊有教案分享與溝通的平臺,於是每月一次開會討論共修學習,除了探討課程之外,也幫當月份的壽星慶生,趁機聯絡情感。

只可惜出席人數不佳,每次約十多位,成員參與的意願不高,然而平時校園大愛媽媽分散至各校帶動,「回家」學習是勢在必行。遂於2019年將開會共修融入新元素,以大家的興趣為基礎,朝向活潑互動式的主題課程內容,無形中將慈濟精神理念融入,達到雙贏效果。

今年共修會依序安排瑜伽課、石頭彩繪、蔬食烹飪和服裝儀容之主題,搭配證嚴上人開示影片、人物分享等。透過生動具吸引力的主題帶動,將慈濟的核心價值「誠正信實」與「慈悲喜捨」的行動力,以及大愛媽媽團隊的宗旨和方向,持續傳達給學員,達到共修之目的。

第一堂共修以修身養心為主題,透過瑜伽引導人人找到內心的平衡,藉由志工真人真事的故事短片讓大家思索。當親人發生醫療疏失往生,你會糾結一輩子,還是選擇原諒放下?劇中人物學習原諒他人,解開自我心結也是善待自己的良方!志工鼓勵學員用愛來修練氣質,管理好負面情緒,養好自我的一顆心。

課後林慧玲聽到其中一位學員分享,將重新調整生活步伐。她肯定地說:「人人都是一念心而投入校園帶動孩子,但過程難免遇到問題和困難,回來共修學習,有機會與他人交流互動,皆有助於身心靈的成長,找到迷失的自己或方向。」

◎經驗談蔬食 妙法必能堅持

第三堂共修以蔬食環保為主題,首先由志工杜清真(明湉)分享自身經驗。2007年,初次參與大愛媽媽成長班課程,才明白素食與環保的關係,因而當志工邀約響應茹素時,她填上「一個月」素食;懵懂的她只知道天天吃蔬菜,不懂得如何變化食材和口味,因而一個月期滿便不再留戀,回到葷食的飲食習慣。

直到2011年參與經藏演繹,她才茹素至今。她說:「茹素也要有方法,才能堅持。家人見證蔬食健康好,也逐漸改變觀念,間接帶動家人多蔬食。」

杜清真有感於現在校園大愛媽媽們對蔬食不甚了解,無法與他人分享其好處,便無法宣導蔬食環保觀念,因而萌生安排此蔬食烹飪課程。不只限於分享蔬食的好處,也不一味講述蔬食的優點,而是透過實際教學,讓大家了解素食其實不只是青菜豆腐,不是一成不變或難以駕馭的烹煮方式,而是可以很簡單、很營養、很美味。

她請學員們省思,當呼籲眾人做環保減少對動物的傷害,是否關注到人們對動物生命的傷害?她強調,現在環保升級版是茹素,蔬食不再是佛門弟子的專利,而是健康飲食養生的代名詞。現場她透過齋戒卡,鼓勵在座的學員設定茹素目標,募集大家的善念善行。

◎以烹調手藝 重新認識蔬食 

螢幕上一張張美味可口的食物照片,這些都是志工鄭玉蘭平時烹調的菜餚,包含中西式餐食,不說還真看不出是蔬食。喜愛廚藝的她,也曾因為茹素觀念錯誤導致錯誤的飲食習慣;之後改以豆類為主,經常烹煮豆腐、豆干、豆包、豆類等食物,結果驚覺又錯!

直到接觸一些健康講座,以及志工間交流分享,她才真正認識蔬食,運用五顏六色的天然食材變化出一道道蔬食佳餚。

以往先生一看桌上全是蔬菜,臉色不悅地反應:「這個月伙食費不夠?怎麼整桌都是草。」然而,自從鄭玉蘭發揮廚藝,研究和改良變化出不同層次的口感後,先生和孩子們都分辨不出葷、素,品嚐後更是讚不絕口,現在,兒子和女兒也喜愛上蔬食料理,出外品嚐到美味的蔬食,都會跟她分享味道和食材。

鄭玉蘭保持其一貫的理念,「食物需要色香味俱全,才能吃得開心,才能堅持到底。」學員們聽著她分享每一道食譜的由來,品嚐一道道佳餚並熱烈地討論,提問也不斷,「燕麥要多少量?」、「蛋要加多少麵粉才能製作成蛋皮?」……頓時現場熱鬧不已。

透過簡單輕鬆的烹煮方式,鄭玉蘭讓大家重新認識蔬食的美味,期望人人回家試做,並發揚光大帶動更多人認識蔬食,為健康也為地球盡一分心力。

◎找回行動力 身心靈齊成長

新學員余桂菁今年才開始參與共修,走入校園帶動環保,她並未將蔬食融入教學課程,因為她本身無法掌握蔬食環保觀念,更不懂蔬食的益處。透過活潑互動式的教學,無形中加深她對蔬食環保的認識,也改變對蔬食的想法。「操作起來,蔬食並不難!」余桂菁已迫不及待要回家試做。

從第一堂課至今,余桂菁從未缺席,因為每次不同的收穫激勵她持續參與的動力。回想前一堂彩繪石頭課程,喜愛繪畫的她,卻沒有自信直接下筆,而是先在紙上練習直到滿意後才有勇氣下手,原本想要畫上幾片葉子,卻擔心畫蛇添足而放棄。

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心情轉折,當看見成品時她心情格外舒服。余桂菁回想自己難得擁有平靜時刻,做著自己喜愛之事。看著自己的題字「感恩」,她說:「凡事抱持感恩心,則事事皆如意。以最喜歡的兩字,時刻勉勵自我。」

另一位學員李惠芳前幾年選擇性地出席共修會議,她坦言,開會時間固定在星期一,正好是他們進入校園服務的時間,覺得會議沒有什麼重要且無吸引力,因而只是偶爾出席。

但自從今年安排主題性的共修,每次她都趕著出席,並且鼓勵同學校的校園大愛媽媽團隊一起參與。不只是自己有動力來學習,也看見組員們的熱情,她說:「團隊中有一位組員負責烹煮安親班的食物,獲知今日的蔬食教學,預先準備好孩子的食物,趕著來出席呢!」李惠芳讚歎,鄭玉蘭用淺白貼近媽媽們的心聲分享蔬食和烹飪技巧,讓大家容易接受和吸收蔬食觀念,人人都躍躍欲試!

「第一次共修就有五十多位學員報名參與,之後課程也維持此人數,大家反應熱烈。定期『回家』學習,管道暢通,透過聚焦、深化、持續並適時調整學員的理念,有助提升身心靈的成長。」姚曉玲開心分享。

圖左 :螢幕上一張張美味可口的食物照片,都是志工鄭玉蘭平時烹調的菜餚。[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往年每月一次開會討論共修學習,出席人數卻不佳。[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負責課程規劃之一的志工姚曉玲(右)與團隊探討學習動機低落原因,遂於2019年將開會共修融入新元素。[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鄭玉蘭現場示範如何烹調素食料理。[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喜愛繪畫的余桂菁,與她的石頭彩繪作品合影。[攝影者:李秀麗]
圖右 :以往的共修會只有約十多位出席者,而今出席者眾多。[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志工杜清真與眾分享自身的茹素經驗。[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