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掉保護膜 因訪視蛻變成長

2019/09/27| ◎楊秀麗/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以前的陳立蕙,與人保持距離,唯恐被人利用;為保護自己,就像罩了一層保護膜一樣,難以親近。走入慈濟十一年間,積極投入訪視的她,經歷重重考驗,有了更多的學習和成長。

◎檢視人生 時時活在當下

「師姑, 你好!」陳立蕙到政府機構辦理事情,忽然聽到有人在喚她。定睛一看,原來是早期訪視,曾幫助過的大男孩跟她打招呼,還分享他拿到大學入學資格的歡喜。

當年,外籍父親返回家鄉,一度音訊全無,家庭經濟陷入窘境,身為長子的他,曾想放棄讀書,工作養家。慈濟在母子六人最需要時,給予孩子獎助學金,金錢補助與陪伴,讓孩子繼續求學。想當年,陳立蕙與孩子們相處融洽,媽媽還曾笑說,她就像孩子的乾媽……

往事歷歷在目,眼見孩子並沒有放棄學業,還力爭上游,讓她感到欣慰和歡喜。陳立蕙檢視現在的人生:時時活在當下,適時把握機會付出,不由地有感而發:「這種人生狀態才叫美。」

「我把保護膜拿掉,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這樣美。」以前陳立蕙追求完美,會做周細的未來規劃,卻往往事與願違,人生不完美,總讓她充滿挫折感。訪視讓她學習最多也改變人生觀;而今看得多想得開,視野不同更能同理、接受、放下,活得輕安自在。

「在慈濟團體,每個人像一朵花;各個不同品種的花,都有開放的時候,開放在不一樣的季節,互相補位,感覺太棒了!」陳立蕙笑道。

◎觀念一轉 人生從此不同

2001年,身為裁縫師的陳立蕙,經由一位客戶的介紹,認識了慈濟,知道慈濟善用變賣回收資源的經費,幫助貧困家庭。每年大掃除,她就會把回收物載到慈濟馬六甲分會,放下就走。直到2008年,陳立蕙的舅舅因為癌症往生,引發母親罹患焦慮症。在焦頭爛額之際,她想起慈濟是慈善團體,希望帶媽媽來做好事,幫助她走出藍色憂鬱。雖然母親抗拒這個安排,但是陳立蕙卻陰錯陽差,被此契機留下,走入慈濟。

當年,陳立蕙到慈濟會所,認識了志工陳妙鳳(慈撒)。陳妙鳳的陪伴和關愛,使她的心事有個疏通管道。接著她成為會員,參與志工成長班,更深入了解和認識慈濟。

當時,自行創業的陳立蕙,工作、生活、家庭等瑣事,讓她忙碌不堪,身心疲累、精神緊張,劉木蘭(慈霈)適時送了一本《靜思語》給她,還每天寄出一句靜思語問好。這一句句的靜思語,雖無法立刻造成改變,卻支持她在這段人生考驗上,給予啟發並穩住心情,不受負面情緒波動。

儘管已走入慈濟,但陳立蕙不願再進一步投入,只肯當個配合活動的快樂志工。

志工陳幼涓(慈涓)乃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孩子,還要照顧中風癱瘓的父親;經歷幾次的病痛考驗,卻堅毅扛起重責,積極投入慈濟。陳幼涓透過與志工的交談,事後會將志工參與慈濟的意願,時間的配合度等資料,記錄在本子上,再適時做聯繫;噓寒問暖且不施予壓力,就算被拒絕她仍然繼續跟進。

陳幼涓的出現,以及面對考驗的樂觀態度,鼓舞了陳立蕙,讓她無法拒絕陳幼涓熱誠的邀約。

「陳幼涓對我影響很大,我很讚歎她的承擔力,她邀到我無法拒絕,後來跟她一起訪視。每次都是去跟阿公們開心互動,我就發現訪視很容易,慢慢投入感情,一發不能收拾……」陳立蕙在她用心邀約下,從原本不願參與到不忍拒絕,進而欲罷不能。

「我沒有不做的理由,能幫卻不去幫,會愧疚 ……」陳立蕙覺得一個月一次的訪視簡單,也適合工作安排,決定積極投入。身邊有願意配合,隨時補位的資深訪視志工,如韓美蘭(明珀)等,讓她訪視做得順利且開心。

走進慈濟,參與機構關懷、訪視等志工服務,她看見地獄在人間。人的欲望、習性,如何影響命運。佛法讓她看見因果循環,了解何謂成住壞空,更親眼見證有人跨州逃債,卻無法逃避人生債務,疾病纏身,讓她觀念一轉,從以往的冷漠,隨分隨力做好事,轉為把握時間付出,做好事儼然已是本分事。

◎個案關懷 要做就做最好

2017年,慈濟馬六甲分會重新調整社區規劃,韓美蘭回歸社區,陳立蕙得獨當一面。在大家的鼓勵下,加上有資深志工羅梅芳(慈曉)等人陪伴,她欣然扛下訪視幹事重責。

上班族羅梅芳平時以機車代步,會趁著上班休息時間協助照顧戶送餐,還利用年假,奔走政府各部門等地方,代這群弱勢者辦理事情或帶著照顧戶前往吉隆坡就醫等,她時時盡力為照顧戶找尋解決方法的無私精神,感動了陳立蕙。
 
「證嚴上人太遠,我看不到,而梅芳師姊就像一尊菩薩示現,我看她這樣用心做,不敢不學習。」陳立蕙向羅梅芳學習,平時有什麼問題和規劃,都不忘諮詢或報告進展。她也學著利用做生意累積的經驗和人脈,規劃人力,累積助力。而各類慈濟培訓課程,也不時鞭策她,給予啟發和省思,適時調整腳步,不要只顧著往前衝,忘記左右的志工們……
 
「我們要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做事一定要有規劃,才能帶著大隊走。」陳立蕙自小受愛做好事的父親身教所影響,一旦承諾,就會盡全力做到最好。

陳立蕙與團隊曾協助一個中風個案。案主從臥病在床到能走路,同時不忘協助沒有身份證的繼女復學。為了證明孩子的身份,登記局、學校等機構走透透,尋獲孩子家屬的首肯,方才解決孩子身份證問題而得以入學,哪知孩子卻不珍惜,加上父母溺愛,讀了幾個星期就輟學。過程起伏,讓多個星期的奔波和努力,留下「愛心被消費」的挫折感,陳立蕙忍不住失落哽咽。

全心投入,才會體會訪視並不簡單。有些個案(照顧戶)很磨人,十年也沒有改變,讓原本是急性子的陳立蕙,慢慢培養耐性。姊姊陳立萍也是慈濟志工,每次看到妹妹因為個案而煩惱埋怨,都會提醒她:「如果他真的這麼會想,就不會是照顧戶了。」她告訴妹妹不去要求照顧戶馬上改變,而要想辦法如何改善、帶動、啟發。姊姊的話猶如醍醐灌頂,加上平時收看大愛臺,把佛法潛移默化在生活裡,以及資深訪視志工們的陪伴,讓她學會適時調整自己。

陳立蕙並沒有放棄這名輟學的孩子,還是與團隊繼續跟進,等待更好的時機,解決問題。這些過程,都看在一路陪伴她,跟進個案進展的羅梅芳眼裡。

「立蕙肯學又會問,做到很全面,會規劃個案分工,且不分社區協助……就算做到氣餒掉淚,她都不會放棄,繼續想辦法,這很不容易。」羅梅芳讚歎。

◎看見自己 化惡緣為善緣

「來到慈濟,我們接觸不同的人,在人群中看見了自己;我覺得我以前是一個小孩,現在才算是一個成人,希望自己變成更好的人。」陳立蕙如此期待著。訪視讓她見證人的習性難調,但要改變,一個轉機就可以很快改變命運。而這些轉機,事在人為,訪視員只要多用一點心,觀機逗教,就能夠適時幫助照顧戶脫貧脫困。

過去在工作上,直性子的陳立蕙,講話尖銳,就算把人罵哭也不以為意。她曾經罵過一位員工,結果對方把工作丟下,轉身離開。爾後對方離職,大家也沒有再聯繫。投入慈濟後,陳立蕙知道要化惡緣為善緣,今年她提起勇氣去關心對方,兩人解開心結,再見還是朋友,對方也願意繼續當會員做好事。

2011年因為投入浴佛活動,陳立蕙升起茹素心念,卻因為家人的擔心而作罷。直到有一次作夢,夢到自己跟已被宰殺、血淋淋的豬躺在一起,讓她驚嚇不已。醒來後,她堅定茹素,慢慢家人也不反對。以前最愛吃海鮮,但常有腹瀉、發燒、敏感等問題,茹素後體質也改善。

個性愛冒險的她,曾經在旅行時去嘗試一些冒險活動。投入慈濟後,她有感與其拿生命去冒險,不如轉而把愛冒險的精神用來做慈濟,反而能幫助更多人。

陳立蕙曾夢見在一個宗教場合,看見正欲起身的證嚴上人,她走上前欲扶上人,上人卻拒絕。事隔多年,夢境依然歷歷在目。她隱約明白夢中的承擔意義;然而,重承諾的她,卻一直不敢正視,以至於多年來不願受證。

直到今年初,她仍是抗拒回臺受證,志工提醒她該把握與上人結下的師徒緣,她恍然發現自己把問題複雜化,而決定回臺受證。

活在當下,現在即是。而今的陳立蕙自認仍非一個好人,但更喜歡現在這個較自在、開心,人緣也好很多的自己。她自認不做慈濟,生命少了意義,也時時提醒自己,永遠抱著初發心,用心找更多好人,讓這個世界花園百花齊放,綻放芬芳!

圖左 :剛參與慈濟時,陳立蕙只是個看時間來配合的快樂志工,而今積極投入付出。[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志工陳幼涓(右)的真誠邀約,帶動了陳立蕙更多的投入和參與。[攝影者:陳延北]

圖左 :訪視讓陳立蕙警惕也改變人生觀,從以往的冷漠,得空再做好事,轉為把握時間付出。當她得知照顧戶身體不佳,特地示範簡單運動,鼓勵對方多運動。[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陳立蕙承擔訪視幹事重責後,挑起大樑,用心安排人力,期待更多人一起來成就好事。[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羅梅芳(右三)陪伴陳立蕙(坐者)一起做訪視,向案主了解政府慈善機構補助申請進展。[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各類慈濟培訓課程,不時鞭策陳立蕙,給予啟發和省思,適時調整腳步,不要只顧著往前衝。[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陳立蕙形容自己以前很自大、無知,有很多不好的習性,投入慈濟後,生命有了更多的學習和成長,讓她更喜歡現在的自己。[攝影者:林宗雄]
圖右 :參與慈濟後,陳立蕙(右二)學習放下身段,有了更多的成長和省思。[攝影者:郭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