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愛地球 環保落實生活中

2019/12/19| ◎饒于潤,顏玉珠,劉嬡蓮/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三十年前(1990年),自證嚴上人在一場「幸福人生講座」中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開始,慈濟人便以積極的行動,實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對外宣導和推廣環保觀念。然而推動近三十年環境保護的進度,卻遠不及 被破壞的速度,尤其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暴雨、洪患、旱災等災難頻傳。

慈濟馬六甲分會特別在今年12月14、15日歲末祝福感恩會中,將「環保議題」貫穿其中,讓大眾了解環保非遙不可及,只要食衣住行育樂中多留意一個小動作,一個小小的善念,就能身體力行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中。

◎清淨在源頭 源自於人心

慈濟志工陳秀秀曾任職於南方環保有限公司(SWM Environment Sdn Bhd)擔任會計約五年,雖非前線人員,但耳聞同事每天提及垃圾問題,如垃圾量太多,需要買更多泥土來覆蓋;古魯蒙(Krubong)土埋場接近飽和需要另尋新的地點,哪個地區垃圾太多沒收完等,天天都在處理層出不窮的垃圾問題。

直到2013年她參與慈濟大愛媽媽成長班課程,獲悉慈濟早已在全世界各地推動環保,她開始回收自家的環保物,以及於每個月慈濟環保日前去社區環保點做分類,認為自己已做到環保了。孰不知,越接觸才發現環保其實包羅萬象,可以做得更廣更深入。

她解釋說明,「環保5R」鼓勵大家從拒絕、減量、重複使用、修理、回收再用(Refuse、Reduce、Reuse、Repair、Recycle),回收是最後的步驟。人人應該先拒絕使用,了解「清淨在源頭」的意義,從家家戶戶丟出來的垃圾去減量,而非天天處理被丟出來的垃圾問題。

陳秀秀開始從生活中思考,如何讓垃圾減量,拒絕使用一次性拋棄式物品;不用塑膠袋,但有些情況採買時必須使用塑膠袋,她則會將塑膠袋清洗乾淨,重複使用;裝置雞蛋的塑膠盒無法回收,拿回去給販賣的小販回收再使用;不買過度包裝的物品,惜福二手物等。她坦言,剛開始經常會忘記而做不到,先生也不諒解,然而一旦養成習慣,環保生活化並非難事。

十多年過去了,垃圾問題依舊,不同的是她有團隊為依靠。現在她承擔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布展導覽員,並走入校園宣導環保,她相信藉由團隊力量,可以將環保推動得更廣,形成風氣發揮更強大影響力。

◎從思維改變 更具行動力

丘南成一家三人抵達會場,隨處可見志工向大眾分享環保的身影,熱鬧滾滾,甚為開心。平時,丘南成和太太林霹倩即使忙於工作,每個月的慈濟環保日,夫妻倆必定到馬日丹那當地的環保點報到。一開始投入,是因為獲悉回收資源變賣所得,是拿去幫助貧困者,認為可以付出自己一分力量。

然而越做越有心得,林霹倩體悟一般人的觀念,認為自己只是丟出很小或是少量的物品,根本不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看不見嚴重性因而不甚重視。絲毫不知道,每個人小小的舉動,對環境卻有大大的影響。她肯定地表示,唯有不斷地宣導,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她自身從生活中落實環保,少用塑膠袋,購物必備環保袋,車子後廂也隨時放置兩個紙箱,供放購買的物品。同時將家中的環保物,交由女兒做分類,讓她從中學習環保,並教導孩子惜福愛物的觀念,不需追逐潮流和科技產品,這些欲望永遠填不滿,無須盲目跟從。

女兒丘恩瑜表示,自己的衣服都是穿到不能再穿,才會去購買,同時受到父母的影響,主動在學校回收寶特瓶和鋁罐,帶回家分類。身邊的同學看見她的行為,經常抱持嘲笑和鄙視的眼光,「你看,她又拿了這些。」但是,丘恩瑜清楚知道自己做這件事背後的意義,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閒言閒語。

◎環保接力愛 發揮心力量

二十三歲的陳詩楹抱著一歲多的兒子說道:「我孩子身上穿的這件衣服,是從環保站惜福來的。」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她樣樣都從環保理念為出發,例如外出吃飯攜帶環保餐具,購物時準備環保袋,所需衣物從惜福區結緣,這都是受到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初陳詩楹因一念的不捨,投入環保站協助母親和長者,一做就四年,自己從未婚做到已婚,甚至婚後挺著懷孕的肚子繼續做分類,從不找藉口。

「要立下榜樣讓孩子學習,也不想下一代生活在垃圾堆裡。」身教大於言教,陳詩楹肯定地說。至今與親友鄰居碰面,也不忘宣導環保。她表示,環保是大家的責任。如人人能心手相連,打造乾淨的地球,避免極端氣候的惡化,就能減少災難頻密的發生。

另一邊,就讀中學的獎助學生陳芳(化名),也發揮年輕人的力量,每逢學校假期或每月的環保日,環保站裡肯定看到她的身影。她也不時邀約朋友到環保站去體驗;鄰居知道後,也將環保物拿給她帶到環保站回收。陳芳並透過臉書,將自己做環保的畫面傳到群組,借用科技向更多人宣傳環保,啟發大家對環保的重視。

大約兩年多前,她聽到志工輕聲呼喚「你要來做環保嗎?」遂跟著志工前往環保站付出。其實「環保」對她而言並不陌生,除了就讀的學校也在宣導做環保之外,因家境並不富裕,靠變賣一些環保物增加收入。

今日看到影片中講述環境的污染,讓海洋裡的生物,因此瀕臨死亡而絕種。氣候的變遷,也讓冰山快速溶解,海平面上升,淹沒低地,農作物也難以倖免。陳芳對自己有所期許:「做環保勢在必行!」

◎習慣成自然 做到愛地球

七十一歲的曾細妹12月15日搭乘慈濟列車與社區民眾一起出席,開心地嚷嚷著「上人真好,每年都送祝福給我們。今年叫大家要做環保,保護地球。」看著臺上〈千手世界〉的演繹,令她感動,只要人人一手牽一手,發揮百手、千手的力量,地球肯定有希望。

回想去年初,志工邀約一起在社區做回收,但擔心左鄰右舍認為自己成為撿垃圾變賣的老太婆而拒絕。同一時間,她也開始參與慈濟的活動和課程,從中才逐漸明白環保的重要,以及環保問題的嚴重性,甚至獲悉馬六甲州從飽和的古魯蒙土埋場,到現在新的雙溪烏浪(Sungai Udang)土埋場,竟短短三年多已接近飽和。

「以前我不知道所以拒絕,知道了就要做,不理會別人怎麼講!」曾細妹開始天天外出撿拾資源,這時她才留意到原來路旁都是垃圾,人人隨手一丟的習慣,是環境污染的源頭。當大雨一來,這些垃圾流進水溝,可能阻塞導致水災,或是流入大海汙染海洋和生物,人們再吃下肚,結果是人類自食惡果。

她天天認真地撿拾,每個月慈濟環保日也投入環保點協助分類,自己在家不再吹冷氣,多吃蔬菜少葷食,生活中響應節能減碳行動。她也邀約鄰居齊來做資源分類。

她了解要人人一起投入做分類很難,但至少願意從自家做起。她也感慨地表示,只要大家從自身做好正確的分類,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實環保站就不需要大量的志工協助大眾處理資源。

她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其實只要養成習慣,環保真的不難!現在她看見環保物不隨手撿拾,內心會過意不去。志工紀麗芳(慈映)見證說:「她從開始拒絕,但現在日日撿拾環保物,如同呼吸一樣自然,不做反而不舒服。」曾細妹笑笑地回應,改變一定難,但養成習慣就成自然。

2020年慈濟推動環保邁入三十年,歲末祝福感恩會中誠邀大家一起以行動來響應,化口號為行動,將愛地球及隨手做環保的理念,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圖左 :志工努力在人群中,宣導環保行動。[攝影者:錢福權]
圖右 :陳秀秀(右)投入歲末祝福感恩會,連續三場的演繹,期待大眾可以吸收到所要傳達的訊息「天下要無災難,環保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攝影者:錢福權]

圖左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陳詩楹(右一)樣樣都從環保理念為出發。[攝影者:鄧遂嶸]
圖右 :陳永晶(左一)對自己有所期許,希望能加強塑膠分類的知識,做環保勢在必行![攝影者:鄧遂嶸]

圖左 :曾細妹從不了解到怕別人誤會,直到參與慈濟活動及課程,慢慢了解,進而投入環保,欲罷不能。志工紀麗芳(左一)見證了她的改變。[攝影者:陳延北]
圖右 :執行長向與會者報告今年慈濟馬六甲分會的環保狀況,並感恩大家的護持。[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2020年濟推動環保邁入三十年,歲末感恩會中誠邀大家化口號為行動,共同來響應將環保理念,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林霹倩(右)和女兒丘恩瑜(左)都積極在生活中落實環保。[攝影者:周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