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遇見你 讓家變得更完整

2020/08/05| ◎顏玉珠/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我死掉更好!」吳萬新(化名)曾向志工表示生活的無奈與艱辛。太太李美華(化名)為印尼人,夫妻倆締結連理為未來構築美麗的藍圖,遠嫁至異地的太太也對生活充滿憧憬,即便生活不富裕,日子倒也平淡幸福。

孩子 接連出生,老二患有過動和自閉的傾向,老四更為嚴重,行動一刻不得安靜,且無法言語也無法理解對話,大小解更是無法自理,需要母親二十四小時守護。全家只能靠吳萬新賺錢養家,生活壓力加上經濟重擔,讓吳萬新精疲力盡。

◎用愛關懷 每位家庭成員

日復一日,直到小兒子七歲,政府特殊學校拒絕孩子入學,因孩子屬於嚴重特殊兒,沒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老師無法照料。2018年吳萬新找上慈濟尋求協助,志工王綉賢(慈斐)和陳翠蘭(慮岱)上門拜訪了解,獲知吳萬新希望能送孩子去特殊中心學習,但一家六口仰賴他每個月不到一千令吉(約合新臺幣六千九百七十元)的薪水,實在無能為力。

過程中獲知大女兒吳靖秀(化名)升上中學,無能力採買學校制服和用具,志工馬上給予緊急補助,先解決大女兒的上學問題,再處理小兒子的教育問題。陳翠蘭表示,吳靖秀小學四年級就透過學校申請過兩年的慈濟獎助學金,六年級時因故學校沒有提出申請,造成她無法應付開學支出。

2019年,在志工協助下她獲得慈濟獎助學金,今年(2020年)也由學校推薦順利申請,陳翠蘭說:「鼓勵她向學之外,獎助學金是弱勢家庭解決開學支出的重要來源。」

王綉賢欣慰地表示,吳靖秀從第六班進步到第四班,成績進步中。志工也協助吳萬新的大兒子申請獎助學金,就讀特殊班雖然課業無法有明顯的進步,但希望透過獎助學金的鼓勵,引導他幫忙做家事,減輕父母的負擔。

吳靖秀看見弟弟的改變,開心地說:「弟弟變得比較不懶惰,綉賢師姑叫他做什麼他都會聽話。」看著大兒子的身影在環保點到處亂竄,但只要王綉賢喊著「志強(化名)來,幫師姑拿去回收車。」他就會乖乖地聽命做事。

志工戴金蓮(明蕎)和陳翠蘭笑著回憶,2019年歲末祝福與獎助學金頒發典禮上,「坐得耐不住的大兒子四處跑動,我們不得不追著他到處跑。」相對於小兒子嚴重的好動,十二歲的大兒子也是不遑多讓,唯獨非常聽王綉賢的話。

◎異鄉無助 尋覓家人依靠

面對家裡的情況,李美華曾向志工泣訴心聲:「為什麼自己會生下不健康的孩子?」心裡的痛,解不開的心結,透過志工一次次的開導,分享「減少埋怨多祝福」送給孩子,並積極邀約她走出家門與志工一起做環保,藉此認識新朋友聊聊天,紓解壓力又可以手做好事保護大地,並將做好事的功德迴向給孩子。

李美華將志工的話聽入心,一年多來的互動關懷,現在的她臉上笑容愈來愈燦爛。在環保點經常大老遠就可以聽到她洪亮的笑聲和聊天聲,她笑得歡喜說:「以前我都在家照顧孩子,沒有機會參與活動或與人交流,來做環保大家對我都很照顧。」

偶爾她也會做一些糕點帶來環保點請大家享用,或是訪視日志工上門關懷,請志工品嚐,透過手藝表達心意。王綉賢發現她的好手藝,便請她在家做糕點,並協助向親戚、朋友、志工拿取訂單,可以增加她的家庭收入。

受到肯定的李美華開心不已,時常想要做糕點回饋志工的愛,志工心領但拒絕她的好意,不願增加她的經濟負擔,她卻說:「我們是一家人!」感受到志工一路來的關懷和鼓勵,遠嫁馬來西亞十多年未曾回家一趟,志工的愛讓她有家的依靠感。

然而,當初志工第一初次上門拜訪時,李美華卻臭臉以對,不願意與志工對談,完全由先生代表,臨走前還瞪志工一眼呢!王綉賢和陳翠蘭笑著回憶往事。判若兩人的態度,李美華笑開懷表示,當時不相信有人會上門來關懷給予援助,同時對於志工索取家裡狀況資料之舉動也不以為然。爾後志工每個月定期上門關心,互動間逐漸卸下心防建立信任感,感受到志工真誠的愛。

◎鼓勵堅持 看見家的成長

「現在我小兒子會開口叫爸爸媽媽,學會自行上廁所處理,真的很開心!」李美華看見兒子的進步,大吵大鬧動不停的情況也趨緩,心中無限感恩慈濟援助孩子的教育費。此外,以前照顧孩子重擔都在李美華身上,現在先生願意協助在家照顧孩子讓她出門做環保,並接送她與孩子來環保點,逐漸感受到先生的體貼。

志工也肯定夫妻倆為家的付出,志工羅惠蘭(慮妍)表示,每次都是父親載送母子去特殊中心學習,母親全程陪伴並將所學帶回家中持續教導,看見母親的努力,而父親上班時間外出接送,有時老闆會扣薪資,對於家庭收入有一定的影響。

其實,初期慈濟補助小兒子去特殊中心幾個月後,吳萬新曾向志工反映,看不見孩子的進步,請志工將補助特殊中心的教育費轉而補助大女兒的補習費,因為全家的希望寄託在大女兒身上。李美華也哭訴,接送孩子讓家庭收入減少的苦。

但王綉賢向夫妻解釋「孩子才七歲,未來人生漫長,父母親會老,孩子需要學習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志工的堅持,夫妻的配合,終於看見小孩的進步,無形中也帶動整個家的改變。

大女兒學業進步,大兒子願意幫忙做點事,小兒子行為上也進步許多,夫妻對於生活和人生的埋怨也減少。羅惠蘭回想當初走訪吳萬新家關懷,互動過程很困難,因小兒子好動完全靜不下來,需要一位大人隨時在旁關照,有時孩子往門外硬衝,另一位大人就必須合力協助壓制。此外,教導或是與小兒子講話也完全茫然無反應。家中還有另外一位過動和一位學習緩慢的孩子需要照料,言談中盡是夫妻兩人對生活、家庭的無奈。

吳萬新曾語重心長地說:「我很勤勞工作,總是工作到晚上八點多才回家。三餐捨不得在外吃,依舊一貧如洗,為什麼看不到家的改變?」

志工經常開導,吳萬新也聽入心,自己捨不得花費,省吃儉用讓自己有能力送大女兒去補習,提供孩子正常的學習環境。再者,每個月他也不忘捐善款助人,將功德迴向給家人,祝福孩子們。羅惠蘭時時鼓勵他:每位孩子皆有進步,一家雖沒有多餘錢財但也不至於挨餓,慈濟幫助你的家,你自己也要堅強。

◎看見希望 聽入心也入行

今年初,當志工獲知吳靖秀需要電腦做功課,特地協助找尋二手電腦送給她。同時以獎助學金鼓勵學習緩慢的小女兒按時寫作業,只要她每天做功課,學業進步,明年將協助她申請慈濟獎助學金,與大姊大哥一樣。羅惠蘭表示,小女兒學習較緩,可能是家庭環境,大人無法兼顧,才會荒廢課業,造成不愛念書,不做功課的學習態度。

吳萬新感恩地說:「孩子要wifi 我不懂是什麼?要電腦我又無能為力,只能一年拖過一年,感恩慈濟送來二手電腦解決孩子的課業問題。」

吳靖秀也道謝地表示,以前每次都要去朋友家借電腦做功課,很困擾。現在方便多了!她並訂下目標,要努力用功,未來當一名老師。害羞內向的她心事都往內心藏,正值青春期曾因家庭問題而傷心落淚,陳翠蘭見狀便邀約她和妹妹一起外出做訪視,讓她暫時離開家冷靜,也趁機拜訪其他弱勢家庭,引導她從中體悟。結束訪視回到慈濟共修處,只見她和妹妹開心地享用志工準備的午餐,飯後還引導妹妹洗碗,心情開朗許多,她靦腆說:「下次我還要來做訪視!」

吳靖秀感恩志工協助她的家,帶動她和母親外出做環保,學習新的知識和結識新朋友,媽媽心情開朗許多。志工的鼓勵和關懷,也讓她珍惜向上學習的機會,弟弟妹妹也有所成長和進步。她的家因為志工關懷,而有了變化。「謝謝志工鼓勵我們來參加環保、訪視,又幫助減輕我家的負擔,以後長大我會感恩回饋社會,幫助其他的人。」

李美華也將做環保所學落實在家中,家裡擺放回收箱.教導孩子做分類。志工也經常與她分享蔬食,了解蔬食對健康、環境的益處,她開始減少葷食烹煮。今年開始,一個星期只煮葷食一次,全家轉而以蔬食為主。她了解唯有給予孩子良善的環境,大人以身作則先改變,必能間接影響孩子。「看見孩子變得聽話、乖巧,有所進步!」李美華感恩志工的付出和關懷,讓她看見未來的希望。

陳翠蘭深刻感受「簡單就是幸福」,吳萬新夫妻倆教育程度雖不高,但是父親憨厚,母親單純,將志工的話聽入心,願意配合並展現行動,逐漸帶動家的成長,這也是志工協助每個家庭最衷心的期盼。

圖左 :志工帶著吳靖秀姊妹拜訪洗腎的長者,事後也藉機教導他們照顧健康的重要。[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志工戴金蓮(左一)和陳翠蘭(左二)查閱吳靖秀(化名)和吳志強(化名)的慈濟獎助學金小冊子,同時鼓勵小女兒(右一)定時完成課業,來年協助申請獎助學金給予鼓勵。[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志工見證李美華(化名)小兒子的進步,大吵大鬧過動的情況也趨緩。[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志工初次上門拜訪,李美華臭臉以對,不願意與志工對談。如今感受到志工的愛,打開心房也找到如家人般的依靠。[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王綉賢(右二)邀約和帶動李美華(左一)和孩子吳靖秀(中間)、吳志強(著紅衣者)走出家門,一起做環保 。[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了解吳靖秀需要用電腦做功課,志工找尋二手資源並協助安裝。[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訪視當天,吳靖秀因家庭問題而哭泣,志工陳翠蘭(右一)見狀,邀約她一起與志工做訪視,希望透過訪貧,讓孩子有所啟發,安撫情緒。[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結束訪視回到慈濟共修處,只見吳靖秀和妹妹開心地享用志工準備的午餐,飯後還引導妹妹洗碗,心情開朗許多。[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從今年(2020年)開始,李美華一個星期只煮葷食一次,全家轉而以蔬食為主。[攝影者:陳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