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獎金結合義診卡 守護助學家庭健康

2010/10/31 | ◎曾美芬等/馬來西亞報導
列印
今年新芽助學金的頒發典禮上,慈濟馬六甲分會正式發出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義診卡,提供受惠者中、西,牙醫看診,還有義齒和耳鼻喉專科服務,希望能減輕助學家庭些許負擔。

馬六甲慈濟新芽助學金經過社區志工多日的家訪、審核,終於在2010年10月31日,在分會會所和野新育賢華小禮堂同步舉辦新芽助學金頒發典禮,11月7日則在晉巷亞羅牙 也小學禮堂。

兩天一共舉辦五場的頒發典禮,嘉惠兩千多位學生,其中包括兩百多位慈濟照顧戶的孩子。

有些頒發的場地選擇在會所以外的地點舉辦,主要是方便偏遠郊區如野新、晉巷和馬日丹那一帶的學生家庭免於舟車勞頓,增加他們的經濟負擔。

◎提供義診卡

過去,除了頒予助學金,受惠者及其家庭成員只要攜帶助學金的信函,都享有在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看病的福利。今年,分會在典禮中正式發出義診卡,除了中、西,牙醫看診以外, 還有義齒和耳鼻喉專科服務,希望在醫藥服務上,能減輕助學家庭一些負擔。

在慈濟馬六甲分會,家長熊女士長期因背長骨刺,導致步行時腰彎背駝,今陪伴三個孩子來參加助學金頒發典禮,後即到義診中心掛號看診。

三度獲得慈濟助學金補貼的家長扎娜麗亞表示,之前就聽說慈濟有義診服務,但卻不知道申請的管道,她的一位孩子患有皮膚病,長期需要醫藥治療,今年可以在慈濟義診中心看診, 減輕了這項額外的經濟負擔。扎娜麗亞也表示,看了影片後才知道,有人生活得比她們辛苦,還這麼惜福,而其兩位孩子都雀躍地表示,有把零用錢存進竹筒裡,以幫助他人。

在野新育賢華小,國小四年級生諾希達佑小心翼翼地輕撫著義診卡,顯得十分慎重、感恩與珍惜。她的媽媽原本不相信回教徒可以得到佛教團體援助,但來到現場,她發現還有很多馬 來同胞都是受惠者,懷抱感恩心,她終於相信了!

◎受助亦回饋

今年助學金的頒發不同於往年,因顧及現金發放的風險,它是以匯入銀行戶口,或郵政匯票的方式,交給學生家庭。而頒發典禮現場傳達「環保」和「小錢行大善(竹筒歲月)」的訊 息,並將家長和學生分開進行,慈濟志工邀請姑務淡米爾小學校長阿洛伊修斯.澤維爾為家長們做「愛的見證」;而在學生這邊,則讓孩子們體驗用一公分鉛筆寫字,引導他們發掘與 珍惜自己現有的幸福。

個子粗壯、一臉蒼蒼落腮鬍的李爸爸,帶著兩位就讀小六和小四的孩子,來到現場。他的孩子幾乎年年是慈濟助學金的受惠者。

日子難過還是要過,會後,李爸爸留了下來,請兩個兒子填寫會員表格,邊訓示孩子:「我們現在得到別人幫助,將來我們有能力,一定要幫助別人。」他教導年幼的孩子,行善從少 少錢開始。

同一天,在野新育賢華小,間隔四年﹐第二次領慈濟助學金的中四生阮同學﹐在媽媽的建議下,欣然把這一次領到的錢捐出來給更需要幫助的人,他說:「這些錢對其他有需要的人很 重要。」

阮同學三歲喪父,母親以割膠維生,含辛茹苦拉拔三個兒女長大。最近他的二哥修完學院課程出來社會工作﹐家庭經濟比志工家訪之前漸漸好轉,姐姐也申獲政府補助金上大學。阮媽 媽透露,孩子們懂事好學,女兒明年即將大學畢業﹐總算苦盡甘來。她表示:「曾經苦過,能深切體恤他人的困境,只要有能力就願意幫助有需要的人。」

◎不僅在助學而已

慈濟不僅是提供助學金的補助,在家訪過程中,發現有生活捉襟見肘的家庭,會將之轉介成長期補助與關懷的個案。也基於志工到校向校長傳達助學金申請的因緣,增加志工與學校的 互動,並充當橋梁,將有心人捐獻的家具,轉送給有需要的學校為配備。

去年,志工了解某一助學家庭孩子課業上的需要,便請慈青一個月兩次提供課業輔導。

一次,慈濟志工拜訪因助學金補助而轉介成照顧戶的單親家庭,發現小女孩的頭髮長了頭蝨,即買來藥性溫和的香皂,先清洗頭髮,再架起老花眼鏡,在夕陽下幫小女孩兒梳理頭髮、 抓蝨子;邊叮嚀在旁的年輕爸爸,要如何照顧孩子的衛生。

「早期助學金是從慈濟教聯會老師開始伸出觸角,無法讓更多貧困家庭得到援助;後來,社區志工共同來關心,走訪更多學校和家庭,再給予不一樣的關懷和援助。」曾是教聯會成員 的慈濟志工羅繡甄透露。

經過數年奔走於貧戶家庭,慈濟志工知道,他們需要努力「拔苦予樂」的空間更寬廣了。

(撰文者:曾美芬、朱奕賰、楊秀麗、羅秀蓮、陳行發) .

圖左 : 慈濟在助學家訪過程中,發現有生活捉襟見肘的家庭,會將之轉介成長期補助與關懷的個案。圖為志工在夕陽下叮嚀年輕的爸爸,要如何照顧孩子的衛生。[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 個子粗壯、一臉蒼蒼落腮鬍的李爸爸,帶著兩位孩子來到現場,他的孩子幾乎年年是慈濟助學金的受惠者。[攝影者:李獻雄]

圖左 : 家長熊女士多個日子來因背長骨刺,導致步行時腰彎背駝,今陪伴三個孩子來參加助學金頒發典禮,後即到義診中心掛號看診。[攝影者:李獻雄]
圖右 : 在野新育賢華小,第二次領慈濟助學金的中四生阮同學(左二)﹐在媽媽的建議下,欣然把這一次領到的錢捐出來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