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衣服前 想想有需要嗎

2017/09/27| ◎楊秀麗/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服裝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源,所釀成的環境浩劫僅次於石化業。一件衣服的價錢,不僅僅是標籤上的數字,背後還藏著環境的隱憂,在採購前,需要靜心思考,這是想要,還是需要?

◎衣服回收 數量居高不下

幾乎每一天,馬六甲喜捨環保教育站,都會收到民眾送來的衣服,到了年尾,數量更是可觀,一天竟然可以多達一噸以上!

然而,只需看2014年,CNN針對全球最佳購物城市進行排名就有跡可循,馬來西亞吉隆坡以高品質購物體驗及實惠物價,排行第四名,甚至勝過第十一名、以時尚揚名國際的米蘭!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亦預估,大馬國人的購買力平價在一百八十八個國家中,排名第二十九。就連被譽為購物天堂的香港及鄰國新加坡,都未躋身四十名以內。

由於能源、燃料、食品及非酒精飲料的價格趨升,單是2016年,馬來西亞消費物價就已上升百分之二點一,更不要說低迷的2017年。儘管經濟不景氣,錢變小,消費額提高,喜捨環保教育站站長吳桂花(慈俞)分享:「大部分的環保物包括鐵、塑膠等數量皆大幅銳減,唯獨衣服量仍屹立不倒,保持驚人數量。」

慈濟一部分的回收衣服,會放在惜福區裡賣,但尚有一大部分,則會以重量計價賣給回收商。回收商把一些衣服再加工,一部分則轉賣到貧窮國家。吳桂花幾乎每天都到環保站處理,確保衣服不會堆積如山,過程中,她發現有百分之八十的回收衣服,都是毫無瑕疵,甚至還有全新的。

◎快速時尚 造就環境污染 

近三年來,隨著科技發達,物聯網成為趨勢,趕流行和價格都趨向平民化後,快速時尚成為新時代寵兒,只需兩週,衣服就能從設計到上架出售,就連一年四季的服裝發表會,也被改為一年五十二季。誠如正積極推行時尚與環保兼顧的英國時裝設計師史黛拉‧麥卡尼所言:「很多人買不起高尚時尚,卻渴望能穿上時尚,但最後受到衝擊的,是我們的環境,快速時尚責無旁貸。」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露西‧斯格爾,關注環保議題十五年。在快速時尚崛起之際,每年大約有八百億件新衣服被創造,雖然大家都愛買,但購買和丟棄的速度幾乎一樣快,每年還是有二百萬噸,以服裝為主的紡織品在垃圾填埋場。人人買得起的時尚原本是美意,卻培養起大家不珍惜的態度與做法。

馬六甲回收商馮榮泉亦言,他大肆收購,卻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衣服能送到二手衣店,或是船運出口到印尼、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再次銷售。剩餘的百分之六十五,失去利用價值的衣服,就此走上垃圾掩埋場這條末路。除了回收商,馬來西亞人每天丟棄的六百六十噸紡織品,也會被傾倒在垃圾掩埋場。

屬於石化產品的衣物,雖然在垃圾掩埋場中,與廚餘同樣最終都會腐化。不過,紡織品在分解的兩百年間,仍會持續迫害地球。衣料上所添加的漂白及染色等化學添加劑,會流經土壤滲透到地下水中,污染水源。而焚燒衣物,則會把有毒氣體甲烷釋放到空氣中,產生溫室效應。

以一件最普通的T恤為例,專注於回收衣料的美國社會企業USAgain曾指出:生產一件T恤居然要消耗超過七百加侖的水,足以填滿二十二個浴缸。而種植供製造一件T恤使用的棉花,通常會使用三分之一磅的殺蟲劑和除草劑。

◎改變習慣 做環保愛地球

衣服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最大的關鍵在於態度;大量生產、採買和淘汰的衣服,造成了惡性循環。

「在這裡(慈濟環保站)待久了,就會改變。」曾任服裝樣的顏桂英,在惜福區裡忙著分類回收衣物。以前,顏桂英的衣服都是在服裝店採購,這幾年到環保站當志工,不止自己穿回收衣,就連家裡的小朋友也一樣。一開始小姑還調侃她,「你又去搬垃圾回來啦?」但她不以為然,「衣服都蠻漂亮,很新,只是過期而已,不要浪費。」後來,小姑不但接受,還會請她協助找尋適合的衣服,協助有需要的人。

有人的穿著被謔稱為「聖誕樹」,以往每個月都要買一件新衣,一年消費在衣服上的費用,至少要馬幣兩千令吉。做了環保以後,一年就只有新年才買新衣服;也有人擁有百多雙鞋子,也在接觸慈濟後,改變了觀念,將購物狂的習慣,轉為做環保、愛地球。

◎一念之間 做有意義的事

「以前我走過,路過,一定沒有錯過!」慈濟志工陳玉芳(慮詳)是通訊業及房產仲介老闆,以往她到商場閒逛,經過服裝部時,總不會錯過買幾件衣服;因為她畢竟形象很重要,唯有不斷更換新衣裳,才能永保出色。

五年前,陳玉芳投入做環保,看到被送到環保站的衣服堆得像小丘一樣,深受震撼。過去每次打開櫃子,總覺得少一件,但是買了衣服回家後,就覺得不適合,不喜歡,連牌子都還沒拆,就送到環保站。而今,親自做環保,看到衣服還掛著牌子,被這樣丟出來,彷彿就看見自己,那個當下,讓她痛定思痛,決定不再買新衣服。

「以前的觀念是我自己賺錢,理所當然全部都要買新的。」陳玉芳表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拼命賺錢,當然也要好好享受,買的全都是新東西;甚至忙到連對面的鄰居跟她打招呼,她都不認識對方,因為每天睜開眼,就是忙著賺錢。

「接觸環保多了,就會發現我的行為很不對,只想到自己,空間不夠了就把它丟出去,沒有想到後果,我們不能做什麼都只利益自己。若每一個人都這樣丟出去的話,地球它能夠負擔多少、多久?」陳玉芳自省著。

改變一個觀念,可在一念之間,陳玉芳投入做環保,耳濡目染下,深具行動力的她,將賺錢的衝勁,轉為環保生活化。除了衣服,絕大部分的用品,都採購自環保站,就連被廠家淘汰的鞋子,她都因為不捨而買回家裡穿。無論是辦公或出席各類場合,陳玉芳總能賦予二手衣全新的生命。衣服穿到破了,就請人補,或是當睡衣,真的沒辦法再補,就拿來當抹腳布。

「以前是貪新厭舊,現在省下的錢,可以拿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接觸慈濟後,她改變生活方式,生活變得很簡單。

◎到環保站 淘寶惜福愛物 

「這些衣服即高貴又新,如果每個人都有環保概念,就不會造成資源的過度浪費。」志工陳金喜(慈捨)為準備教師節晚宴,以及歐洲之旅,再度來到惜福區採購需要的晚裝和冬衣。她習以為常的走到「晚裝區」,不久就找到很多合適的衣物。這幾年來,每一年都幾乎會有一兩次,前來採購需要的衣物,衣服要是無法穿,就讓給其他三個跟她身材接近的姊妹們。

陳金喜在三年前,在歲末發放的惜福區,看到志工們在整理衣物,赫然發現惜福區好多寶,有很多衣服又新、又美,有很多新衣服連牌子都未拆!

陳金喜身為老師,又是學校的訓導主任,穿著需要端莊得體,就得準備一筆置裝費。以往,陳金喜常在服裝店或是夜市買衣服,每個月大概需要馬幣兩百令吉;加入慈濟後,親身做環保,陳金喜看著一大堆的環保物資不斷上車,以及回收分類的不容易,讓她有所體悟及不捨。本著節省和延長物命的想法,她常常在有宴會或是需要時,就會到環保站的惜福區購衣。

在外地當副校長的姊姊若回馬六甲時,陳金喜也會帶她到惜福區採購。雖然一開始在銀行工作的妹妹,會對穿過的衣服有所質疑,但發現陳金喜採購回來的衣服還有價錢牌子,讓她對惜福區竟然有新衣服,為之訝異。而今,姊妹四人及家人,身上的穿著都來自惜福區。

只有當人們因為了解,改變想法與做法,才有可能帶來改變。為減少浪費,造成地球的負擔,在採購前,需要靜心思考,「這有需要嗎?」

圖左 :志工吳桂花幾乎每天都到環保站兩次,才趕得及處理大量的回收衣服。[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自五年前開始做環保以後,陳玉芳衣櫥裡的衣服,皆請購自惜福區或二手衣服店。[攝影者:陳聯喜]

圖左 :惜福區裡的衣服,有很多連價錢都還沒拆,陳金喜常在有需要時,到惜福區“淘寶”。[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志工陳金喜到惜福區採購教師節晚宴的晚禮服和旅行需用的冬衣。[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