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慣例 培訓課更生動了

2018/04/24| ◎饒于潤,黃婉琦,楊秀麗,羅秀蓮/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課程有改變,比較靈活有互動,我也少打瞌睡了。」來自馬來西亞芙蓉的慈濟志工石忠財(惟雋),坦言過去參與培訓,總因早起、現場燈光暗柔、有冷氣吹,再加上靜靜聽講師分享,難免頻頻「點頭」打瞌睡。

多年來, 慈濟培訓課程設計都以靜態、單向授課的方式為主;2018年,志工團隊收集大家的意見,經過集思廣益、找出問題、分析原因,討論解決方案。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努力改善和執行,獲得學員們一致的好評與回饋。

◎課程優化的努力

3月份第一次的「慈誠委員精進日暨培訓與見習委員慈誠課程」,是優化的第一炮。除了課程內容的改善,更是第一次以「電子回饋單」的方式,收集學員的課程心得與建議,以減少紙本作業。學員們對第一次的課程報以正向回饋,讓培育團隊感到欣慰之餘,也自許要持續在穩健中求進步。

第二次的培訓,培育團隊沒有掉以輕心。4月15日的見習慈委課主題,是「四攝法」中的「愛語」,與培訓慈委課的主題:「八正道」中的「正語」不謀而合。培育團隊經過嚴密討論,決定分四站課程,即「惡口」、「綺語」、「妄語」、「兩舌」,讓學員們在二十分鐘內到每一站學習。

為了慎重起見,在課程進行的四天前,志工邀請各站講師做課前的模擬,以更切合主題。「綺語」站站長鄭幃崙(惟崙)分享後,大家紛紛拋出建議:「簡報字體大小,需顧及年長學員感受」、「多一些真實例子」……忙著照顧生病母親,仍勇於承擔「兩舌」站的站長陳妙鳳(慈撒),尚未做好準備,大家幫忙提供影片連結、切題的小故事;人人求好心切,作足準備。

◎惡口妄語傷人心

課程熱烈進行中,「惡口」站站長張秀梅(慈衣),利用貼紙在牆上明示二十一種的「惡口」的話語,讓學員選出自己最常說的「惡口」,再自我挑戰轉成「好話」。

來自芙蓉的鄧漢強,曾被人當頭指罵「沒腦袋!」如此傷人的話語,讓他至今未能釋懷。鄧漢強貼了五張自己常說的壞話,其中最有印象的是「廢話」。人常會自以為是,覺得自己說的都對,別人說的都是廢話。課程後,他期許有所改進,時時警惕自己不可惡口。

在「妄語」站,站長楊秀麗(懿謹)與時事作結合,從手機上常常收到類似「謠言」和「訛聞」等訊息,提醒大家在人手一機的科技時代,勿成為「妄語」的幫兇,造成社會的動盪。

楊秀麗提供可信賴的官方查證網站和主流媒體假新聞澄清版位,教大家在分享前要先查證,三思後可否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效果,再作決定。最後,她提醒志工要提起道德勇氣,成為「理直氣和」的教育者,並帶動大家要力行說「真實語」。

在場學員聽後若有所思,有者更嘩然,「對哦,為什麼之前我沒想過?」志工黃循糧(濟循)直言楊秀麗分享的角度獨特且貼切生活,讓他有所啟發及警惕。

◎綺語兩舌是非多

學員在「綺語」站,認真地聽著生活上常發生的情景。在一家購物商場,客戶對GPS感興趣,銷售員得知對方唯一的代步工具只有腳踏車,為了銷售額達標,抓緊對方追求榮耀和貪小便宜的心理,把話說得天花亂墜,也提供折扣,成功讓對方買下一時半載,卻用不上的物品。

「我曾經就是這一位銷售員。」負責「綺語」一站的站長鄭幃崙(惟崙)曾為了商業利益,不知不覺地說了綺語。為了加深學員對「綺語」的認知,他和志工許偉傑(誠琨)藉著「賓果遊戲」,讓學員從問答中了解說綺語會導致的後果,說明綺語是討人歡心卻是不實在的話。

來自馬六甲晉巷的培訓委員鍾金鳳是位家庭主婦,分享自己上街購物時,也曾面對銷售員的三寸不爛之舌,買回家後卻發現產品貨不對辦,她雖然可以善解對方為了拼業績而說出不實語,卻也失去信心;當再度遇上時,她不再輕易購買對方推銷的產品。

雖然嘴上 「甜如蜜」,心裡其實「利如刃」,說了不但誤了自己,也影響週遭的人。要如何避免犯錯?就以真誠的「質直語」(樸實正直語)作應對。

「兩舌」站長陳妙鳳讓學員玩「口口相傳」遊戲,原本「環保站需要人力支援,透過社區平臺邀約親子班家長和會眾參與。」的字條,經口口相傳後變成「環保站關閉」、「親子班不夠人,請邀約人」等等不實的訊息。

兩舌會造成人心混亂、社會動盪、家庭失和等,站長叮嚀學員們,明辨是非,不要聞聲起舞;日常中要守好口德,多說調解語、合和語。

◎有所啟發與成長

分站課程勾起學員王燕萍不少的回憶。小時候,因為調皮常被媽媽責罵,到她當媽媽後,也以同樣方式教導孩子,尤其當孩子屢勸不聽的時候,甚至氣到對孩子說:「為什麼講了那麼多次都不聽,我對你們很失望。」事後,王燕萍想想,其實很傷孩子們的心。

就在「口說好話、好好說話」課程中,王燕萍找到對應方法,不只是口說好話而已,還要依人、時間和地點,好好說話。而今,王燕萍在孩子們做錯事時,會先讓他們知道錯在哪裡?即使一再重複,她也以平和的態度規勸,期待藉由淨化己心,學習對家人說好話,讓家庭關係更和諧。

一天的課程圓滿落幕,隔天,志工鄭素嬌(慈冉)召集培育團隊開檢討會。從清晨九點到中午兩點,根據學員的回饋及大家的觀察,做馬拉松式的檢討與建議,一切只為了更好的下一次課程做準備,也期許對學員有所啟發與成長。

圖左 :顏麗英(講解者)與范靄君(著黑衣者)為培育團隊說明培訓課程設計的重要元素。[攝影者:黃婉琦]
圖右 :2018年4月11日,培育團隊在事前召集分站講師,模擬分享,以求帶出切題分享。[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學員們體驗口口相傳遊戲,從中體會兩舌招致的後果。[攝影者:鄧遂嶸]
圖右 :就在「口說好話、好好說話」課程中,王燕萍找到對應方法,不只是口說好話而已,還要依人、時間和地點,好好說話。[攝影者:鄧遂嶸]

圖左 :來自芙蓉的石忠財以往上課因早起,容易打瞌睡,而今課程動靜皆宜,讓他提起精神,用心聽課。[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學員們透過手機或是回饋單,給予培育團隊回饋和建議。[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