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為孩子 我很願意學習

2018/11/01| ◎羅秀蓮/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上課了!學生最怕老師講課悶、瞌睡蟲來襲;這一次教育工作坊,講師們拋開單向互動、長時間講課,反讓學員進入小組、互相討論、學習,發現問題、思考對策,完全把學習主導權交還給參與者。

2018年10月27日 慈濟馬六甲分會親子班、慈少、慈青、教聯會和大愛媽媽課務隊輔團隊,舉辦一場教育工作坊,大家敞開心胸、相互取經、自我充實,一起為親子班、慈少課程教案作準備!

◎沒有批判 只有真誠的對話

在破冰環節,每一個人都需先想切身想要提問的問題,再分別飾演學生和老師角色,由學生來「請問老師」,老師需給予三項對策,兩個回合後再互換角色。過程中,有「老師」專注聆聽問題;有年輕「老師」面對年長的學生,收斂起活潑變得穩重;也有像好姊妹的師生,把握機會傾談心事……

有「學生」問:「請問老師,現在的學生都很沒禮貌,怎麼辦?」「老師」回答:「先以身作則,自己對學生要有禮貌,學生對大人才會有禮貌。」

沒有批判,只有真誠對話,主持人呂嘉嘉(慈曦)透露,許多選擇自我了結生命的人,常因困擾卻不懂得或不願表露,造成無可彌補的傷痛。她說:「不要把問題當兒戲,身邊人有困難,我們可以給方法,我們也可能是別人的老師,做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慈少課務余瑞芳(慈鍠)回應:「遇到問題時不要害怕,也許我們無法馬上得到解答,只要勇敢提出詢問,我們身邊處處是貴人。」大愛媽媽林慧玲贊同,每三個答案當中,總有一個是意想不到的答案;只要打開心胸,誠懇對待,「即使是小孩都可以成為善知識。」

◎腦力激盪 柳暗花明又一策

投入活動越深,越容易發現問題,又有何思考對策?出席工作坊的馬六甲教育團隊,分別有來自親子班、慈少、慈青、教聯會和大愛媽媽成員,大夥兒分成四組,進行腦力激盪,提出問題、進行歸類,再建議對策。

限時內,各組學員洋洋灑灑寫了一堆問題;把重複、同樣類型的問題作歸納;再一起投票,將最能馬上處理的關鍵問題取出,一起思考對策。

當各人陷入腦力苦戰中時,主持人再把學員分成兩組,進行兩回合對談。第一回合是「Problem Talk」,第二回合是「Solution Talk」。

「Problem Talk」針對學員面對的問題為何?誰造成這個問題?誰該背負責任?還有什麼其他因素等,將困難點放大。「Solution Talk」也不容易回答,因為學員要針對自己的現況評分,為期達到成效設想落實方案,預計會面臨什麼問題,如何克服及處理等等。

「Problem Talk」一直思考「why」會讓大家框在問題內不停打轉,行動變得遲鈍;相反的,「Solution Talk」會有系統性地整理問題,一直思考「How」比較容易採取行動。「這也是20/80黃金法則——花百分之二十時間探討問題,百分之八十時間想解決方案。」主持人強調。

柳暗花明又一「策」,四組學員坐下來,重新探討對策,用更正向且務實的方式,試著將「為什麼會這樣?」改成「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尋找資源、避免錯誤,讓方案執行得更順利。

碩士生程嘉樂數年前尚是大專生時,得到慈青學長的關愛呵護;今日回來帶動慈青,把同樣的關懷帶給年輕學子。腦力激盪時,她說:「這樣的互動方式很好,集合教育組各人的想法,所思考的問題與對策都是大家的心血結晶,而且是大家認同的。」她想,一個人願意執行與否,關鍵在於對方是否了解情況及參與規劃,而促使執行意願更強。

◎閱讀深動 融入體驗與觀念

年輕或年幼時,我們是否很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想要做一件事,卻遭到反對而期望落空?

有學員說,小時候居住的環境就像電影《七十二家房客》般吵鬧混雜,小小空間多重使用。這種情況讓小時候「學鋼琴」的夢想彷若天方夜譚,但是她學習心念很強,長大工作有能力後,自己找老師上課。

也有學員分享,年幼時一回想要跟著媽媽外出,但是媽媽腳踏車上已經載滿物,而推開她不讓她跟隨;不明所以的她,哭著在後頭跟了一段好長的路途,才悻然走回家,長大後回溯才明白原因。也有學員分享,小時候從來沒有自己的鞋子,促使長大後一直買鞋……走入生命探索內在,感受深刻,大夥兒更有共鳴。

接著主持人分享《心教》書籍中〈躁動的青春也有寧靜〉篇,講述阿健老師在孩子向家長要求三百元買書不得要領,因此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及與妹妹為了電腦而大打出手,也認為媽媽比較疼愛妹妹。過程中,引導孩子了解「期待」與「愛」不一樣,家長不給予三百元或許有其他原因,但是「期待落空」了,並不代表父母「不愛」孩子。

以上是《閱讀深動力》書本中講述「薩提爾模式的體驗性引導」,推薦給課務組在設計明年教案時,在靜思語五段式教學,還可「融入體驗與多元觀點的說故事法」加深印象。

所謂「體驗性引導」是進入每個人的生命體驗,在閱讀前,先舉例聽聽大家說自己的故事,在輕鬆情況下,進行人生觀念和經驗對話;接著在說故事懸念處結束,引發興趣,閱讀文本。

有年輕人表示:「我現在不看書了,看Youtube比較快。」要引發孩子興趣,是直接把書交給孩子,還是花時間做鋪陳比較吸引?其重點不在導讀書本,而是讓學員回顧自己的生命,感受自己的感受。而且,舉例的問題和故事,必須和生命有關係、有鏈接,才能加深大家的印象。

帶動慈青的鄭幃崙(惟崙)到課程尾聲依然記得三百元的故事。他說,記得2015年他在臺灣慈濟醫院接受治療,臺灣志工擔心他餓著了,晚上還另外打包餐食,令他感動不已。但是志工提醒他,父母每一天為自己準備餐食,你有沒有感恩對方?「我們常常被外人偶然的付出而感動,卻對身邊最親近人的付出感到理所當然。」志工的話讓鄭幃崙銘記於心。

◎◎真心陪伴 扮演教練的角色

教育工作坊除了以上課程,也設計「當我們童在一起」,每一組在限時十五分鐘內設想出「謹言慎行」、「天地告急」、「雞同鴨講」和「縮小遊戲」的遊戲與規則,激發潛力,讓人看見種種可能,也為明年教案設計做準備。

接受英語教育的慈少隊輔賴淑玲透露,課程令她反觀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孩子?不曾與孩子有過深談的機會,甚至有些問題,是她沒想過也不曾向孩子提問的。因此,她學習到不少和孩子互動的方法,希望可以改善親子關係。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面向,有些在腦力激盪、有些是導讀,也有的是遊戲,每一個人攝心的部分不同,所以必須不斷地做出調整。「我們的挑戰,是怎樣回應時下需求又能融入佛法和教育?」同仁黃婉琦(懿琦)在課程總結時,作出提問。

未來的年輕人,必須具備幾個能力:會思考、表達、自主學習及面對未知變局。當每一個人都能上網學習,老師不再扮演教導而是教練角色,甚至學校的學習也做出了改變,灌輸知識之餘,啟發孩子更多潛能。

因此,這次課程設計嘗試以工作坊形式進行,初步引領學員取回學習自主權,一起思考問題也思考對策。在場的全體學員清楚自己的定位,教育的定位和使命,真心陪伴孩子,持續學習。

圖左 :開始設計2019年親子班和慈少班教案前,慈濟馬六甲分會教育團隊舉辦工作坊,學員自我學習,思考問題和對策。[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程嘉樂(右)認為腦力激盪環節,集合教育組各人的想法,間接加強執行力。[攝影者:羅秀蓮]

圖左 :慈少隊輔賴淑玲(左二)從課程中學習到不少和孩子互動的方法,希望可以改善親子關係。[攝影者:羅秀蓮]
圖右 :在「請問老師」環節,學員們學習打開心胸,誠懇接納不同人給予不同的答案,讓自己收穫更豐富。[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