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 心靈上的富足

2019/03/28| ◎顏玉珠/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人民幸福感指數未必成正比。何謂「幸福」的定義呢?為了讓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幸福在生活中有多麼重要,聯合國訂定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提醒眾人唯有持續消除貧窮、減緩不平等現象以及保護我們的 地球環境,才是真正的幸福來源。

這也是慈濟從早期一直持續推動的方向,證嚴上人表示,真正的幸福,是心靈上的富足,從做中體悟幸福的意義。

◎珍惜擁有 無比的幸福

2019年3月22日晚間八點,慈濟馬六甲分會國議廳裡一百四十位志工與大德出席新進志工成長班。從上人生平故事中,看見上人願為天下人提菜籃的決心,即使自身貧困,仍一路堅持投入慈善救貧的工作;此從緬甸賑災團隊的分享,看見志工一路陪伴與援助的用心,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馬六甲志工吳儀榮(惟端)感受最為深刻,自從2018年7月緬甸發生嚴重水患,9月他便前往當地勘災,10月底再度參與籌備11月份一連串綠豆種子發放給受災農民之事宜。待綠豆接近採收之時節,2019年1月他再度踏上緬甸,前往勘查及準備2月15至25日十天的稻種發放事項。

「幾乎每個月飛一趟緬甸,近半年投入賑災,身體真的很疲累,但心不累!」吳儀榮看見農民可以翻轉人生,臉上展現的笑容,甚至發揮善的效應,翻轉手心幫助其他貧困者,這就是最好的回饋。」

一路來,他看見和感受到農民受災時的無助,與生活的貧困,甚至想放棄耕種而到外國去當外籍勞工。至今沿路所見盡是農民綠豆收成的喜悅,與生活環境的改善,點滴的感動帶給他無比的力量,讓他更能體悟「付出是有福人生」的意義。

◎眼淚兩端 背後都是愛

另外,志工陳玉芳(慮詳)和陳運香(慈運)接連兩次投入發放,去年11月聽見農民唱不完的悲歌,流下不捨的眼淚;今年(2019年)2月帶著期待的心情,再度踏上緬甸的土地,看見一畝畝綠豆田的收成,流下的是歡喜的眼淚。

陳運香坦言,此次是為了瞭解農民收到綠豆種子後,耕種的情況和生活的現狀而再度前往緬甸。隨著團隊進入鄉村,兩旁盡是一望無際的綠豆田,農民們忙碌採收的身影,她既感動又開心。她說:「歡喜的心情無以形容,如同自己豐收般興奮。唯有來到此,看到才能深刻體會,我的眼淚都快流下來了。」

回想發放豆種時的場景,與農民互動中獲知一連淹水三次,稻田被淹沒,養的牲畜也全沒了,甚至還借貸耕種,一次次的心血化為烏有,情何以堪,生活都不知如何走下去。當時陳運香同樣是泛著淚,只是流下的是心疼的眼淚。

「當初是什麼都沒有,現在則是身心靈豐收的風光。」陳運香真的很感恩有此機會付出。

◎善念升起 化永恆善行

陳玉芳附和地說:「上次於現場募集農民的善念,大家沒錢只能作勢投入一個心意。」這次看見農民帶回米撲滿,還投下善款,代表農民生活改善,也想要盡己之力幫助他人。

連續的關懷與發放,農民間泛起了善的效應。此外,一連幾天的發放,她看見農業部派了一些員工來到現場協助,看見志工忙不過來,人人都主動投入幫忙,以及載送志工到各處發放的司機們,也動手協助搬運物資,或是下車隨著志工前去農民家拜訪,還有一些於發放現場圍觀的民眾也熱心地投入幫忙。

陳玉芳盡收眼裡,即使語言不通,透過肢體動作,她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把志工表格拿給對方,再請當地志工協助翻譯說明,幾乎人人都主動地留下資料。她歡喜地說:「現場農民的回饋,熱心民眾的投入,人人單純想要付出的心,緬甸是人間菩薩招生的好地方!」

陳玉芳曾於一天內募集十八位有心參與者。此次十天的發放活動,團隊共招募一千九百八十六人,即使生活不富裕,但人人都有愛的潛能與善的潛力,願意發揮自我的力量,將愛與善深耕在自己的土地上。

吳儀榮肯定地表示,曾經一位農民帶著2015年慈濟給予的發放卡來到現場,指著卡表示是一樣的。當時他很感動,即使語言不通但農民認識慈濟,記得慈濟的愛。繼去年11月發放時引導農民日存一把米,這次發放現場,看見農民帶回米撲滿,裡頭有時會夾雜幾張紙幣,進一步了解因農民有時忘記吃飯時要存下一把米,便會用錢補上。那一分感恩回饋心,不會因為忘記而算了,仍記得慈濟人的教導,延續善念善心的真誠。

◎用心耕耘 愛的加乘力

志工甘浩禎(濟帛)則樂觀其成地說:「愛與善將會再擴大,另一批當地志工會再應運而生。」

2008年曾於納吉斯風災前往緬甸賑災的甘浩禎和志工陳溫漢(濟楙),再度因為賑災踏上緬甸這塊土地上,回想當年克難的環境,十年後再見農民的處境,仍處於貧困之中,內心惆悵萬分。

然而農民單純的心卻不曾改變,尤其於2008年投入賑災的民眾,以及受災的農民,如今受證成為慈誠,一群當地志工也逐漸湧現。甘浩禎開心地表示,災民改善生活,甚至翻轉人生,行有餘力再伸出援手幫助他人,見證者也起而響應,讓這股愛的力量越擴越大。

同時他也有感緬甸幅員遼大,此次受災範圍廣大,從勘災、規劃到發放等事務的追蹤與安排,有限的人力下面對許多的挑戰。尤其當他跟隨當地志工投入籌備工作,凌晨四點多出門,回到飯店已是晚上十點多,這一切為的就是將發放通知單和祝福卡及時送到村長們手中;隔天,亦是如此馬不停蹄地投入。對於當地志工半年多來長途跋涉,無數次的勘災與溝通,即使本身生活並不富裕,但人人用心的背後,是不願錯失幫助任何一位災民,令他更珍惜付出的機會。

另外,此次發放也安排走入農民家裡做家訪,初次體驗也讓陳溫漢留下深刻的印象,從中了解發放的物資對家庭的幫助,亦能進一步深入關懷。互動中看見農民一家三代擠在狹小簡陋的居住空間,物質生活缺乏,沒有怨天尤人的苦,只有樂天知命的態度,生活知足顯得內心富有許多,讓身為實業家的他反省說道:「日常生活煩惱多,我實在身在福中不知福!」

◎知足感恩 見證善循環

另一位嫁來馬六甲多年、來自緬甸的志工米蒂(Mi Dee),獲知將前往祖國賑災,即便剛從家鄉回到馬來西亞,仍報名參與。此次踏上家鄉土地,心情卻全然不同。

居住在緬甸北部的她,鮮少來到大城市仰光,連日來從仰光省到勃固省之發放,才發現原來靠近城市之處仍有一群處在暗角的弱勢族群。由於翻譯員不多,各個功能組都可看見米蒂的身影,協助翻譯處理事務,整天東奔西跑,臉上卻沒有一絲的疲累樣,並時時展現親切的笑容。

初次參與國際賑災,事事皆是她學習的榜樣,她感動說道:「此次發放場次眾多且人數龐大,即使語言不通,我看見志工因為有上人的法,人人合心共同完成發放的力量。」

米蒂又看見農民們守秩序不爭先恐後,依照指示行事,且捐錢、捐米的單純心念,懂得感恩與幫助其他更貧困者,甚為動容。「農民們都很知足,不貪心!即使不富有,仍將慈濟人傳達的日存五分錢的竹筒精神,實踐在生活中。」她將此趟賑災之行當作深度之旅,因為她看見人間的美善與大愛。 

◎體解幸福 人生不空過

當晚新進志工成長班,特地邀約其中五位前往緬甸賑災的馬六甲志工與眾分享。志工王鈺清聽得入神,從2015年走入志工行列,單純認為工作之外還有空閒時間,不如來做好事。投入至今,這幾年心態也隨之改變,她說:「越深入慈濟,越了解人生的意義為利益人群。」以前她到處遊玩,吃喝玩樂過日子;現在每個周末假日如沒有投入慈濟活動,感覺人生很空虛,日子過得不踏實。

預計年底回臺灣受證成為上人的弟子,對於今晚(3/22)的分享仿彿打了一劑強心針,她不諱言近期慈濟的讀書會和培訓課,讓她強烈地感受到自己還未深入上人的法,還不夠資格受證。如今她信心倍增:「我好想去國際賑災,有機會一定要付出。看到大家做得很法喜,那就是自己想要的。」

王鈺清在吉隆坡加入慈濟,只因近來母親老邁,開啟了她每個周末回馬六甲老家探親之行,進而也開啟她投入當地慈濟活動之因緣。她開心地說:「做慈濟真好,到處都可以做慈濟,即使出國也可以付出。現在我不僅可以盡孝道,時間也不空過。」

另一位民眾盧寶愛女士帶著兩位孩子出席聆聽,生活中難免有諸多要求、比較和欲望,然而與緬甸農民相較之下,對於自己的幸福更有感也更珍惜,她說:「我真是幸福,現在我只要求生活平安和健康就好。」

2017年她參與慈濟大愛媽媽成長班課程,由於孩子仍幼小,今年適逢孩子進入小學,眼看時機成熟,她將自己提菜籃照顧家人的愛,擴大到校園的孩子,走進校園帶動靜思語教學。今晚她更交上志工表格,願發揮家庭主婦的力量,為社會付出一分心力。

慈濟大愛的腳步遍及全球,除了救助貧苦也啟動當地民眾的愛心,就地凝聚起互助的善力,達到「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之理念。唯有懂得感恩、知足,能將「八分飽,兩分助人好」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理解付出一點點的愛,就能幫助無數的苦難眾生,這也是最有價值的人生,則日日都是幸福日。

圖左 :發放前,吳儀榮與緬甸、臺灣、馬來西亞的志工分享勘災的情況,以及發放所需的人力安排。[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陳溫漢(左)見證緬甸當地志工團隊的誕生,以及海外志工團隊強大支持力量,圓滿連續十天的發放活動。[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發放現場,陳運香與陳玉芳(右)開心地合力搬擡送給農民的稻米種。[攝影者:顏玉珠]
圖右 :從發放現場到家訪,隨時都可以看見米蒂(右)協助溝通與翻譯。[攝影者:顏玉珠]

圖左 :志工王鈺清(右一)自2015年走入志工行列,投入至今,心態也隨之改變,從玩樂到積極付出。[攝影者:鄧遂嶸]
圖右 :甘浩禎(右)遇見2008年投入協助發放的大德丁瑪特,如今已受證成為慈濟家庭的一份子,兩人重逢甚為開心。[攝影者:顏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