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 臥病在床照護技巧

2019/08/02| ◎顏玉珠/馬六甲分會報導
列印
很多臥床病人,不是插著鼻胃管餵食三餐,就是靠著呼吸器維持生命;又或者必須以尿管、尿布處理每日貼身之事,有些甚至無法言語和溝通。病人受盡病痛折磨,家人同樣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如何讓生病者能有尊嚴地活著,照 顧者能更得心應手?

2019年7月27日,慈濟馬六甲分會因應醫療志工及訪視員需求,舉辦臨終關懷醫療培訓課。這是繼2015年10月31日後,再度邀請「馬六甲臨終關懷協會(Hospis Melaka)」張惠英護士蒞臨指導--面對臥病在床的病人,如何在床上擦浴(Bed Bath)?如何有尊嚴和隱私地更換尿布?以及個人可以獨立完成更換床單等技巧。

◎受益 自助與助人

接獲此訊息,長期投入慈善和醫療的資深志工周梓風(慈妥)覺得機不可失,趕緊邀約訪視志工共同來學習。志工們踴躍報名,讓原本預計二十人名額,突然暴增,她肯定地表示,負責安排和協調此次工作坊的志工顏麗英(慮諄),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安排到張惠英前來教導。慈善和醫療息息相關,當然要把握機會!

顏麗英聞言笑著表示,人數暴增讓她得緊急截止報名。「希望透過小型工作坊的學習,讓每位學員都能親自上場操作,因為唯有透過練習才能體會箇中訣竅。」因為「光聽不練」很難擁有真功夫,依現今網路發達,人人隨時可以上網去搜尋、觀看,但純聽和實作的學習效果不一樣!

兩人一致認同,學習臥病在床照護的技巧和知識,此生受用無窮。不僅是志工可以協助他人,更可能為未來做準備,當自己的家人和親屬面臨同樣的狀況,自己可以更坦然面對與處變不驚。

顏麗英舉自身的例子,她的父母親和婆婆都曾面臨臥病在床的問題,現在還在照顧跌傷的婆婆。無論是從醫院到家中的照料,她都能應變自如,隨時同理病人的需要和尊重隱私,勤於更換床單,保持清潔,增加病人舒適感;她的父親身材壯碩,透過技巧,可以獨自一人完成作業、更換尿布,不讓病人感受難堪和尷尬。這些都是她多年來自修,並從張惠英及投入醫院關懷、觀察、付出,和請教醫院護士的成果。從中調整到適合家人的需求,讓她深刻感受到實踐和練習的重要。

而周梓風則看見現代人壽命延長,飲食造成慢性病年輕化,增加和提高臥病在床的風險和機會;因此,不管是關懷慈濟照顧戶或自己的親人家屬,都有可能遇上此情況;加上醫院護士可能不在此專業領域,無法完善地教導家屬。透過專業學習,可以了解臥病在床病人的感受,協助家屬舒緩長期照護的壓力,最重要是,增加病人的舒適感,穩定他們內心的力量。

◎同理 病床上照護

「為什麼需要幫病人洗頭髮?想想你自己幾天沒有洗頭就很難受,何況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躺在床上的病患呢?」張惠英提醒要同理病人的需求,提供臥病在床的病人有尊嚴的照顧,每做一個動作都需知會病人一聲,尊重他們的感受。

「洗頭時,幫忙按摩也是協助他們放鬆、舒服,趁機觀察病人是否引發其他皮膚病況或傷口,還是有什麼身體狀況等等。」張惠英邊示範邊提醒細節,從留意四周環境,避免洗頭過程著涼,洗頭前先行梳開、梳順頭髮等。將大的塑膠袋底部剪一個洞,再鋪上一條厚毛巾捲起來,放在病人頸部下面作為支撐,增加病人舒適感。塑膠袋洞口處,下置一個水桶,讓水沿著袋子滑落水桶,承接洗頭髒水,不會弄濕床單和四周圍。

洗完、吹乾頭髮並梳整齊,病人就會覺得身體清新舒服,下一步便是更換乾淨的床單。將要鋪在床上的更換物品,依照順序從下而上,一一捲起來,置放在一旁作準備。讓病患雙腳彎曲,再將病人的一隻手拉放在他身體的另一側,此姿勢可以輕易將病人翻轉側身;之後將二邊的舊床單,各自捲到病患身邊,再將病患轉至另一邊,側身翻轉再捲起來的床單,就可以輕易地橫跨過病患的身體,照顧者也可以輕易地將髒床單拿掉,放入準備的桶內。

張惠英說:「拿取時,切勿抖動床單或抱著靠近身體,避免有其他病菌或蟲,汙染周圍環境或受到感染,保護自己和他人。」鋪好新更換的物品後,確認乾淨的床單鋪平,因為皺褶會加深長期臥床病人的皮膚,和床鋪間的壓力,久而久之會造成受傷,提高患上褥瘡的機會。

張惠英特別解釋:「長期臥躺,會造成血液不循環,皮膚脆弱,尤其身體關節部分,例如:腳踝、手肘、腳後跟等等,容易長褥瘡,因為與床接觸壓力較大。」也勿讓病患以九十度側身躺臥,可以放小枕頭舒緩骨頭與床鋪的接觸力,同時要經常翻轉病患身體,切勿同一姿勢躺臥太久之類;另外也要保持皮膚乾燥,每兩個小時更換尿布,清洗後需要擦乾和塗上潤膚乳,不要大力拉扯病患,一旦皮膚紅腫就容易演變成傷口,照顧不好就容易潰爛。

◎掌握 系統性學習

長期投入慈善個案關懷,黃文福(惟相)希望透過今日的課程可以學習一套從頭到尾清楚且基礎的技巧。他分享說:「多一分知識可以與個案家屬分享,互動間拉近彼此的關係,才能真正走入他們的生活,提供真正的幫助。」

他也是因為自己的母親有神經壓迫頸髓的問題,三年多來身體越來越虛弱,手腳漸趨無力,更能體會病患家屬的心情和照顧上的需求。他表示,遲早有天自己的母親會面臨臥病在床的狀況,平時自己會學習一些醫療知識,但是比較沒有系統和完整性。「今日課程安排具連貫性,從洗頭到更換床單,到檢查和避免褥瘡,更能從操作回饋中,了解一般人常面對的問題或沒注意到的細節等。」藉由練習和更正的指導,掌握到一些新技巧,也提醒自己需要更用心和留意細節處。

黃文福回憶今年(2019年)4月母親入院,了解母親屬於易流汗的體質,同理病人的需求,主動提出請護士協助更換尿布、擦拭身體、更換床單等,假如家屬忽略此感受,護士又每天忙碌於工作中,會疏忽這方面的照護。

再者,護士忙碌之餘不會主動教導家屬照護之技巧,即使教導也無法仔細全面,家屬必須從中觀察和學習護士照護的訣竅。他感恩地說:「今日如此詳細的教導,讓我重新喚回一些記憶,也學習一些新的知識和技巧,期待面對臥病在床的個案和家人時,自己能清楚掌握,減輕病人病痛的苦悶,多一分的體貼和用心。」

◎關懷 安住身心靈

志工楊媄茱投入醫院關懷約三年,探望病人、送上關懷時,讓她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四處去聽講座,學習傾聽和心理層面的膚慰,以安定病人和家屬心靈為主。

當病人和家屬提出身體或是照護上的問題,有時也會聞到病患身體飄散異味,但她卻不知道如何給予協助。「心裡的苦我可以協助,但是生理上的苦,我卻無法幫上忙。自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不知道如何處理,也不敢多說和多做什麼。病人無助,我們也無助。」

課程安排要親自上場演練,替病患更換床單,她獲益良多。「看和做真的不一樣!張護士示範的動作很自然、很簡單,輪到自己做時,才發現很多細節未留意,例如:站的時候,雙腳要蹲馬步,使力時可以保護自己免於受傷;調整病患的身體姿勢至適當的角度,有助協助翻身等等。」

親自操作讓楊媄茱對於步驟的流程和順序,更能掌握,增強自信心,不再害怕病患或家屬的提問,可以提供適切的協助。「相信培養這些知識和技巧,自己可以有條理地安頓病人。」如此,志工到醫院送關懷時,能發揮安住病患和家屬身心靈的力量。

另一位投入醫院關懷多年的志工楊秀麗(懿謹),恍然大悟說:「醫院關懷時,看到病人皮膚已經出現紅色,可能會演變成褥瘡,曾經建議家屬放水袋在皮膚上,原來是做錯了!反而會加劇皮膚和床的壓力。」從課程發現錯誤,從錯誤學習經驗,加深她的印象,也了解水袋不應該放置在易造成紅皮膚的骨頭部分,例如:腳踝處,而是放在腳踝旁凹陷部分,減輕腳踝和床之間的壓力。

看見志工親手操作,踴躍提問,顏麗英開心地表示,看似容易但要實際操作才能注意的細節,才能深入腦海。「假如沒有舉辦類似的工作坊,志工真的不知道如何應對與提供協助?只要掌握基本原則,再針對每個病人實際情況去稍做調整,時時站在病人的角度設想,就能提供真正需要的照護,讓生病者能有尊嚴地生活,讓照顧者能輕鬆應對。」

顏麗英正計劃著下堂課的內容,要請張惠英教導尿管、鼻胃管的使用和清潔,引導志工一步步,深入學習臥病在床的照顧技巧和知識,讓照護、被照顧者都能因此受益。

圖左 :張惠英護士教導志工,如何協助臥病在床的病人洗頭髮。[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在張惠英護士的指導下,慈濟志工實際練習。[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負責安排和協調此次工作坊的志工顏麗英(左),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安排到張惠英護士前來教導。[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周梓風(右一)認為透過專業的學習,不僅可以了解臥病在床病人的感受,協助家屬舒緩長期照護的壓力,最重要是增加病人的舒適感,穩定他們內心的力量。[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洗髮前,張惠英示範如何將大的塑膠袋底部剪一個洞,之後在塑膠袋上鋪一條厚毛巾鋪一起捲起來,以放在頸部下作為支撐。[攝影者:周世清]
圖右 :楊媄茱親自上場演練更換床單,實際操作,讓她獲益良多。[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長期投入慈善個案關懷,黃文福(右二)希望透過課程,可以學習一套從頭到尾清楚且基礎的技巧。[攝影者:周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