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割稻 體會粒粒皆辛苦

2019/08/30| ◎林麗珍,謝亞忠,陳金香/雪隆分會報導
列印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我們手中捧著一碗白米飯的時候,我們是否曾經想過這一碗飯是農夫們流過多少辛酸汗水、辛勤耕種得來的?全球各地相繼出現糧食危機,提醒人類更加要珍惜粒粒白 米給予的溫飽,以及千萬稻農付出的愛心!

隨著科技的發達,許多由人力勞動的農作逐漸被機械取代。雖然工作變得輕鬆,生產量亦提升,然而稻秧播種後依舊需要一百一十天方能收割。過程中,無論下雨或豔陽天,稻農仍然需要每天到稻田巡視,彷如父母般呵護著稻秧。

為了讓生長在都市的孩子有機會親近大地,體會早期農民收割稻米的辛勞,了解粒粒稻米來之不易,進而養成勤儉之美德,慈濟雪隆分會在慈少進階班(註)課程中,特別安排戶外學習的活動。一百三十位慈少進階班學員(簡稱慈少)在九十三位慈濟志工的陪同下,於2019年5月26日走入適耕莊稻田,親身體驗收割稻穀及打穀的辛勞。

◎珍惜米糧 適時教育 

回顧2016年慈少首次體驗割稻及打穀而讓他們得到很好的學習,適耕莊志工鄭益興(惟益)再次穿針引線,也獲適耕莊林貿易市場(馬)有限公司董事經理兼稻田主人林卯順的允許,再次讓慈少有此因緣踏足稻田。

向來非常支持慈濟活動的林卯順亦是適耕莊旅遊協會副會長,他劃分出一小塊農田供慈少們體驗。在割稻過程中,雖然有不少稻穗被慈少們不慎踏毀,林卯順卻善解人意地表示:「小朋友無意間踏毀稻穗,應適時給予提醒,並鼓勵他們在錯誤中成長、克服挑戰,從實際體驗中學習,日後來到稻田就會體恤農民的辛苦,從而保護稻穀。」

他提醒慈少們糧食非常珍貴,在稻田裡走動時要很小心,以免踩壞了稻穗。他表示,一株稻苗可以長出五綹稻穗,每一綹稻穗可以長出二百多粒稻穀,能煮出一小碗飯。「適耕莊的農民種稻穀是為國家生產糧食,所以農民非常珍惜自己所種植的稻榖。」

經由林卯順解說之後,慈少們紛紛蹲下身子,將地上的稻榖一粒一粒撿起來,這個畫面令他深深感動,並語重心長地說:「小朋友體恤農民的辛勞,下田去親身感觸農作的辛苦,以後就會把一碗米飯好好地吃完。」

六十八歲志工黃達清(惟端)畢業於中國廈門大學中醫內科系後,為了繼承祖業和照顧父母親,他放棄追求自己的理想,甘為稻農。經歷過人力勞動與機械化的農耕法,他陳述:「七十年代的農收一年只有一季,隨著科技的發展,充分利用稻田,現在每兩年有五次收成,農民的生活素質亦隨之提升。」

人力種稻從除草、播種、灌水、插秧及割稻,非常耗時亦耗體力。黃達清講述:「當年五個人在三英畝田地裡插秧,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完成。人工插秧必須長時間彎腰、後退,初時非常辛苦,但做久了,習慣了就沒什麼。」

住在都市的孩子鮮少接觸農田,甚至有些未曾見過稻穗。他鼓勵志工每年都能舉辦下鄉耕種體驗,除了增廣見聞,讓孩子體悟農民生活的辛苦,從中瞭解米飯的來源。

◎踏入稻田 體驗割稻

雖然烈日當空,赤腳佇立於稻田中的慈少們皆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下田割稻。

就讀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Chong Hwa Independent High School)的熊子彥第一次踏入稻田,雙腳踩在泥土上,他表示感覺很舒服。然而經歷大約五分鐘的割稻體驗,他頓時滿頭大汗,甚至感覺彎腰很累。「農夫們很辛苦,我很心疼他們必須一直彎腰工作。」

個子強壯的熊子彥表示,自己從來不浪費食物,他毫不諱言地說:「我從小就很愛吃,所以一定會把食物吃光光。加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稻米都來得不易,我們應該要珍惜,不要製造廚餘。」

熊子彥表示如果有機會,他願意趁學校假期來適耕莊幫忙種稻、學習割稻,體驗農夫的心情與感受,他亦會將當天體驗的心得與家人及朋友分享。

就讀巴生中華國中(SMJK Chung Hwa, Klang)初中三的曾琬茗,在稻田上謹慎地移動自己的腳步,因為幾天前她打籃球時扭傷了右腳踝;在徵得父母同意後,來到適耕莊體驗收割稻米。她表示,自己在小學三年級時曾經跟隨老師來到適耕莊體驗插秧,闊別六年後,她帶著期待的心情再度到訪。

烈日下,曾琬茗和其他慈少一樣,利用差不多一、兩個小時的時間,輪流體驗收割稻穗及打穀。對於農夫願意長時間在烈日下種田,讓每一個人有飯吃,她深感敬佩。「天氣真的很熱、很曬,可以想像農夫長時間做這份工作很辛苦,感覺好像要被燙傷了。」

曾琬茗認真地說:「我平時吃飯都會吃完,但是經歷了這次體驗後,我一定更加珍惜米飯,一粒米飯都不能浪費。」

◎滿地稻穀 耐心撿拾

來自淡馬魯的陳琪茹,擁有運動健將的膚色。她在太陽底下進行體驗,協助割稻及打穀,表現得非常認真。在完成打穀體驗後,她被稻禾弄得全身發癢,陳琪茹認為,自己只是工作了一個多小時,就已經非常累了,相較之下,天天在這裡工作的農民一定更加辛苦。

當聽到林卯順所言,每一串稻穗都應珍惜,都要撿起來,因為少量的稻穗集合起來,也可以煮成半碗粥。陳琪茹若有所悟地即刻蹲下身子,耐心地將掉落滿地的稻穀一顆顆撿起,這個動作亦獲得身旁夥伴的響應,陪伴她一起撿稻穀。然而,蹲得雙腳很累,卻只撿起一點點的稻穀,她說:「這些稻穀需要經過一百一十天才長成,真的很寶貴。農民的工作需要耗很多的時間跟體力,他們的生活真辛苦,我們不應該浪費米糧。」

在家裡,她是負責把剩餘的米飯吃完的人,因為隔夜飯對健康不好;但她往往也會因為忘記吃掉這些米飯,而導致它變成廚餘,著實可惜。陳琪茹提醒自己:「到餐廳吃飯,一定要把飯吃完,因為剩下的飯不可能賣給其他顧客,丟棄了就太浪費!」

參觀了展覽館後,陳琪茹略懂稻米的碾製過程。「稻米的碾製很有程序,廠家也管理得很好,這些都是在課本中所學不到的知識,我會帶回學校和同學們分享。」

◎懂得珍惜 每一粒米

第一次前來適耕莊稻田的林彥彤,不顧中午炎熱的陽光曝曬,蹲在田地裡,專心地在撿拾掉落在地上的粒粒稻穀。她聽了林卯順敘說種稻的過程,感覺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得知掉在地上的稻穀足夠供給幾個人溫飽,更覺不忍,遂不顧炎熱的陽光,馬上蹲下來,撿拾一粒粒的稻穀。

稻穀很細小,要撿拾很不易,林彥彤邊撿邊感觸地表示,現代的孩子真的很幸福,有得吃、有得喝、有得睡,沒想過有一天可能會餓肚子,所以大家對掉落在地上的米粒也不怎麼在意。

她想起阿公阿嬤那一輩的老人家,都是勤儉持家,一粒米掉在地上都撿起來,因為阿公阿嬤都經歷過吃不飽的苦日子,會懂得珍惜每一粒米,她覺得應該要學習阿公阿嬤珍惜食物的精神。

慶幸能來稻田體驗,林彥彤對手中的一粒稻穀,感到很神奇,這小小一粒穀在化為稻苗後,又能長出五綹稻穗,稻穗再結成累累的稻穀,如此不斷循環再生,就變成眼前一望無際的稻田,「原來從一真的能生無量呀。」她期待自己撿拾起來的稻穀也能發揮一生無量的功能,長出更多稻穀,可以溫飽無數人的肚子。

最後,志工於適耕莊育群華小(SJK(C) Yoke Kuan)禮堂安排一場奉茶儀式,讓慈少為適耕莊志工奉上一杯熱茶,感謝志工們付出的時間與精神,成就了此趟的戶外學習之旅,讓慈少們體驗農作生活。

誠如證嚴上人的靜思語:「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謙沖的胸襟。」志工期許大家學習時時感恩,並以謙卑心待人處事;縮小自己,如同奈米般微細。

(註):
慈少進階班:秉持「生命教育、品德教育、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而開辦,讓現代幸福的青少年們走出教室,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與生命教育。

圖左 :適耕莊志工鄭益興再次穿針引線,成就慈少踏足稻田的因緣。[攝影者:李貴業]
圖右 :數天前在打籃球時弄傷右腳踝的曾琬茗,在徵得父母同意後,來到適耕莊體驗收割稻米。[攝影者:李貴業]

圖左 :透過打穀體驗,陳琪茹終於體會農民的辛勞。[攝影者:王秀玉]
圖右 :熊子彥在經歷割稻體驗後,感覺彎腰很累,並體悟農夫們的辛勞。【攝影:曾文發】[攝影者:李貴業]

圖左 :林卯順劃出一小塊農田供慈少們體驗農作。他提醒慈少們糧食非常珍貴,要避免踩壞稻穗。[攝影者:林振勝]
圖右 :體恤農夫的辛勞,慈少們紛紛蹲下身子,撿拾掉落在地上的稻榖。[攝影者:林振勝]

圖左 :林彥彤表示,要學習阿公阿嬤的精神,珍惜每一粒米飯。[攝影者:林振勝]
圖右 :慈少為適耕莊志工奉茶,感恩志工們付出的時間與精神,成就了此趟的戶外學習之旅。[攝影者:林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