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您癌過去 癌症支援小組成立

2013/04/27 | ◎邱秉绿/馬來西亞報導
列印
「我會死嗎?」當一位患癌八歲小孩問您這個問題,您將如何回答?面對癌友的提問,身為關懷志工的您知道怎麼回答嗎?對於陪伴癌友,您的身心狀況都準備好了嗎?陪伴癌症病 患,是一門大學問,透過三天的培訓課程,彷彿為即將踏入癌症關懷領域的學員們注入一股強心針。

慈濟人醫會團隊在2013年4月份,於雪隆分會和斯里白沙羅共修處舉辦三天「陪您『癌』過去」 的癌症關懷初級培訓課程。首次課程特邀來七位講師為學員們分享,如何以愛與 關懷來陪伴病患與家屬,給予適當的慰問和溝通技巧。趁此機緣,雪隆醫療組成立了「癌症支援小組」走入社區關懷。

慈濟人醫會召集人陳成亨醫師說起生、老、病、死,認為以病為最苦,尤其是癌症。他表示「癌症支援小組」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帶動人醫會成員與培訓醫療志工,走入社區關懷,進行 慈善醫療,讓癌友互助聯誼,從而推廣慈濟醫療人文。透過這些活動,不但能讓病患與家屬能夠接受生病的事實與挨過病苦的過程,同時,也讓志工了解癌症之苦並學習關懷病患。

◎ 將「死命感」化成「使命感」

臨終關懷駱毅真醫師以幽默的方式和生動的圖案來詮譯溝通的技巧和原則。她說志工們都有義無反顧的「死命感」──至死都要把滿滿的愛心呈現出來,可是應當在適當時候發揮出 來。 駱醫師說:「我們要做病患需要的,而不是做自己想要的,以同理之心去真誠了解病人的需求。」把自我縮小,公平對待每個病患。在關懷病人和家屬時,應在適當時才開口, 忌說評介、慰問和勸導的話,以傾聽為主。她還說:「when you love someone,the best thing you can offer is your presence。」應了解愛心的真義,給病人基本的陪伴。

在「病人與家屬如何面對癌症,如何以愛與關懷來支援病患與家屬」的這堂課裡,分別有兩位人物出來分享他們的故事與現身說法。

黃金貴先生在一個星期前痛失愛女黃愉雯,他含淚地分享他陪伴罹患血癌女兒的心路歷程。志工們感覺到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女之痛。他勸導大家應以家庭為重,要用真心的方式 去關懷陪伴孩子,把孩子當自己的朋友,勇敢面對現實,積極面對治療。

志工廖雪英也前來分享當關懷志工的心得。她說關懷病患時,應隨機應變,滿溢的愛心,要在適當時發揮出來。我們要先了解病人的需求,然後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用同理心,中立 的立場去回答或解決病患的問題。

◎ 癌症與中西醫治療法

這次的濃縮課程讓志工們獲益良多,分別有馬大醫院癌症專科何國煌醫師給予知識性的分享。他認為對於癌症的治療,實際的幫助好過空泛的慰問。在他的解說下,志工們對癌症的種 類、症狀、階段、治療的方法,其中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及最新的標靶治療有更深入的了解。

之後,黃國正中醫師為志工們解說中醫在癌症治療中扮演的角色。他認為癌症一開始就應中西醫並行,而不是到了末期才尋求中醫的幫助。在癌症治理中,中醫提倡「姑息」治療法, 也就是病患與癌症「和平共處」。他也說癌症病患應守中醫治理中的七個忌諱,如:忌活血藥,忌過量以毒攻毒,忌瀉下攻勢過猛,忌補藥亂吃,忌口不嚴,忌服藥或注射。他也提到 「憂遁草」與「黑面將軍」草藥的運用,並勸導人們千萬不要道聽途說,胡亂吃藥。

馬大安寧療護部門的Dr Lam Chee Loong 也為大家解說疼痛的原理與管理。四分之三的癌症病患都會經歷痛楚,可是每一個病人對疼痛的感受會有不同的層次。疼 痛是生理與心理不愉快的經歷,除了用藥物之外,心靈上的勸導與安慰有助於舒緩病人的痛楚。

來自檳城的腫瘤科李荷琴醫師告訴大家如何以佛教理念看待臨終關懷,還有如何給予病患身心療愈。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她說生病就像業障,業障顯現並不可怕;有病在身的 人,應承受果報,升起感恩與慚悔。人生自古誰無死,可是每個人都有一條不死的慧命;只有不停地提升慧命,才能超越。

醫師如果救不活病人的生命,至少也可以解救他們的慧命。她常駐安寧療護,陪伴病人走向死亡,看透生死,方知生命可貴。證嚴上人常常叮嚀:「醫師要小心看病,小心給藥,小心 說話」,現今,醫師醫德淪落,日趨商業化,希望醫生能早日喚醒自己的良知,抱著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病患得離苦的心態服務眾生。

◎ 化愛心與悲心為行動 

「你們都準備好了嗎?」4月27日是最後一天的課程,心理咨詢師蔡慧美於課程一開始時,詢問大家。今日她與大家分享要如何化愛心與悲心為行動,並了解自己的心理包袱與超越 自我。蔡慧美教導大家在給予病患關懷前,如何在身、心、靈的層次上做準備,關懷者與被關懷者都應達到兩者的需求被滿足的平衡點上。她也提及志工們不是孤身作戰,「我們是一 個團隊,大家在關懷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身、心、靈狀況,不要因過累消耗體力致虛脫,而無法前進。」

心理咨詢師周辛郡以精彩的角色演出,並透過個案討論和小組活動來讓志工們了解,有效的溝通是語言與肢體語言的結合。

經過三天短短的課程裡,學員們都獲益不淺。志工林日漢常活耀於慈濟的訪視與環保活動,因為姊姊患癌而參加這次的課程,從中明白姊姊為何會胃口不好、胡亂發脾氣,更能掌握姐 姐的生理與心理需求,並盡量滿足她。在做訪視時,他會引導他的夥伴真心去了解病人的需求,要花更長的時間去陪伴他們,千萬不要趕時間和看手錶。

訪視志工張素萍投入慈善十年。五年前曾罹患乳癌的她,更能了解癌症病患的痛楚,希望以後能在做訪視時與病人溝通、幫助更多的癌症病人。她說要把癌症當成是一個轉機,一個學 習的對象,既然上天選擇了她,她就要好好地學。

企業家蘇意琴也來參加此活動。她本身是個感情豐富,充滿愛心與悲情的人,這些年都在讀生死學的書,尋找生死的意義。而透過這個活動,讓她感觸良多。自小就有成立慈善機構的 理想,蘇意琴表示願意跟著慈濟志工的腳步,幫助更多人。

圖左 : 在問與答的環節裡,學員把握機會與醫師交流和諮詢。[攝影者:卓家華]
圖右 : 周辛郡心理咨詢師透過遊戲的方式,引導學員深入了解彼此的感受。[攝影者:顏榮輝]

圖左 : 志工張素萍把癌症當成是一個轉機,一個學習的對象,既然上天選擇了她,她就要好好的學。[攝影者:卓家華]
圖右 : 安寧療護駱毅真醫師示範關懷者應該如何與病人互動。[攝影者:顏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