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毀甘榜農拔克 志工二度發放解急

2013/04/02 | ◎楊秋鳳/馬來西亞報導
列印
沙巴亞庇甘榜農拔克發生火災,超過兩百六十間水上木屋被燒成廢墟,兩千多人流離失所。亞庇志工隔天前往勘災,並在災後四天裡數度造冊,於4月1日、2日進行兩個梯次生活包 發放,共有三百戶超過兩千人受惠。

「我也不清楚火災原因,當下只知道逃生。」懷中襁褓裡約一歲的孫兒,累得伏睡在災民亞吉達(Ajida)身上。亞吉達回憶事發當晚,她與家人正在家中,驚聞發生火患之際, 已見濃濃黑煙蔓延,下意識抱起孫兒往外跑。

炙熱太陽下,她撐著一把破舊的傘,給孫兒遮擋陽光,手上握著好心鄰居給孫兒充飢的一小瓶奶,她說:「什麼都燒完了,只剩下身上這套衣服。」無處可去,亞吉達與數百名災民依 然停聚在原地,等待救援。

◎ 250間水上木屋成廢墟

甘榜農拔克(Kampung Numbak)坐落在亞庇沙巴大學,約三公里之外的濱海區,是一座人口龐大的甘榜。此甘榜前身為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漁村,居民皆以捕魚為生。 

2002年當地政府在實邦加(Sepanggar)濱海區推行海軍基地計劃,在此興建了逾四百個單位的高腳木屋,來安頓甘榜農拔克對岸受影響的村民。直到2007年,當地 擁有約六百個單位,住上數千位居民。

3月27日晚間七時,甘榜農拔克發生大火,在短短兩小時內讓至少兩百五十間水上木屋夷為平地,造成逾兩千人無家可歸,所幸沒有人命傷亡。

基於長屋式的高腳木屋毗鄰而建,當火勢燒起即迅速蔓延,多條連接水上木屋的行人橋也遭燒毀,導致通道中斷,情景駭人。有災民被逼將財物拋入淺海,然後跳入水中逃生;但也有 災民來不及搶救財物,一無所有。

◎ 口袋裡的就是僅有的財產

3月28日早上十一點,亞庇志工接獲民眾通知,立即前往勘察,發現現場一片狼藉。由於受災鄉親人數龐大,暫時被政府安頓在三所收容中心。志工在災後四天,數度往返三所收容 中心取得災民資料和造冊,希望盡力給予每位災民最大的幫助。

「災情實在很大,根據政府的記錄,有正式登記的才兩百六十多戶,意味著有漏網之魚。」志工林雪珠發現被燒毀的每間房子,其實都住上三、四戶人家,若單以一所房子為一戶人家 計算,意味同個屋檐下其餘家庭就會被「忽略」掉。細心勘災的她說:「造冊時就發現,其中有一所房子,就住上四戶人家共二十三人。」

為了取得最完整的受災鄉親名單,志工極力向有關方面瞭解。「災民代表就有數位,因涉及受災村莊範圍很大,但互動時都強調慈濟以尊重、公平為主。」

「這收容中心已入住超過一百戶家庭,目前食物與水暫時都由福利部提供。」 身為甘榜農拔克村代表、六十八歲的莫哈默惹米爾(Mohd Remil Bin Palipi) 同樣為受災戶,與其他災民被安頓在甘榜里卡士之收容中心。

被用來作為收容中心的里卡士民眾會堂(Dewan Serbaguna Likas),擠滿了老少婦孺近千位災民,僅能以臨時鋪上的席子作為歇息處。席子間挪出僅可供一人 行走的走道,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鬱熱,在此待上十分鐘,汗水就滲透了衣服。

災後數天內,志工除了數度往返造冊,也不忘關懷受災鄉親,好貼近他們的情況。村代表莫哈默惹米爾透露災民們多為漁夫,有出海即有收入;現家園被毀,不僅無家可歸亦暫無暇出 海,可謂雪上加霜。「我的東西全被燒完了,口袋裡的就是我全部的財產。」莫哈默惹米爾吐露心聲,宛如其他災民的心情寫照。

「看到現場有很多小孩,甚至有剛出生兩天的嬰兒。」林雪珠與志工觀察後,發現災民三餐暫時不缺,唯缺嬰孩的奶粉。

亞庇志工在3月29日緊急購買奶粉,交由當地婦女代表協助應急,先分發給受災的母親們為嬰孩解飢,同時間亦緊急籌備物資,準備在短期內進行發放,好舒緩受災鄉親的困境。

◎完成兩梯次的生活包發放

4月1日傍晚六點,志工前往距離災區最遠的收容中心,進行第一梯次發放裝有洗刷用品的生活包,希望能夠解決受災鄉親的燃眉之急,當天五十戶共三百一十八人受惠。

位於孟加達民眾會堂(Dewan Masyarakat Menggatal)的收容中心,政府沒來得及安排物資援助,僅提供災民飲用水和晚餐盒。當志工及時送上環保毛毯 和洗刷用品生活包,受災鄉親展露難得的笑容。

「遇到下雨的夜裡,會很冷!感激你們送我們毛毯,讓孩子們可睡得安穩。」災民特爾碩(Telso Janoari)表示這分愛暖和了身軀,更溫暖了他的心,「這分愛會收在 我的心中。」

一位受災母親思蒂(Siti Daya Binti Abd Latip)立即用領到的毛毯為孩子蓋上取暖,讓她感受到人間溫情。「心裡感到欣慰,身邊什麼生活用品都沒 有,我也沒錢給孩子買面(毛)巾和牙刷。」思蒂對於志工的貼心深表感激。

完成第一梯次的生活包發放,4月2日亞庇志工即刻前往災區,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進行第二梯次的發放。

原本是水上木屋區的火災現場,大部分受災鄉親不習慣住在收容中心,選擇留在原地;身邊沒有餘錢,只好沿海搭起以帳篷為頂、木板為柱的「小屋」棲身,環境克難。四十歲的災民 把瑪(Palma Lubing)就是其中一個。他感嘆:「沒有其他地方好去,就只好暫時這樣。」

臨時帳篷裡堆積了政府發予的物資,三餐算不缺,他腆地說:「就缺錢!唯一有工作的孩子還沒發薪。」不管把瑪心裡有多渴望,能買上一、兩片鋅片來遮風擋雨,然口袋空空,一 籌莫展。加上近期天氣難以預測,風雨隨時來襲,把瑪只能藏身在帳篷祈求安然度過。

「畢竟已習慣在海上生活,收入也是來自大海。」三十五歲的災民馬祝利(Majuri Bin Dungala),從父親開始三代居住在甘榜農拔克,皆討海為生。事發後,馬 祝利與兄長兩家共二十九人,也在災場不遠搭起帳篷棲身。

「之前連洗刷的面(毛)巾也沒有,謝謝慈濟願意來幫忙我們。」從志工手上接過生活包,馬祝利由衷感激。

發放過程中,慈濟志工發現有受災鄉親因受傷走不出來,志工趕緊前去探訪,親自將生活包交到鄉親手上。

4月1日至2日,志工前往里卡士民眾會堂與孟家達的收容中心(Dewan Masyarakat Menggatal )送上裝著日常用品的生活包,讓三百戶家庭超過兩千 名災黎受惠。物資能夠及時補助,但是悲痛的心需要時間撫平。慈濟人祝福並膚慰受災鄉親悸動的心,早日恢復正常作息。

圖左 : 志工於4月1日傍晚六點前往距離災區最遠的收容中心,進行第一梯次的生活包發放。[攝影者:劉勁毅]
圖右 : 志工發現有受災鄉親因受傷走不出來,所以志工趕緊前去探訪,親自將生活包交到鄉親手上。[攝影者:劉勁毅]

圖左 : 災民馬祝利接過生活包後利由衷感激。[攝影者:劉勁毅]
圖右 : 志工在災後四天裡,數度返回該收容中心造冊,希望盡力援助每位災民。[攝影者:楊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