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腳印 邁向國際

2017/03/19| ◎黃玉美,張庭歡/雪隆分會報導
列印
慈濟基金會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稻種、藥品等物資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助建房、建校、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理念卻 是始終如一。

從關懷臺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慈濟全球性的救援行動,足跡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五大洲,在2003年獲聯合國肯定,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慈善團體。

◎以工代賑讓生機重現

「現在,請接受我和邁克(蔡昇航)真誠的謝意……」慈濟菲律賓分會前執行長李偉嵩(濟深)和菲律賓資深志工蔡昇航(誠得),在2017年3月18日的國際慈濟人醫論壇上,向曾經協助過菲律賓風災的人,致上最崇高的謝意。

菲律賓海燕風災動員全球慈濟人的愛,膚慰災民身心。兩位來自菲律賓的嘉賓分享人,回溯當時的動人故事。臺下與會者感動在剎那,掌聲久久。

2013年,菲律賓遭受海燕風災,從熒幕上看到滿目瘡痍的畫面,讓人心有餘悸。當時,證嚴上人鼓勵在災區啟動「以工代賑」,發給代賑金,提供工作機會,讓災民能親自整理自己的家園,全球四十六個國家啟動賑災募款。

蔡昇航提及,當時災區被摧毀的範圍很廣,大多數的人都唯恐無法逃離災區,但是慈濟人卻帶著滿溢的愛心,踏入這片受創的土地,給予膚慰與援助,緊接著帶動災民們開始「以工代賑」清掃自己的家園。

一開始災民都很懷疑慈濟這個陌生的組織,在證嚴上人引導下,志工以智慧應對。災後物價上漲,發給參與的人每人一天五百披索的工資,那是他們平時工資的一倍。災區從開始的六百人到最後三萬人來參與,獨魯萬從滿目瘡痍迅速恢復原狀,讓災民得以開始新生活。災民從追問志工「你們是誰?」到後來看見志工就說:「我愛你們!」引得全場大笑

李偉嵩說:「以工代賑除了清掃災區,也建大愛屋及學校。他們將工資用作重建家園,做起小本生意,靠自己的力量讓災區重現生機和商機,災民的生活也趨向安定了。」

如今,大愛村裡的牆壁、大水箱外所漆上的靜思語,帶來了潛移默化的效應。孩子們見到人也會自然地合掌問好。志工也鼓勵村民茹素、不殺生。因此,村民只能種植,不能養育供屠宰的牲畜。

◎給予藥物以外的幫助

兩位菲律賓資深志工的分享,讓馬來亞大學醫學中心護士羅斯瑪娃蒂(Rosmawati Yaakup)感動於慈濟沒有種族、階級之分的大愛精神,隨即填寫表格成為國際慈濟人醫會(Tzu-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TIMA)的志工。

「證嚴法師真的是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者,他不只是給予,而是讓災民能夠在清理自己的家園時得到工資,我想這不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 林肯大學學院(Lincoln University College)講師諾亞詩琴博士(Dr. Nor Ashikeen Abd Mokti @ Mukti)對於上人在菲律賓海燕風災時啟動以工代賑的策略,深感佩服。

身為講師的諾亞詩琴也曾跟隨人醫會志工到殘障院付出,因而鼓勵學生們也去參與慈濟的活動。「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雖然我現在沒有時間全程參與,但是會讓學生去接觸這個美善的團體。

吉隆坡醫院 (Hospital Kuala Lumpur) 婦產科護士西娜瑪(Sinammah)和米洛莎(Mirosha)是一對印裔姐妹花。妹妹米洛莎透露,經過兩天的課程,她對慈濟在國內外的貢獻深感震撼,也開始省思,自己能以什麼樣的方式造福人群。

「從前我對自身專業的認知就是,病人喊痛,我就提供藥物,僅此而已;我從來不知道,醫護人員能夠做那麼多的事,原來我們可以給予藥物以外的幫助。」姐姐西娜瑪對慈濟「以工代賑」的方式深表讚歎,姐妹倆也加入人醫會成員。

巴生中央醫院(Hospital Tengku Ampuan Rahimah)印裔護士珊蒂 (Santhi D/O Ramachanderan) 對菲律賓「以工代賑」的方法表示認同,因為能讓災民有付出的機會,又能讓家園迅速恢復原貌。她透露,看到菲律賓海燕風災的影片時,感受到災民的無助與淒惶,心很痛。

「一旦國內外發生災難,我們醫院會要求醫護人員對災區進行外援;例如2014年馬來西亞東海岸水災,醫院就希望護士和醫生隨時待命,到災區服務,但我都無動於衷。聽過菲律賓志工團隊的分享,日後若有因緣,我一定會把握機會,幫助有需要的人們。」珊蒂懺悔過去的無知。

◎在慈濟找到兄弟姐妹

國際慈濟人醫論壇另一場三人座談會,有檳城慈濟人醫會陳吉民(濟連)醫生、林肯大學學院醫學系副教授再麗娜阿望醫生(Associate Professor Dr. Zarina Awang)和扎查理醫生(Dr. Zazali Bin Mohd Yatim)夫妻檔。

2014年的大馬東海岸水災災情嚴重,水位高達屋頂,家園毀了,災民絕望到谷底。彭亨州受災災民大約有二十六萬人,而吉蘭丹受災人數則是十六萬人。共有兩千人次的慈濟志工帶著證嚴法師的祝福、放下家業,來到災區,只為了幫助災民解決他們的日常需求。

除了慈濟志工,很多善心人士亦來到災區給予災民愛與關懷。當時尚未加入國際慈濟人醫會的扎查理醫生和太太就是其中志願組隊到災區去施援的善心人。

2014年12月,扎查理醫生夫妻和一群學生乘搭四輪驅動車前往災區。他們看見一群身穿藍天白雲志工服的慈濟人,以為是外國人,後來才知道是一個叫「慈濟」的非政府組織,於是雙方合作清掃滿是淤泥的回教堂。再麗娜副教授對慈濟有效率的安排大型機器來清理四周環境,非常感動。

螢幕上播放當年水災畫面的短片。災後垃圾堆積,慈濟同樣採取「以工代賑」方式,大家齊心協力打掃災區,真正落實政府推動「一個馬來西亞」的概念。

陳吉民醫生說明當時道路毀損,唯一的交通工具只剩飛機。每個人從檳城國際機場飛往吉蘭丹勘災,一趟航程是馬幣六百令吉(合臺幣約五千八百元),大家二話不說,自掏腰包飛到災區付出,當中的過程讓他們畢生難忘。

災後重建計劃經過評估,在原地為災民蓋十一間可以使用十年以上的簡易屋。一間簡易屋大概需要兩到三天來組裝完畢,室內涼爽,非常舒適,裡頭還具備完整的家具。

慈濟與災民們簽署租約,以證明簡易屋是向慈濟租借而不是捐贈,唯有這樣,政府才會幫助他們重建家園。日後,災民可以選擇繼續使用簡易屋或把簡易屋歸還慈濟。現階段,已有兩間簡易屋轉化為民眾會堂及充作環保站用途。

水災過了數年,人們也許會淡忘,但慈濟志工仍持續到災區給予關懷。陳吉民醫生提起慈濟人醫會志工協助一位脊椎受傷的災民,透過物理治療來改善身體狀況,更學會編制竹籃,以精巧的手藝來養家活口,並捐錢給慈濟,幫助更有需要的人。

扎查理醫生夫妻倆以參與慈濟後的人生轉折,來結束最後的分享。他們讚歎慈濟在士拉央為緬甸難民設立定期義診的慈悲。夫妻倆曾結伴到臺灣參加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感動於證嚴法師創辦慈濟世界的精神。扎查理醫生表示,在臺灣,他沒有找到朋友,而是找到了兄弟姐妹。

身為一名副教授,再麗娜醫生常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擴大視野。她曾帶學生到煤炭山歡迎社區之家(Welcome Community Home)、雙溪毛糯麻瘋病院及新古毛殘智障院送愛,也帶學生們到環保點去做環保。她希望透過身體力行的付出,讓學生們用誠與情來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慈濟以大愛為精神,跨越政治、種族、宗教、國界、膚色等限制,引領慈濟人宏觀天下、以全方位的人道關懷,為世上因天災人禍不幸遭受災難者,提供關懷與幫助。

圖左 :菲律賓海燕風災動員全球慈濟人的愛,膚慰災民身心。李偉嵩和蔡昇航回溯當時的動人故事,臺下與會者皆感動不已 。[攝影者:林家源]
圖右 :林肯大學學院講師諾亞詩琴博士對於上人在菲律賓海燕風災時啟動以工代賑的策略,深感佩服。[攝影者:蔡德青]

圖左 :馬大醫學中心護士羅斯瑪娃蒂感動於慈濟沒有種族、階級之分的大愛精神,隨即填寫表格成為人醫會志工。[攝影者:蔡德青]
圖右 :陳吉民醫生(右一)、再麗娜阿望醫生(左一)及扎查理醫生(左二)在司儀謝瑞智(右二)的引領下,娓娓道出在2014年馬國東海岸水災中的賑災過程與經歷。[攝影者:黎日泉]

圖左 :慈濟菲律賓分行前副執行長李偉嵩分享在地志工如何把慈濟人文落實在慈濟大愛村。[攝影者:林振東]
圖右 :蔡昇航提及,災民爭先逃離災區,但是慈濟人卻帶著滿溢的愛心踏入災區給予援助,更帶動災民以“以工代賑”的方式,清掃自己的家園。[攝影者:王文福]
圖左 :印裔姐妹花米洛莎(右)和西娜瑪(左)不約而同表示,在論壇裡的所見所聞豐富了他們的視野,自許將所知道的人文帶入醫院職場裡落實。[攝影者:林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