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詩蒞臨香港分會 談「極地與環保」

2010/12/18 | ◎施碧璇、盧智健/香港報導
列印
12月18日晚間,原該寂靜的慈濟香港分會靜思堂卻是燈火通明,熱熱哄哄,為的是有一講座即將舉行。香港人家喻戶曉的李樂詩博士,將主講「極地與環保」。

七時左右,近兩百位會眾與志工聚坐靜思堂內,還有二十多位志工在流通處,藉著廣播及視訊,齊齊參與這難得的盛事。

平實的李博士由周玉蓮師姊陪伴前來。正如司儀董雅彬師姊所描述:「一位有份量的嘉賓。」沒有華麗詞藻、抑揚頓挫腔調,李博士如談家常般,平靜敘說當今的大課題:「極地與環 保」。

◎珍惜水資源 極地與暖化

現時水資源短缺,河流出現斷流現象。地球百分之九十七是鹹水,可供食用僅百分之三。河水斷流,因上游開發過度。包括開發水利、過度放牧、破壞草原,引致沙漠化現象越嚴重。 非洲及其他地區長年缺水,人們行幾公里僅為取得一桶水。

香港青少年不明白缺水之苦,香港亦面對水資源缺少問題。現在東江、西江、北江都乾涸,要提高警覺,會否回復過去制水的日子。要行動起來,珍惜水資源,要飲水思源。

地球之巔,當屬珠峰,會同北極冰雪,南極古陸──人稱「地球三極」。三極代表着地球無可替代的白色力量,控制了大氣和海洋運動,調節四季變化和雨雪風霜。極地本來是全球最 潔淨無瑕的淨土,但受着環境污染,氣候暖化的影響,現在連我們最後的淨土都受到牽連,冰架崩裂融化,冰山染塵蒙污。據聯合國氣候轉變委員會(IPCC) 報告指出, 2005年全球有三十個冰川出現逾半米厚的冰塊流失。最令人擔憂的是,南、北極大片冰川的融化,不僅破壞地球的生態系統,上漲的水位更威脅千千萬萬沿海居民。

龐大的北極熊亦面臨飢餓與死亡。在往極地途中,李博士目睹有北極熊哀求食物。北冰洋冰塊融化,北極熊在冰天雪地,要花大力氣游至另一冰塊覓食,經常是筋疲力盡。

1985年2月14日,中國在南極建成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 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建於1989年2月26日。「崑崙站「建於2009年,海拔四千零八十 七米,是人類在南極地區建立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2004年7月28日,中國第一個永久性北極考察站「黃河站」在挪威所屬的新奥爾松地區落成。設站後加入了條約國才有發言權,十三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終有了相應的地位。

◎忘我的奉獻 勇闖極地行

李博士早期便積極鍛練身體,行遍全港、九、新界,然後行世界,戰區亦去。中國開放後,即到中國,了解中國。早期旅遊世界,把經驗學識帶給中國。在大陸講酒店、講旅遊,促進 「錦繡中華」、「世界之窗」等景點之設立。

文天祥、辛棄疾、岳飛等,是她兒時偶像。為了志趣,賣了公司,賣了房子,之前又賣了兩幅自己畫的畫。第一個二十年全速學習,第二個二十年全速賺錢,有了這兩個前期的因,累 積了技術與金錢,才有了後期為環保、為極地一系列科學服務的果。

從外表上看,李樂詩博士只是一位上了年紀而又平庸的女士。但當李博士開始演講後,卻表現出的是勇氣、智慧和無私的心。李博士做過廣告、設計、編輯、電影美術指導,不只是一 位科學家和探險家,也是一位商人和出版人。

在極地的雪地裡,自拍、自寫,在腦中編輯,運用相機、音樂、製作出動人的短片。到了四十歲,最精采的人生,堅強的李博士歷盡艱辛闖三極。

極地風速可達至每秒一百米,最低溫度是零下八十六度。南極冬天不見天日,在那裡停留半年不見親人,是意志力的大考驗。

在李博士的大作《北冰洋細語》中,有這麽的一段:「『歸』這個字,對我有著特殊的感情。是歡愉、溫馨、興奮與安全。人到中年,對歸的情懷,變得熱切與深沉。特別是近十多年 來,經常遠走茫茫雪路,荒漠風沙地,以及攀登巍巍高峰,安全與危險各佔百分之五十,生命並沒有保障。」縱使艱難險阻,荊棘滿途,李博士卻數次往返極地。是大地母親的呼喚! 是英雄好漢在召喚!

◎培育下一代 任重而道遠

李博士用幽默和淺易的方法,把她專業的科研成果展示到大家面前。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她對現今天然環境的分析,也有她對現今青少年的評價。

極地有魅力,人類向極限前進,人類如何破體能極限?為了呼喚大眾關注全球暖化,李博士拍了兩套片分送香港中小學及中國大陸。由十年前開始,李博士已致力培育下一代探討極 地接力者。

在極地科研,李博士必須無時無刻與極地的氣候搏鬥,這需要很大的決心和體能。同樣,李博士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找出可以和她有相同勇氣和毅力的年輕人作培訓。現時全球飢餓 人口十億,她希望培訓青少年可以承受辛苦,並要在有生之年,多寫教材。她呼籲世人愛護地球要有行動,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李博士對大衆的一些期許。

現今生活在大都市的Z世代青年,他們有着比任何年代都豐盛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教育機遇。可是,卻一步步給都市化,而忘卻外面美麗的大自然世界。為了教育這新一代,李博士的 工作可說是任重而道遠。

愛護地球要有行動,李博士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論點就是積少成多。在每天的生活點滴中為地球設想:例如飲茶時不隨便添加水,士農工商都要切實做到以身做則;過低碳清平生活,博 士讚揚慈濟人,每天都穿著優雅的制服,是非常好的低碳生活。作為一個青年,應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細節入手才能保護地球。因為今天我們有的,是前人留下來的禮物和對後 世的責任,這是李博士對大衆的一些期許。

會衆們坐在小白椅上兩小時,是李博士深情動人的言行身教,讓大家忘記疲勞,專注始終。講演結束後,關注環保的會眾們,把握良機提出問題。

會眾劉美玲女士說雖然常常把環保掛在嘴邊,但是聽了李樂詩博士的講座,才猛然察覺,原來這並不足夠,還有很多的生活習慣,也在不知不覺間製造了不少污染。

她又讚揚李博士能夠無私地為這地球工作,把所見所聞帶到學校去,為的是要年輕的一代明白危機所在,讓他們學會用得其所、珍惜資源、不浪費、不製造污染,從小認識環保的重 要。「環保工作人人有責,只要每一個人多一點重視,少一分浪費,這世界的環境,將來會是越來越美好。」劉女士語重心長的說。

講座結束會眾們帶著深深的感動,滿滿的收穫離去。透過今晚的活動,一個平實而巨大的環保尖兵形象,同樣激勵著眾人要熱愛天地,力行環保。 .

圖左 : 香港人家喻戶曉的李樂詩博士,為近兩百位會眾與志工主講「極地與環保」。[攝影者:陳維輝]
圖右 : 李博士的一些風趣話語,讓大家笑開懷。[攝影者:陳維輝]

圖左 : 縱使艱難險阻,荊棘滿途,李博士卻數次往返極地。是大地母親的呼喚!是英雄好漢在召喚![攝影者:陳維輝]
圖右 : 講演結束後,關注環保的會眾們,把握良機提出問題。[攝影者:陳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