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暗角 志工「洗樓」送關懷

2013/01/20 | ◎周國偉/香港報導
列印
在繁華富裕的香港都市裏,縱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但有些沒申請或不符合申請資格的居民,未能獲得保障及照顧,導致他們在生活上出現困難。香港政府推動社區協作計劃,邀請 慈濟參與「洗樓」活動。

所謂「洗樓」即逐層樓、逐戶去敲門按鈴。此次要進行「洗樓」的範圍,位於深水埗福榮街兼善里內的其中六座,已數十年舊式的唐樓。那裡住的大都是低收入、正在領取綜援,或從 大陸來港的新移民家庭,也有商戶貨倉、性工作者甚至吸毒者等,而在深水埗居住的獨居長者更多,是全港第二多長者聚居的地方。

◎社區協作計劃 洗樓關懷探訪

社會福利署深水埗區福利辦事處所推行的「關深南昌」、「知深鄰里」社區協作計劃,於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推行,目的希望連結社區資源,支援區內貧困及有需要家 庭及人士。

為了擴大服務對象,將計劃延續至2013年2月底,希望透過主動接觸,繼續發掘區內貧困人士及有需要幫忙的家庭,給予支援。此外,計劃亦建立了非政府機構合作平臺,加強了 洗樓和探訪工作的地區效應,並互相交流和分享。

在社會福利署的穿針引線下,慈濟也是此協作計劃參與團體之一,並於1月19日至20日,分兩梯次探訪深水埗舊式唐樓的住戶,送上歲末祝福的禮物包。

兩天的行動共有八十位志工參加。部份志工沒有探訪經驗,訪視組於出發前,在靜思堂舉行說明會,讓志工們了解此行的目的,同時叮嚀在洗樓時要注意的事項,更要把握當下讓他們 認識慈濟,藉此菩薩大招生。

◎獨自在港生活 志工叩門送暖

第一天的洗樓行動並不太順利,由於當天是星期六,很多住戶均外出工作,所以上樓叩門時,很多都吃閉門羹;又或是獨居的老人家,他們大都不敢開門讓志工進屋。

志工們隔天再接再厲,各組分別到已分配樓層大廈拜訪,有些從頂樓往下逐戶敲門,有些則從一樓往上挨家挨戶叩門探訪,遇上劏房式(一個單位被分成多個獨立套房)的單位,部份 雖設有門鈴,但大都無法接觸到屋內的人。

志工在樓下巧遇到一位住劏房的盧先生,他已婚但妻子兒女均在中國大陸。在如此狹小的房間,盧先生根本無法接待家人來港居住,他希望能被安排上樓入住公共房屋,然後再申請妻 兒來港團聚。

◎獨居生活困苦 老翁自力更生

這些大廈裡,除了本地及大陸人外,也有一些外籍人士如南亞裔及黑人等,慈濟人不分國家種族,不管哪裡有需要,總是持著「感恩、尊重、愛」的心,趕緊上前關懷扶助。

住在十樓天臺的張老伯是澳門人,四十年前隻身來到香港,在這裡沒有親人,也沒有結婚,多年前自資買下天臺這個小單位自力更生。

現年已七十歲的張老伯,每天到天橋下擺小攤檔,以賣二手東西維生,生活雖然克難,但也不想靠著綜援來過活。雖沒能幫到張老伯,藉著此時歲末期間送上禮物包及慈濟人的祝福問 候,讓他老人家甜在心頭。

兩天的洗樓行動,志工走遍了深水埗二十棟大廈合共一百二十戶,在沒有電梯的唐樓內跑上跑下,成功與其中的七十五戶家庭互動,圓滿這次的探訪活動。

所有受到關懷的住戶,經過評估後,建議其中十六戶開案進一步追蹤關懷。慈濟人用心耕耘深水埗這畦福田,終必看到當區居民重展燦爛的笑容!

圖左 : 洗樓的範圍為深水埗福榮街的六座數十年舊式的唐樓。[攝影者:羅錦福]
圖右 : 「劏房式」指的是一個單位被分成多個獨立套房的單位,有些雖設有門鈴,但大都沒法接觸到屋內的人。[攝影者:羅錦福]

圖左 : 有些志工從頂樓往下逐戶敲門,有些則從一樓往上挨家挨戶叩門探訪[攝影者:羅錦福]
圖右 : 很多住戶沒有人在屋內,又或是獨居的老人家,他們大都不敢開門讓志工進門。[攝影者:羅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