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真的是年輕學子打工的天堂嗎?

2013/02/02 | ◎曹月雲/澳洲報導
列印
澳洲真的是年輕學子打工的天堂嗎?澳洲政府於2004年起,特別開放給予台灣年青人三十歲前工作旅遊簽證至澳洲打工,讓很多學子趨之若鶩,幾年下來人數不斷地增加,光去年 就已達三萬人左右,分散在澳洲各地。

狀況頻傳 天堂打工亦需謹慎

喜見遊子出國學習又可增長見聞,然而對此地國土民情及交通規則,與所瞭解多有差異,相對地意外狀況頻傳,尤其車禍事故更是不斷,不幸因而往生者亦時有所聞。

澳洲各處的慈濟人當接到這些不幸的消息,總是盡心盡力給予多方協助。這些遊子們原本是快樂出國旅遊打工,卻因一時的疏忽而造成終身遺憾,對父母們而言更是情何以堪,發生這 些事情都非大家所樂見的。

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災難再發生,墨爾本慈濟人因此與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溝通後,藉由新春將近,決定於2月2日在慈濟會所舉辦新春餐會,並由駐澳大利亞大使張小月女士、台北經 濟文化辦事處墨爾本翁瑛敏處長等給予愛的叮嚀與關懷。

◎ 幅員廣闊 網路報名近百人參加

所有青年學子分佈在不同的地方,有在郊區的果園、農場、市區餐廳打工等,各種行業均有他們的身影,如何邀約他們?且澳洲只有25%的地方電話系統有通,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 將訊息上網,請他們登記報名,在截止報名時已超過一百人,雖然實際來的只有六十六人,有些因工作關係不得不取消,但未報名直接前來的亦超過十六人之多,總共有八十二位的學 子參加新春餐會活動。

餐會當日,慈濟墨爾本分會負責人謝濟煒代表所有慈濟人,歡迎遊子們來到慈濟這個大家庭。接著由張大使與翁處長分別鼓勵與叮嚀這些遊子,因為發生車禍的事故太多,故一再提醒 要做好萬全準備,醫療保險一定要保、需瞭解各地的交通規則等,多注意安全並需知道相關的資訊,這樣可以減低很多的風險。

辦事處的郭秘書提及曾處理過一個個案,是一位遊子因與同行女友發生不愉快,氣憤之餘駕車離開到鄉下,原本身體就有不適且隨時都在用藥的他,一時想不開故意服過量藥物,再打 電話給女友說他要自殺,在幅員廣大通訊有限的澳洲實無法即時找到人,待找到時早已身亡。

此個案由慈濟人與經濟文化辦事處,一同協助處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意外事情一再發生,才特別舉辦此次的「打工遊子新春餐會」給予關懷並宣導。除了殷殷叮嚀外,並提醒該注意 事項,將不必要的災難降到最低,準備貼心注意事項手冊隨時可看,並告知可上網查詢資料等。

◎ 殷切叮嚀後 家鄉年菜招待

在殷切的叮嚀結束之後,今日的午餐,也是大家殷殷期盼的重點。離鄉在外,遊子們一定都很思念家鄉的美食,負責供餐的香積志工,疼惜這些海外學子,特別準備了十二道美味的家 鄉年菜小吃,以自助方式呈現,主菜有「金條」(炸春捲)、蘿蔔糕、福袋、長年菜、元寶(水餃)、黃金三角包、炒米粉、筍絲、四喜烤麩、黃金丸子、碧玉雙花等,還有水果、點 心等一應俱全,擺滿兩邊桌上。

學子們配合引導,依序前往拿取食物,看到每一位盤子中的食物幾乎要滿出來,可想而知是多麽想念家鄉的食物。招待組志工為免學子們不小心浪費食物,到各桌給予愛的叮嚀:「食 物好吃嗎?」個個展現開心的笑容說:「好好吃耶!」。志工趕緊順勢提醒他們:「愛就是把它們吃光光,並記得惜福,喜歡還可以多吃不用客氣喔!」果然有些人連拿幾回合,但最 後每個人都將盤中食物吃得乾乾淨淨,臉上也充滿愉悅的笑容。

用餐時,學子們也藉此機會彼此分享打工的經驗。有一位學子更在吃飯前先拍下盤中的食物,說下次自己吃飯時可以看到這些豐富的食物相片,然後配著吃,聽了真叫人不捨。

◎ 人文關懷 愛的教育和祝福

用餐完畢,還要給他們人文的關懷和愛的教育,在播放了〈愛與關懷〉的影片及證嚴上人開示後,有幾位偷偷地擦眼淚,相信他們是心有所感受。慈濟志工不僅惜緣,還喜歡跟他們結 緣,除了送上人的紅包給予祝福外,另送平安袋一袋,內裝一本慈濟雜誌或月刊、5小包慈濟泡麵、經濟文化辦事處叮嚀小冊、平安吊飾一個、沙其瑪兩塊、袋子外貼著靜思語,希望 這些海外的遊子不論他們在那裡,今日所有的祝福能帶給他們一切平安順心。

餐會結束後,所有在場的特別來賓、學子、與會人士,應慈濟人的邀請,一起在佛堂前錄一段新春祝賀影片,祝福自己也祝福全球的人:「簡樸增長慈悲心、真善涵養智慧愛 、善解 包容辭舊歲、感恩知足迎新春、家鄉遊子澳洲行、新春佳節慈濟見、殷殷叮嚀並關懷、把握方向不迷失」並且「恭祝上人法體安康,精舍師父及全球慈濟人,新春平安順心、法喜充 滿」。整個活動在快樂氣氛中圓滿結束,志工們彼此祈願,慈濟人所給予的愛,他們可以再傳遞給需要的人。

圖左 : 墨爾本負責人謝濟煒師兄歡迎學子並向大家拜年[攝影者:莊勝惟]
圖右 : 贈與 上人的紅包祝福遊子們不論在那裏都平平安安[攝影者:莊勝惟]

圖左 : 遊子與師姊們分享已很久未吃到如此美味的家鄉食物[攝影者:莊勝惟]
圖右 : 餐會結束後全體向 上人、精舍師父及全球慈濟人拜年[攝影者:莊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