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語推動 落實禮貌運動

2018/06/01| ◎郭怡君/紐西蘭報導
列印
紐西蘭分會慈濟志工、慈青與靜思語中文班老師合作,兩個月一次,為十三至十六歲高年級同學,量身訂做「慈少靜思語活動」,2018年4月14日由學生自己來扮演靜思語短劇中的角色,由老師引導慈少們一起深入了解「 靜思語」的涵義。

2002年紐西蘭分會正式成立「靜思語中文班」,目的將證嚴上人的智慧法語與慈濟的教育人文,透過活潑生動的教學,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吸收,且期能將所學帶回家影響父母。

◎破冰遊戲 認識彼此

第一堂課主題是「禮儀」,透過簡單易懂的遊戲和活潑生動的短劇,讓慈少們用討論的方式,思考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禮儀,在人與人之間可以產生什麼樣的互動關係。

課程中,藉由破冰遊戲做「自我介紹」,拉進陌生的距離。遊戲規則是以一個和自己英文名字開頭的字母相同的單字,來形容自己,譬如謝鎰鍾學長Steve,他愛吃辣,他自我介紹為 「Spicy Steve」。

同學們一開始很害羞開不了口,在學長、學姊以及老師們的幫忙下,Delicious Dasmond、Ice cream Ivy、Wonderful Wendy……應運而生,這種特殊的名字讓大家快速認識彼此。

緊接著第二個破冰遊戲--「面試」,同學們兩兩成組,思考三個問題進一步了解新朋友,「最喜歡吃的食物」、「 自己的偶像」以及「將來最想從事的第一份工作」。大家終於打開話匣子,聊聊零食、偶像和夢想,甚至有兩個男孩發現彼此的喜好竟然一模一樣,兩人相當驚喜。

◎活潑帶動 禮儀學習

熱絡的氛圍延續到「表情符號」的遊戲。大家利用手機聊天程式裡,常見的表情符號,請同學們隨機抽樣,再以自己的臉部表情傳達給隊友。有些同學表演誇張,大家一眼就猜出來了;有人內向害羞,讓遊戲增加了些困難度。

遊戲告一段落,全員分組探討遊戲背後的意涵,哪些情緒很難表達,哪些卻是輕而易舉?是因為自己習以為常,所以駕輕就熟嗎?而在身邊的朋友家人身上,最常看到的又是什麼表情呢?

茱莉(Julie)分享:「弟弟最常展現的就是生氣的表情。」學姊郭怡君問:「妳喜歡他這個表情嗎?」茱莉表示,她喜歡弟弟笑到眼睛瞇成一條線,不喜歡他生氣的樣子。她說:「我希望他開心!」

「姊姊在外面是面無表情的酷酷樣子,但在家的時候就像另一個人似的,表情豐富、情緒變化很大。」艾利克思(Alex)述說,他比較喜歡姊姊安靜的時候,不會讓人無法捉摸。

◎靜思語劇 發人省思

一陣破冰遊戲後,重頭戲《靜思語短劇》要上場了。劇情故事裡的主角中中和君君,在家對爸爸、媽媽說話,態度不耐煩,在學校對老師和志工的問候,不理不睬,不尊重身邊的人。短劇中的情節真實生活化,讓臺下觀眾感覺很熟悉,若有所思,一片安靜沉默。

隨即,老師請同學換個角度思考,想一想老師、志工以及爸爸、媽媽的感受,「不開心」、「受傷」、「生氣」,如果讓他們選擇演出其中一個角色,會想如何改變情節,讓結果圓滿。同學們都一致認為,君君與中中很沒禮貌,不尊重他人,應該多一點互動和有耐心,也多一些微笑。大家從劇中人物反思自己的生活禮儀,學習做一個受歡迎的人。

最後老師叮嚀同學打招呼的禮儀,在慈濟見到女性長輩就主動問候「師姑早;師姑再見」;見到男性長輩要說,「師伯早;師伯再見」,見到老師就說,「老師好;老師再見」。

課程結束後,同學們主動實踐禮貌運動,向志工以及老師們互道再見,上揚的嘴角讓每一個人的臉龐變得柔和愉悅。靜思語中文班拉近彼此距離,小朋友也都能用心學習,收穫滿載而歸。

圖左 :中文班老師跟慈青學長學姊合作籌畫靜思語活動,為年齡十三至十六歲的中文班高年級同學,量身訂做慈少靜思語活動,引導老師跟學生們一起深入了解靜思語的涵義。[攝影者:張麗禎]
圖右 :一開始就藉由破冰遊戲「自我介紹」踏出第一步。遊戲規則是說一個跟自己英文名字開頭的字母相同的單字來形容自己。 大家因為特殊記名字的方法,快速的認識了不同班級的人。[攝影者:張麗禎]

圖左 :活動進入下一個環節-「表情符號」,利用現在手機聊天程式裡最常見的表情符號,請小朋友們隨機抽樣用自己的臉部表情表達讓隊友們猜一猜。[攝影者:張麗禎]
圖右 :靜思語短劇上場了。從劇中人物反思自己的生活禮儀,學習做一個受人歡迎的小朋友。[攝影者:張麗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