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粽串精神 人文深植獅城

2019/10/25| ◎莊穎盈,李圍,梁啟健,黃福順/新加坡報導
列印
「粽串含有繩結、粽串的粽頭是法脈的源頭、每一條繩子都是法髓繩子、每三條串連一股然後綁緊,才有力量,才會順,也才能提起來。凡事以主軸綱領為主才能鞏固,橫面正面都要溝通,合和互協,還有『四合一』架構的運作 ,以法脈綱領來行菩薩道。」臺灣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靜原以粽串來比喻組織結構與志業運作的要領。

◎粽串使命 法脈宗門齊紮根

2019年10月20日,新加坡慈濟基金會喜迎26周年慶,超過六百位志工齊聚一堂,共同回憶過去二十六載的耕耘和播種,感恩「那一年、那一人、那一念」,承接「粽串精神」使命,期許發揮良能,以慈濟人文深耕獅城。

花蓮靜思精舍德寧師父和德格師父,帶來法脈宗門綱要卷軸和「粽串」——象徵靜思法脈宗門的傳承與使命。新加坡慈濟執行團隊與志業體代表,引領志工接受來自靜思精舍的祝福與使命,發心紮根法脈,齊耕福田。

洪靜原表示粽串的繩頭就是臺灣本會,要整理好、梳理清楚,也要有明確的方向來引導;每一個志業是粽繩,所以粽串精神是慈濟人行菩薩道的啟蒙。她引用證嚴上人的話「用有限的生命來成就無限的慧命」,鼓勵每一位志工善用生命,成就良能。

新加坡慈濟副執行長趙信玉表示,在編織粽繩的過程中感到強烈的使命感與承擔力。從精舍師父的手中承接過慈濟宗門綱領,在「接」與「傳」當中,如何讓團隊步伐一致而「不打結」都必須注意。她說:「在編的過程中要很用心,不能拉得太緊,不能從師父手中把粽繩扯斷,但也不能編得太鬆,不然粽繩就會散開。這讓我感受到做事或是在帶領團隊當中,要懂得拿捏的重要性。」

「根據農曆、慈濟落實在新加坡已經二十九載。當時證嚴上人要新加坡志工奉持佛心師志、力行菩薩道,把慈濟的精神和種子散播,並保有佛教的正信精神。從早期慈濟功德會的成立到各個慈濟人的故事,都是感人肺腑的大藏經;行菩薩道要以和為貴,推動慈濟不可有驕慢心、更要警惕自己尊重他人意見、這都是上人的期許。」洪靜原帶領志工追溯法源。

她表示新加坡分會從正式成立以來,到開始海外賑災及各個志業體林立,中間的所有人事物及各種演變,都要具備耐心、耐力、耐勞和耐怨的精神來承擔。大家要實踐靜思法脈,也就是佛陀教育的傳承來成就因緣,圓滿功德。內心更要常服用「四神湯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以及合和互協,則萬事都能圓融。

◎恆持初心 菩提種子無量生

在「那一年,我們一起做慈濟」環節,資深志工娓娓道來新加坡慈濟早期生活的點點滴滴。陸傳卿和張普多想起當年「錢沒有、人也沒有」,為了要向政府申請註冊基金會第一次踏入律師樓,那分緊張又興奮的心情難以形容。

許慈語回憶起自己會發起那一念心也是因為看見新加坡志工的投入,「新加坡人離上人很遠卻付出很多,身為臺灣人的自己更應有一分使命。」她分享當時慈善基金短缺,志工在每月初一、十五義賣素食午餐籌措資金,一路走來真的很不易。

機動組志工陳國城與多位志工以歌曲〈拉車向前行〉帶動全場氣氛,期許資深志工繼續以堅韌的精神為人群服務。「輝田師兄跟我們二十年,所以一定會緬懷。」陳國成在「那一人,用生命教育我們」的環節,回憶起曾經並肩作戰卻已經往生的黎輝田而深有感觸。

參與慈濟近二十二年的陳國城參與二十多次義診,一年十四天的年假幾乎都用在義診。年輕時曾經想去參拜佛教聖地與名山,參加義診後就打消這個念頭。「慈濟的慈悲喜捨是付出幫助別人,去義診比做工還累但是非常歡喜。」陳國成回憶起早期義診僅有九人設置場地,做到晚上八點多才用餐;現在義診團隊有二十多人承擔,設置場地任務都可以按時完成。他表示人多、意見多時,他會去尊重別人的建議,彼此互相配合才能儘快完成任務。

歷屆執行長也透過短片向新加坡慈濟獻上祝福語。其中明竟法師勉勵大家專心做事,心要定,證嚴上人就像是燃燈佛,點燃心燈,慈濟人要秉著長情大愛的精神,能捨才能得,歡喜做;德勷師父則祝福新加坡分會蓬勃發展,千秋百世,志工更要勤精進,「法門綱領要提起,方向要立定,在菩薩道上福慧雙修。」

◎以畫傳法 淨化人心滌習氣

同仁凌宛琪與志工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筆名阿板的她,擅長用繪畫詮釋證嚴上人的法,她說雖然自己不能像其他志工跑到最前線付出,但在修改習氣過程中,讓別人能透過自己看到佛法,學習向善,這也是一種付出。

阿板表示每一件事情都要用心做,即使鍋子也要用心刷。她分享精舍有很大的鍋子,煮過豆漿後都牢牢地黏在鍋上,就算倒入滾燙的熱水也不會融化。因此必須用力刷,還要確保自己不會掉進鍋裡,「不然就會被煮熟了」。阿板認為每件事情都可以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例如用力把殘餘的豆漿刷掉,就好像是除掉自己身上的習氣。

在人與人相處方面,她不忘提醒自己要問兩個問題:是為佛教嗎?是為眾生嗎?如果都是,那就把情緒放下,因為「個人事小,天下事大。」一旦想通後,就會把手上的東西做好,問題就更容易解決。她說我們每一天做的事情,都是用一天的生命換來的,如果每天都在菩薩道上付出,就好像「竹筒歲月」一般,一點一滴轉識為智。

新加坡慈濟執行長劉瑞士表示,上人給新加坡慈濟的使命就是成為「慈濟人文國」,他勉勵大家要入法、聞法,讓法入心。在粽串傳承與卷軸移交的環節,內心滿是感動與澎湃,欣喜新加坡慈濟受到肯定。接下來志工的使命就是:一、法入心;二、提起勇氣說慈濟,菩薩大招生,啟發人人的愛心,「前人種樹,我們要種更多樹,大家手牽手,向前走!」

德格師父呼籲志工不能只當快樂志工,要敢於承擔,做該做的事情就是智慧。慈濟人生生世世要跟隨上人走在菩薩道上,不怕困難,把握時間腳踏實地行經。面對人事多變,要以「靜寂清澄」的心,秉持「做就對了」,才能實現許多「不可能」的任務。他期許法親們和合互協,跑得快的人要呼籲大家跟上,相互勉勵;領眾者與志工的心胸要開闊,沒有私心,真誠關懷每一個人,為人間開一條菩提大道。

圖左 :德寧師父和德格師父為新加坡慈濟傳承《法脈宗門綱要》卷軸。[攝影者:陳清華 ]
圖右 :超過六百位志工見證《宗門法脈綱要》卷軸的開展。[攝影者:陳清華 ]

圖左 :趙信玉(左一)在編織粽繩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使命感與承擔力。[攝影者:王綏喜]
圖右 :「粽串含有繩結、粽串的粽頭是法脈的源頭、每一條繩子都是法髓繩子……」洪靜原轉述證嚴上人的「粽串」意義。[攝影者:陳清華 ]

圖左 :資深慈濟志工(左起)許慈語、陸傳卿、張普多和林淑婷娓娓道來新加坡慈濟早期生活的點點滴滴。[攝影者:王綏喜]
圖右 :「拉車上坡不容易,大家一起來努力,貢獻每個人的情和意,拉車向前行……」[攝影者:陳清華 ]

圖左 :機動組志工陳國城與多位志工以歌曲〈拉車向前行〉帶動全場氣氛,期許資深志工繼續以堅韌的精神為人群服務。[攝影者:王綏喜]
圖右 :螢幕上出現一張張已故志工生前付出的身影,無不觸動在場每一位志工,共同緬懷曾經一起走在慈濟道路上的夥伴。[攝影者:王綏喜]
圖左 :同仁凌宛琪透過繪畫,與志工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攝影者:蔡長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