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圈 尋找人生真諦

2019/11/02| ◎王俊璇/新加坡報導
列印
「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這是慈濟志工鄭素萍一直在探索的問題。笑容可掬的她,看起來像朵溫室小花,然而一旦有了堅定的信念,就會發揮強大的行動力。

◎舒適生活 並不快樂

四十歲左右的鄭素萍,本來有一份穩 定的工作,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有一輛代步的車子,年年可以出國旅行,可謂擁有人人稱羨的舒適生活。然而,這一切種種並不讓她覺得快樂。

「2014年5、6月,我去圖書館尋找宗教書籍。正好看到《千手佛心》,從這本書被證嚴上人的故事、理念以及所實踐的慈善活動而深受感動。」

鄭素萍覺得慈濟契合自己尋求的人生方向,一個月後,她與先生馬慶華前往慈濟靜思堂作進一步瞭解。隨後,他們受邀參加七月吉祥月祈福會〈誠心齋戒〉的手語演繹,從此展開與慈濟的因緣。鄭素萍於2017年受證成為慈濟委員,法號明賀。

◎任何境界 都是考驗

2018年,鄭素萍轉換人生跑道,辭掉原本的工程師工作,經營素食館。她說:「原本希望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做慈濟,也希望推廣素食。」事實上,一切並非如預期所料。素食館的經營,往往遇到很多考驗,例如常常煩惱資金周轉等問題。但是鄭素萍轉個念頭想,這也是她與人結緣的機會,「最開心就是聽到肉食者吃了之後,喜歡素食館的食物」。

成為志工之後,原本舒適的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鄭素萍除了兼顧家業和事業,也在時間的縫隙中做慈濟,2019年開始承擔福慧公司副主管一職,主責推廣靜思人文。每天忙的已不再是自己的事,手中的小菜藍變成扛著「天下事」的大菜籃。因此各種人事考驗也排山倒海似地向她沖來。

每天淩晨四點多,鄭素萍出門參與「晨鐘起,薰法香」,隨後就去素食館處理各種事宜,偶爾還會到靜思堂出席會議,參與志工活動。忙碌的生活,讓她陷入內心糾結動搖中。「有時候遇到退轉的念頭,也會對人起疑心。上人說要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心要放寬。」為此,她提醒自己每一次的挑戰與挫折,都是在考驗與磨練自己。

◎發菩提心 菩薩招生

「上人說要菩薩大招生,要從自己最親近的人開始,也希望家人從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鄭素萍和先生馬慶華加入慈濟後,慢慢接引身邊的家人,包括一對子女、家婆和小姑。其中,小姑馬美萍在她再三邀約下走入慈濟,如今已是慈濟受證委員。

記得2014年末,鄭素萍看到馬美萍因為繁忙的工作以及人事問題而煩惱不已。因此,她邀約馬美萍參與薰法香,希望從證嚴上人的開示找到生命的答案。其實,馬美萍早在大學期間曾經接觸慈濟,當時對慈濟產生誤解而拒絕加入。「你就是師父講的窮子,叫你回家,你都不回。」正值當時上人講述《法華經》第四品〈信解品〉的「窮子喻」(註),於是鄭素萍以「窮子喻」的故事邀約馬美萍聆聽上人開示。最後,馬美萍在鄭素萍不斷鼓勵之下參與薰法香,也慢慢地成為慈濟志工。

生命的長度有限,但生命寬度可以無限。鄭素萍發心走在菩提道上不退轉,學習面對每個境界,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發揮自己的良能。

「人生的意義在哪裡?」鄭素萍腦海中浮現的問題,最終在慈濟找到了答案……

註:《法華經》第四品〈信解品〉的「窮子喻」,故事比喻一位富翁見到自己流落在外的孩子在行乞,滿心歡喜地把他追了回來,但孩子窮怕了,以為富翁要害他,於是繼續逃亡,富翁只好讓他離去,接著又讓他來家中幫忙家務,慢慢找機會開導,最後窮孩子才知道自己就是富翁的孩子,繼承了家產。從相失到相認的故事,比喻窮子退失大乘,侷於小乘,經過佛陀引導而發心成就佛道的過程,更表明他們確實領悟到唯有一佛乘的奧義。窮子比喻的是小乘行者,富翁即佛。

撰文者:梁秀玉、王俊璇

圖左 :鄭素萍勇於承擔靜思人文推廣,向民眾介紹淨斯產品「天然無毒、與天地共生息」的理念。(攝影者:張彧瑞)[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鄭素萍把握因緣,前往塞爾維亞走訪難民中心,關懷敘利亞難民。(照片提供:鄭素萍)[攝影者:楊淑元]
圖左 :志工馬美萍(左一)在嫂嫂鄭素萍的接引下成為慈濟志工。(攝影者:張彧瑞)[攝影者:楊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