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行醫熱衷 感受生命溫度

2019/10/30| ◎姚慧欣/新加坡報導
列印
「我不要做醫術高明卻很冷漠,沒有辦法和病人互動和溝通的醫生。」回想求學時期,新加坡湖畔全科醫療診所何欣芩醫生曾經對自己說過這一句話。

每次面對病人總是談病情,無法深入接觸,更不能瞭解病人的感受,她覺 得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情」與溫度。在實習期間產生的困惑與矛盾,讓她感到彷徨,她發覺自己已經從「忙」演變成「茫」,漸漸地失去對醫療工作的熱忱。

◎大體模擬手術 生命的轉捩點

說話語氣柔和、待人溫文有禮是何欣芩給人的印象。很多年前,她還在一間政府醫院當實習醫生,當時兼顧許多人、事物,對她來說,這是一項新的挑戰。那段時間,可以跟病人互動的時間不長,大部分時間耗費在行政事務上。

2011年,她在大學助理教授黃以光的介紹下,前往臺灣花蓮慈濟醫院觀摩學習大體模擬手術。在模擬手術課程中,遺體捐贈者被尊稱為「大體老師」,她看到慈濟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更感動於大體老師大捨的胸懷。

因此發現慈濟的醫療以人為本,將專業技術與人文理念融合,教育醫護人員實踐人文關懷。這項課程也成了她生命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課程進行中,透過靜思精舍德禪師父開示,讓何欣芩感觸很多。她覺得師父很瞭解醫護人員的心聲,雖然師父不是醫護人員,卻叮嚀大家莫忘初發心。師父的殷切叮嚀讓何欣芩找到人生的方向。當她回到醫院實習時,雖然還不能實踐心中的期許,但至少不再感到迷茫。此趟學習之旅後,她開始投入慈濟志工行列。

◎了解病人需求 體現醫療人文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何欣芩在三十歲的人生關鍵階段,選擇聽從內心的聲音,在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後,決定放棄政府醫院的工作。

2018年,她選擇到湖畔全科醫療診所擔任家庭醫生,希望依據自己的方式為病患服務,慢慢實踐心中理想的醫療人文。如今,何欣芩不但守護病人的健康,同時瞭解病人心靈上的需求,為他們解除心靈上的煩惱。在她的看診桌上擺放著數本《靜思語》,以便隨時與病患結緣。

「她很溫柔、體貼、有愛心,常常以病人的需求為主。我感覺好多病人喜歡她,因為病人都會要求她看診。」診所經理劉雪清對何欣芩讚不絕口地說。

對診所護士許美玲而言,何欣芩把她當成朋友,願意傾聽以及給予鼓勵:「欣芩醫師臉上常有笑容、很親切,對人非常好,都是鼓勵病人和周圍的同事,把大家當成朋友,會聽人訴苦。」她進一步提到,聽人講話也是可以解脫一個人的心靈煩惱,讓那個人說了出來比較舒服,同時讓人知道有人關心他(她)。」

在慈濟大家庭裡,志工的關懷和鼓勵讓何欣芩感受到家的溫暖。慈濟的各個志業體,讓她可以投入各種活動,例如慈善訪視、環保推廣和「為慈濟留歷史」的人文真善美功能組等。每個勤務對她而言都很新鮮,更覺得慈濟活動很有意義,就算做環保,她都覺得很開心。

「現在比較明白自己的方向,真的很感恩。」何欣芩期許自己未來可以陪伴更多醫護人員,體現醫療人文關懷。

圖左 :如今,何欣芩不但守護病人的健康,同時瞭解病人心靈上的需求,為他們解除心靈上的煩惱。[攝影者:潘彗文]
圖右 :在診所看病之余,何欣芩也會定期進行居家往診。有一次,她發現照顧戶的女傭有皮膚問題,當場替這位女傭治療。[攝影者:潘彗文]
圖左 :2018年「七月吉祥月祈福會」,何欣芩(右二)與志工呈現話劇《大愛護生,減塑行動》,希望喚起每個人的環保意識。[攝影者:潘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