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視培訓重實務分享 交流經驗謙虛學習

2010/11/17 | ◎馬任琳(懿任)/新加坡報導
列印
慈濟的起源是慈善志業,透過慈善既能「教富濟貧」,同時也能「濟貧教富」。11月17日,適逢新加坡公共假日,三百一十八位慈濟志工把握時間,回來靜思堂參與訪視培訓。以「善的共振」為主題的培訓,鼓勵大家互相分享訪視經驗,也希望新進的志工從中汲取善知識。

長期和心蓮病友互動的王威勳師兄,簡述了愛之病的由來和傳染途徑,以及和他們互動的經驗。[攝影者:陳碧慧(慈盛)]
慈濟的起源是慈善志業,透過慈善既能「教富濟貧」,同時也能「濟貧教富」。11月17日,適逢新加坡公共假日,三百一十八位慈濟志工把握時間,回來靜思堂參與訪視培訓。以 「善的共振」為主題的培訓,鼓勵大家互相分享訪視經驗,也希望新進的志工從中汲取善知識。

愛之(心蓮)病友的藥物、生活費補助,是慈濟新加坡分會關懷的項目之一。在「心蓮連心」分享環節裡,長期和心蓮病友互動的王威勳(濟弘)師兄,簡述了愛之病的由來和傳染途 徑,以及和他們互動的經驗。「面對心蓮病友並不需要害怕,而是要關懷及聆聽他們的內心世界,鼓勵他們走入社會,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陪伴心蓮病友除了安定他們的心,給予 希望,過程中更啟發了志工的同理心與慈悲心。

陳惜枝(慈惜)師姊則分享了幾個個案,同時也引用「四無量心」來勉勵大家。「志工們要時時懷著感恩、尊重、愛的精神來付出,同時還要感恩這些菩薩顯現苦難讓大家學習,考驗 大家的智慧。」惜枝師姊也呼籲志工們無論訪視活動還是其他慈濟的活動,都需要合心來付出護持,因為大家都是來自於一個慈濟大家庭,大家結下的是難得可貴的慈濟法親緣。最 後,她以歌曲〈生生世世在菩提中〉與大家分享,讓志工們唱誦出心中自己的願,方能平穩地走在慈濟人間路。

志工分享環節中,來自東區的陳榮光(誠彧)師兄分享到參與訪視活動至今讓他學會了「三顆心」,即消除私心、培養同理心及感恩心。打從2009年榮光師兄開始承擔訪視幹事, 並負責書寫訪視報告,從書寫報告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往後更需多用心。他分享,訪視過程中需不斷調整自己的步伐,面對照顧戶時不可以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們,而是用同理心來 向他們學習。

「參與訪視活動讓我學會知足,也感恩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可以來付出。」來自南區的鄭翠月師姊分享到。回想起她第一次接觸的訪視個案時,案主是個從不出家門,也不會和人交 談的心蓮病友。但經由志工們長期陪伴,得到案主的信任,開始和志工們溝通了。此外,更讓翠月師姊感動的,是有些照顧戶在志工們的陪伴下參與慈濟的環保活動,來付出做個手心 向下的人了。除了陪伴照顧戶,承擔訪視幹事的她發現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志工們互相陪伴提醒,缺少任何人都不行。

「慈悲要有智慧,執行要有判斷力。」來自北區的洪德謙師兄感恩師兄師姊們給予的陪伴,讓他能夠承擔北一區的訪視福田。參與訪視活動以來,德謙師兄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他分 享有個心蓮病友也是個癌症病患,恰巧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這份緣讓他很不可思議。「看到他,我反問自己,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我會是如何?感恩自己參加了慈濟,豐富了我的人 生。」雖然這位照顧戶往生了,但志工們可以像親人般陪伴他人生的最後階段,圓滿了照顧戶的心願。

問與答環節中,志工們踴躍發問,而執行長劉濟雨師兄也一一為大家解答。柔軟是慈悲最大的基礎,濟雨師兄也勉勵大家做慈善要悲智雙運,更要放下身段向大家謙虛學習。

每一位照顧戶背後,都有一則感人的故事,透過訪視個案,無疑能讓人見苦知福。照顧戶用他們的生命來教育大家,在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則是慈濟志工們最大的收穫。 .

圖左 : 志工的訪視經驗分享,台下志工聼得入神,也不停地做筆記,為訪視路上作參考。[攝影者:陳碧慧(慈盛)]
圖右 : 執行長劉濟雨師兄勉勵大家做慈善要悲智雙運,更要放下身段向大家謙虛學習。[攝影者:陳碧慧(慈盛)]

圖左 : 適逢新加坡公共假日,志工把握時間,回來靜思堂參與訪視培訓。[攝影者:鄭佩珊]
圖右 : 洪德謙師兄參與訪視活動以來,讓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攝影者:鄭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