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爬的瓢蟲 戶外教學親子樂

2015/05/16 | ◎楊淑貞、謝玉如/臺南市報導
列印
5月16日的清晨,夏季的跫音裡,高雄仁武環保教育站裡,傳來陣陣歡笑聲。高雄仁武、大社、鳥松社區親子成長班的戶外教學日,學員、家長和志工們,興奮地搭乘兩輛巴士,前 往「慈濟基金會臺南分會」以及「臺南市南瀛科學教育館──南瀛天文館」參訪,親子們攜手走出教室,感受一趟科學知性、人文之旅。

「歡迎高雄家人回到臺南的家。」一聲聲親切的呼喚,一張張微笑的臉,讓大家深刻感受到回家的溫暖……。

來到臺南分會,巍峨的靜思堂前,慈濟志工們以分站的導覽方式,將活動帶入知性、歡笑與默契的高潮。如「靜思堂巡禮」、「展示解說區」、「親子互動手工藝」,每一站就像秘密 後花園,處處充滿了驚喜與期待。

◎ 水船餐車 送愛解飢渴

大門外側展示區,映入眼簾的有淨水船、大愛屋、牛車還有行動餐車;其中就屬「淨水船」最吸睛了!

導覽「淨水船」的慈濟志工歡迎大家的到來,接著問:「你們有沒有看過淨水船?」「知道為什麼要研發淨水船?」學員們一片沈默,有人回答:「救災用……」,導覽志工回答: 「答對了!」「那麼淨化後的水給誰喝?」小學員回答:「災民。」,導覽志工接著說:「我們希望水船用不到,那表示很平安。但災難什麼時候來,我們不知道,萬一颱風來了下大 雨、淹大水,就需要水船發揮它的功能了。」

淨水船旁邊又有加熱器,有六個二十公升的桶子,一個桶子的水可泡五十人份的香積飯,救災時泡好的香積飯就可打餐了,災民就不會餓肚子了。

淨水船的材質是玻璃纖維做的,是耐撞、堅固的材質,不會像橡皮艇一樣,碰到障礙物就被戳破而無法供水、供食,淨水船在淹水時可發揮很大的功效;學員個個專注地聆聽志工的解 說,幽默的對答,了解「淨水船」的研發,可直接進入災區或偏鄉發揮淨水功效,提供災民安全無虞的潔淨水。

◎ 親子同樂 會爬的瓢蟲

分站來到了動手做「會爬的瓢蟲」,阿公阿嬤戴起老花眼鏡,用心地剪、貼、畫,不會就問,小小學員也當起了阿公和阿嬤的老師,很有耐心地教導。志工們藉由活動讓孩子們親身體 驗生命的真諦,學會「做任何事只要秉持一顆堅定的心,有願就有力,有心就不難。」

林珮璇是感恩隊王思濬和善解隊王思絡的媽媽,這次邀約母親和姊姊一同前來參加戶外教學,沒和孩子坐在一起,她相信孩子和同學可以做得很好;倒是這樣的因緣,讓自已和姊姊可 和媽媽一起學習製做瓢蟲,是另類的「親子活動」,林珮璇說:「如果不是慈濟的活動,就沒有這樣互動的機會。很珍惜親子班每一次戶外教學的活動。」

學員陸續完成瓢蟲的作品,接下來要比賽誰的瓢蟲爬得快,「哇!快……快……加油!」臺下學員們一同加油打氣。

「YA〜我贏了!」小組比賽第一名包容隊的陳明章分享,做瓢蟲很開心,過程中有遇到困難,翅膀黏錯了,去找媽媽楊淑貞幫忙修改,撕掉重黏看起來醜醜的,也沒辦法改變瓢蟲的 外表,在比賽時努力地拉繩子,真的就得到第一名了,陳明章說著:「這意外的結果讓自已很開心,也學到不輕易放棄就永遠有機會。」

◎ 另類學習 有心就不難

包容隊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劉冠妤,一大早就開心要出遊,到了仁武環保站,就先和同車知足隊的同伴王歆茹,來個歡喜相見歡,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冠妤有幾次跟著擔任知足隊隊輔媽媽謝玉如,參與人文真善美出班記錄的經驗,也常在這樣善的團體中,知道人文記錄的辛苦和樂趣。同遊中,在幽默風趣的人文真善美錄影志工劉晉 領,以甜蜜餅乾的誘惑下,劉冠妤當起小記者,拿起麥克風卻有模有樣,訪問內容非常犀利,因活潑可愛笑臉迎人,無形中讓受訪者卸下心房,不再恐懼害怕,為這次親子成長班戶外 教學,增添一樁花絮,也是劉冠妤最大的收獲。

學習如何當個小記者的劉冠妤,問著第一次陪同兩個孩子前來參與慈濟活動的王學端:「在臺南靜思堂參觀後,有何心得?對慈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這趟旅程更了解慈濟所做的,有機會自己也會投入志工行列。」王學端回答:「慈濟對社會的貢獻,像是賑災、快速解決一些民生問題,還有師兄師姊們用心的付出,這是很不容易 的。」

劉冠妤接著問:「和孩子互動的感覺怎麼樣?」「平常孩子有問題,就只是回應,像今天這樣互動的團體生活,感覺又更不一樣。」心開了,臉上的笑容說明了原來只要自己願意,和 孩子之間的距離不再是問題,王學端期待下次的親子課程,自己也能陪同孩子一同來上課學習。

在這個充滿愛的地方──「臺南靜思堂」合影留念後,三十四位學員和家長,以及二十位慈濟志工,繼續前往「臺南市南瀛科學教育館──南瀛天文館」,一道道豐盛的心靈饗宴,在 會心與感動中不停地交融,畫下圓滿的句點。



圖左 : 「YA〜我贏了!」小組比賽第一名的包容隊陳明章分享:「這意外的結果讓自已很開心,也學到不輕易放棄就永遠有機會。」[攝影者:梁永志]
圖右 : 導覽「淨水船」的慈濟志工解說淨水船的構造及功能,學員個個專注的聽著志工的解說。[攝影者:陳華昌]

圖左 : 學員個個專注的聽著南瀛天文館導覽員的解說。[攝影者:陳華昌]
圖右 : 包容隊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劉冠妤和知隊的同伴王歆茹,學習如何當個小記者,雖然身體像毛毛蟲動來動去,訪問內容夠犀利,但卻能讓受訪者去除心裡的恐懼感,不失為此次戶外「教學」最大的收獲。[攝影者:陳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