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人文采風 圓緣分享

2019/08/23| ◎張小娟,賴郁文,潘培菁/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萬里晴空滿天的星光點點,彷彿就在眼前一般,慈青們十來天的人文教育交流,充滿緊張刺激,更有許多溫馨與感動,行程即將告一個段落,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告別。

天剛破曉時分,團員們以最快的速度打包行李,用完早 齋,領隊張政慶師兄分享靜思語:「人生無法掌握生命的長度,卻能自我拓寬生命寬度與厚度。」於八點時分前往茶園散步,再搭乘麵包車前往清邁。

中途經過藍廟休息,走訪泰國最北端的城市-清萊,實地拜訪長頸族部落,潔白宏偉的白廟、有黑廟之稱的黑屋藝術博物館、藍金交錯的藍廟。

午齋後前往人文采風,首先到雙龍寺參觀,清邁必參觀參拜的高山佛寺:Wat Phra That Doi Suthep素帖寺(又名雙龍寺),沒來過素帖寺,等於沒到過清邁!再前往蒲屏行宮,蒲屏皇宫是泰國皇室的避暑行宫,是典型的泰式建筑,也是用來招待各地而來的使節。

◎感動分享 充滿愛

已經畢業的慈青學姊賴勻汝分享:訪視第一個個案二十多歲時從樹上摔下來下半身癱瘓,十年來無知覺,只能截肢,讓身體減輕重量,影響到大小便功能,只能接簍口接管,因為有接管有傷口,每一天都要去醫院清理傷口,感受到醫護團隊的幫助,就騎著機車到社區幫忙量血壓,家裡非常乾淨,身體有殘缺,樂觀面對人生,轉化為感恩心更去付出,今年志工培訓。

第二個個案是獨居老人,兒子離開身邊,妻子在前些日子往生,體會到孤單的感覺,原本希望可以讓案家展露笑顏,但案家回:「我不知道怎麼笑。」是怎樣的狀況會說出這樣的話?團隊持續的努力互動,看見案家露出像是笑的表情,非常感動。

慈青學姊呂祉葳分享:八十二歲的老奶奶,坐一分鐘就會倒下,無法照顧中風的兒子,附近鄰居來協助飲食,慈青們協助按摩,奶奶一邊指著這裡痛、那裡酸。

慈青協助清理廚房,看見鍋盤都是黑的,裡面有很多的蟲,心裡想著:「是否可以換新?」案主的媳婦將這些鍋具放在房子前面;她真的很難以兼顧,反思如果自己的奶奶摔倒要長期臥床,真的很慚愧,自己因為讀書,長期在外無法照顧家人,希望未來自己能多陪陪自己的家人。

◎見苦知福 勤付出

就讀勤益科技大學的吳泓毅分享:「雖然我們的到來是一時的,但我們給予的愛是永遠的。」這些天來泰國參加交流,他覺得回到臺灣自己已經不是一般的大學生,因為他覺得在這個地球村上,他看到生活很苦難的人,見苦知福,才知道自己是多麼地幸福,他會把握當下去做利益眾生的事。

就讀長榮大學的慈青吳亭誼分享:這次去熱水塘關懷老兵,一開始是用期待歡喜的心去付出,過程中很感動,阿公因為會自己生活,住在第一間,一日早晚兩餐,她服務的阿公,因為手指和腳趾都是木材灰,但自己不敢剪指甲。她表示對自己來說幫老人家剪指甲是一種障礙,師姑能去的時間也有限,當時想著「不行!一定要剪!」也評估阿公的衛生問題,吃進肚子裡會生病,突破自己的門檻,很用心的去剪每一片指甲,她從小就是由阿公拉拔長大,從小在越南,家人團聚的時間很少。

◎行善行孝 不能等

亭誼說:「我好像看到自己的過世的外公。」她沒有機會對外公孝順,阿公說他已經很久沒有人幫他剪指甲,剪的這麼乾淨,無力去處理,我們去可以去做。阿公也和我們說:「每一片每一刀都是一份愛、一份關心。」,就像上人說的:「行善行孝不能等,真的是等不了!」。

這次是第一次,來之前抱著期待的心,直到現在還是很期待,這次的課程讓她一再的突破,學校念的是長照課,沒接觸過小朋友的她,看到小朋友們的表現,讓她好感動,每次課程的結束,都有小朋友會來問,還有機會可以上我們教的課?

讓她很不捨,尤其是邊防軍營發放,讓她很無奈,因為自己能幫助他們的只有一點點,還有清真寺的互動,他們最後會用很不捨的表情,但是他們還是很感謝我們,以真心誠意的和他們互動,他們覺得和我們是沒有距離的,一開始並不知道能否帶給他們什麼,但是從他們的眼神中,讓她覺得這次雖然很累,但還是覺得很值得。

就讀中興大學的慈青黃薰緣分享:這次去訪視關懷兩個案家,第一個個案兄妹是雙胞胎,阿茲海默的阿公視力模糊到看不見,剛開始走進去不熟悉,陪伴的師姑比較熟,後來和阿嬤可以互動就比較好,跳〈烤雞舞〉阿公、阿嬤笑的很開心,阿公走出屋子,坐在角落不太表達,玩了一筆壓壓緩慢帶動,阿嬤說她很久沒有笑得這麼開心了,陪伴老人家,感覺非常的親切。

第二個個案阿公獨居,住高腳屋很像電視新聞報導中的人物。只有阿公可以上去他的住家,志工關懷時很容易發生危險,語言不是障礙,靠著笑容、捏捏肩膀,長輩就可以很開心,送物資跟祝福,艱困的他們,希望可以帶給他們平安快樂幸福,當大家要離開時,阿公還用泰文念佛經祝福大家,讓她很感動。

她表示從出團到第八天,所有的教案已都劃下一個句點,像在清真寺,看到每個小朋友感覺特別的熟悉,覺得像是〈愛與關懷〉的那個影片,這幾天學的泰文幾乎無用武之地,只能靠文煜的翻譯,我們雖然講很多,可是他卻只翻譯簡單的幾個字,覺得很奇怪他們到底聽懂沒?文煜就點頭說他們都懂了。

家住台北鶯歌就讀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卓雨暄,她從小在慈濟家庭中成長,表達與口條清楚極佳的她,這次承擔慈青的人文真善美窗口,大一時因為看到慈青的熱情而加入慈青社,目前就讀大二的她,去年也參加國際交流到馬來西亞。

她覺得在大學時期,能參加慈青是很棒的事!覺得當慈青可以用言語去影響很多人,平常她會去醫院當志工,也會到環保站做環保,上人說:「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她做資源回收分類,看到那麼多的環保老菩薩她好感動。

第一次慈青到清邁,她覺得要很認真的做準備教案,而且責任重大,在行前她集訓多次演練教案,她覺得可以用我們的生命影響他們的生命,教育的工作發生在影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

當有一天站在臺上的時候,我們要傳遞給孩子的不只是生活知識,他們也是透過慈青的言行舉止,認識台灣、認識慈濟、認識來自臺灣的大哥哥、大姊姊,慈青 去泰國之前,帶著來自家人朋友的愛,爸爸、媽媽、師姑、師伯的愛到泰國清邁,希望可以把愛傳出去。

慈青李沛芸分享:今年已從中興大學畢業了,人文交流是最後一年,曾經發願要再去印尼,但因緣更好來到泰國,她感受到十五年來志工和老師們的用心付出,他們很用心地陪伴我們,昨天聽到淑芬師姊說她很孤單,她覺得很感動與不捨,承擔真的不容易,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才能看到希望。

莊大輝學長分享:在早期還有學長會,現在他要學長們要互相勉勵與扶持,因為有上人的法讓我們學習與堅持,要能抗拒五毒的誘惑,一定要在慈青的團體中找到自己的用心與初心,只要有心,就能永不停止的學習,和慈青相處,也學習師兄、師姊的身行。

◎心中淡定 感恩心

來自臺灣臺南的志工陳聰明分享:一路上大清早三點多起床,從桃園機場到泰國清邁,他的心裡一直是沉重而充滿期待的,所以一整天都未曾闔眼,看到慈青們那麼努力地認真付出,讓他感到很「淡定」。

直到泰北清邁慈濟學校的巡禮,聽到黃雅純老師的介紹,黃老師對工作的認同,還為了鼓勵有心向善的人,他們在地募款,發覺自己何其有幸能來到這裡,其實都是因為有慈濟讓他這麼「感動」。

因為大家平常有付出,也才有機會來參加,大家彼此互相成就,這次才能成行,讓他覺得好「感恩」,他說:「真的是感恩、再感恩!」,更覺得大家要懂得惜福與謙卑。

每個因緣都是唯一,不是第一,都是因緣,慈濟人有一個共通點都是說回家,他分享大家如同「不是一家人,親似一家人」,大家從集訓時現在,呈現的成果真的很感恩。

2019年全球「慈濟大專青年人文教育交流」泰國團,螢幕上回顧影帶從集訓到出團,來到清邁慈濟學校、新芽營隊、昌龍慈濟村、清真寺、邊防軍營學校發放、訪視、關懷熱水塘老兵、環保宣導等等。

每個慈青都有一位小天使,由上臺的慈青先分享,再來慈青分享者小天使,一個接著一個。於圓緣晚會時,大家手牽手以一首〈愛在碧海藍天〉溫馨圓滿感恩時刻。

為期十天的交流終於圓滿落幕,大家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告別泰國清邁,彼此期待相約明年再來的溫馨擁抱,感動的瞬間大家在淚水潰決中畫下圓滿。

圖左 :慈青團員們感恩慈濟學校張正光主任的帶領與介紹,巡後山一週不僅看到茶園、芒果樹、還有育苗區、蓄洪池等等學校的綠化與美化。[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所有團員們前往清邁慈濟學校後方的茶園參觀,延途經過發電機與儲水灌溉的水井,還蓋有休息的涼亭。[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張正光主任帶領所有團員們來到清邁慈濟學校的茶園,並詳細地介紹茶園是烏龍茶種,而且是有機耕種。[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介紹茶園時,團員們親自體驗茶園的風光,領隊張政慶師兄拿著旗子也和大家一起體驗。[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茶園的茶葉是一心二葉就可摘採,團員們也試著摘採茶葉,並放在嘴巴中咀嚼茶葉的回甘滋味。[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當張正光主任介紹茶葉是一心二葉就可摘採時,慈青黃薰緣摘取茶葉仔細地觀看一心二葉的茶葉並用手機拍照留念。[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慈青團員們前往育苗區,來到搭著黑色網子的育苗區,大家開心地用手機拍下小小的秧苗。[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慈青吳亭誼(右)分享,這次去熱水塘關懷老兵,一開始是用期待歡喜的心去付出,過程中很感動。[攝影者:簡淑絲]
圖左 :每個慈青都有一位小天使,由上臺的慈青先分享,再來慈青分享者小天使,一個接著一個。[攝影者:簡淑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