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公飯 回歸慈濟的簡樸歲月

2017/11/13| ◎陳美蓮/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清晨四點多,靜寂清澄,大地仍處於闇黑的時刻,此時有一群約四十人的隊伍,沿著同心圓餐廳騎樓快步走進大寮(廚房)……

這是本次「2017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於12日開始課程啟動之後,一個溫馨 的場景。三餐要定時,超過一千三百人的用餐量,正考驗著香積志工的真功夫。

只見香積志工們,穿戴帽子、口罩、圍巾。「師兄,請您來幫忙一下!」負責香積窗口的蔡月桂,開始安排早齋的工作分配,有人清洗超大鍋子後再翻轉倒出,有人摘芹菜葉,事前準備工作於焉開始。

◎香積蔬菜粥 飄逸愛的味道

德杭師父、德格師父,親臨現場指導香積蔬菜粥的煮法。一旁的志工先用剪刀將香積飯袋剪開,滾燙的熱水放入香積飯攪動,依序加入紅蘿蔔、鹹菜干等切丁蔬菜,以及鹽巴、胡椒粉慢慢攪拌。頓時,陣陣米飯香,與一旁手工嫩豆干的滷味香,綿綿飄逸於空中。

一鍋又一鍋的蔬菜粥,放置在三層的推車上;車子推時會震動,三位慈誠師兄怕粥品溢出,互相提醒要慢慢推進,靠著大家的協力,逐漸將粥品完善地帶進餐廳的圓桌上,等待學員的品嚐。師兄說:在社區一樣承擔各種志業,也有早起薰法香的習慣,不怕會起不來,何況這是與海外家人結善緣的好機會,更不能錯過。

「要承擔,就會早起與晚睡」,是多年來承擔香積志工唯一的答案。負責營隊香積窗口的蔡月桂表示,本營隊有十國的家人,各國飲食多有不同。「這次學員大部分是來自馬來西亞地區有六百多人,除了準備家常菜外,也針對他們加入南洋口味的菜色,有點辣,以符合他們的料理習慣。」由於也有南非的家人,所以每一餐都會會互相的搭配,讓他們可以吃得好、有體力,在課程中汲取慈濟法髓,帶回家鄉去推動慈濟志業。

由供膳組先擬訂菜單草案,指導師父與香積團隊一起討論每天的菜單,力求多變化與營養值。德杭師父說:「午餐一道蒸南瓜子,它的口感和外貌很像蒸蛋,製作過程要很多道手續,不好做唷。」出現在餐桌上的作品,看似平常,却讓學員的口感,多一些驚喜與滿足。

這就是香積團隊,總是竭盡所能,儘量設法滿足大家的口味需求……

◎師公飯鹹豆腐 體悟慈濟家風

知悉今日有一堂由德慈師父、德格師父、德淵師父講述的「靜思家風—克己克勤克儉克難」課程,香積組準備師公飯與鹹豆腐,期盼讓海外的學員,更清楚了解和體會上人帶領精舍師父生活的方式。

學員們在師父的帶領下念佛進齋堂,藥石前,學員長邱必成分享今晚藥石採用師公飯的涵意。「上人綜理慈濟會務非常繁忙,時常會憂思到茶飯不吃,所以弟子每次在上人飯量不佳時,便會用醬油炒飯來讓上人開胃。後來,有一位慈濟委員的小孩,要求媽媽炒醬油炒飯來吃,省下來的錢則捐給慈濟做慈善志業,這孩子便稱這醬油炒飯是『師公飯』。而那桌上一盤鹹豆腐,則是精舍早期克勤克儉的代表。」邱必成請學員用鹹豆腐時,要一小口一小口細細品嚐與體會。

鹹豆腐的製作方式,要先將豆腐切成小四角,用鹽水醃漬二十四小時才能入味。「煎時要有耐心」,負責煎豆腐的林秀銀表示,等待要等鍋子熱,再加一點油,看到類似冒煙時,再放豆腐下去煎,「鍋面滋滋響也不要急著翻動,要等到漂亮金黃色才可以翻面。」阿祖級的經驗,指導後進的香積志工。

另一位花蓮香積團隊的吳玉鶴,在煎鹹豆腐過程中,謹記師父的教導――「做事要柔和」,參加營隊也是學習定心,用柔和的心跟海外慈濟人結一分善緣。她提及婆婆的委員號是20號,那個年代做慈濟很辛苦,看到精舍早期的生活是克勤克儉,那種克難的精神值得學習。她也分享:「豆腐排得整齊,就是時時刻刻都很正,方向要正、觀念要正、腳步要穩,所以生活當下都是道場。」

第39組學員陳麗莎,剛進餐廳看到桌上的飯菜,心裏想著今天的晚餐怎麼這麼單調,還想著會不會加菜?「聽到學員長說師公飯的由來,才知道這是上人以前很克難的時候,為了節省開支,一塊豆腐可以吃一星期。」她吃豆腐時盡量去感受,「當我一口一口吃下去的時候,這豆腐真的好鹹,當下又感恩上人,當年克難的時候都沒有放棄,直到今天我們才有這條慈濟路可以走。」陳麗莎一面吃,一面感恩菩薩道路的成就因緣。

同樣來自馬來西亞雪隆分會的葉麗卿,聽到早上德慈師父講述「靜思家風—克己克勤克儉克難」,慈師父曾提及自己去賣土豆(花生)的故事時,葉麗卿哭濕衣襟,也感恩上人創辦慈濟,讓自己能夠好好的學佛安住身心;也發願回去後,一定要花更多的時間在慈濟慈善志業。「我真的可以做到!」葉麗卿堅定地以此勉勵自己。

培訓委員李淑瑩從事幼教工作,很認同慈濟的教育精神,選擇進入雪隆分會「大愛幼兒園」擔任老師。在「慈濟日」是白飯配鹹豆腐,讓孩子感受豆腐只有鹹味,體會師公上人以前是如何過生活。「覺得上人以前生活不容易,一餐只吃一小塊豆腐很不可思議,後來才知道那塊是很多鹽巴的。」李淑瑩特別覺得,現在生活很富裕,也特別應該惜福。

六十七歲的王菊月吃過師公飯,想起以前小時候,父母也是這樣生活。她的脾氣很暴躁,因女兒參加慈濟想改變媽媽的習氣,所以鼓勵她來參加慈濟,過程中改變習氣。王菊月要身體力行,跟緊資深委員的腳步,學習她們的精神。她說:「我要做師父的好弟子」。

做師父的好弟子,力行人間菩薩道,是海外培訓委員慈誠,回臺參加精神研習會的目標。而這條道路,將會隨著這群新受證的委員、慈誠的返國,由臺灣花蓮,一直綿延至海外各地……

圖左 :花蓮香積團隊吳玉鶴師姊(右),在煎煮師公飯、鹹豆腐過程中,認為豆腐排得整齊,就是時時刻刻都很正,方向要正、觀念要正、腳步要穩,生活當下處處是道場。[攝影者:邱瑞連]
圖右 :靜寂清澄,大地仍處於闇黑時刻的清晨四點多,有人摘芹菜葉、切菜丁,料理食材。[攝影者:邱瑞連]

圖左 :德杭師父、德格師父親臨現場,製作香積蔬菜粥。滾燙的熱水放入香積飯攪動,依序加入紅蘿蔔、鹹菜干等切丁蔬菜,以及鹽巴、胡椒粉慢慢攪拌,頓時飄出陣陣米飯香。[攝影者:邱瑞連]
圖右 :一鍋又一鍋的蔬菜粥,放置三層的推車上,車子推時會震動,三位慈誠師兄怕粥品溢出,互相提醒要慢慢推進。[攝影者:邱瑞連]

圖左 :德杭師父與香積團隊,同心協力製作蒸南瓜子,它的口感和外貌很像蒸蛋,製作過程要很多道手續,很不好做。[攝影者:邱瑞連]
圖右 :學員們在指導師父的帶領下,念佛進齋堂。[攝影者:邱瑞連]

圖左 :花蓮香積團隊蔡桂月師姊,穿戴帽子、口罩、圍巾,為今天的早齋作事前的準備。[攝影者:邱瑞連]
圖右 :「當我一口一口吃下去的時候,這豆腐真的好鹹,當下又感恩上人當年克難的時候都沒有放棄,直到今天我們才有這條慈濟路可以走。」陳麗莎一面吃,一面感恩菩薩道路的成就因緣。[攝影者:邱瑞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