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人文飄香 精舍師父傳心法

2018/06/13| ◎張麗雲,魏玉縣,張美齡/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法身大士慈悲菩薩,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2018全球靜思人文精神研習營於6月10日天下午,兩百四十八位學員合掌閉眼輕唱《無量義經──德行品》,在靜思精舍分成兩大隊,分別舉行「無量讀 書會」及「溫馨座談」。在茶香書香中,飄出濃密的靜思人文法味。

◎ 品茶靜思 書香體解無量義

茶書會是這次人文營的重點之一,快速的E世代,人的腳步也匆忙忙,忙中而盲目地過日子。茶書會,是讓人人停下腳步,靜心片刻,藉由茶香,研讀證嚴法師著作《說法無量義無量》一書,以法相會,了解法脈精髓,走入人群,隨處可說法,接引有緣人。

臺灣三義慈濟茶園所種植的靜思茶,本著「敬天愛地」的理念,與大自然共生息,以自然耕法有機種植,在2016年10月通過中興大學有機認證,志工謝美珠對學員說明:「這是靜思精舍師父們的悲心,將健康的好茶與更多人分享。」

要推廣靜思人文、淨斯法品,當然要了解靜思法脈,負責規劃這次營隊的志工鄭春玉,引導學員分段研讀證嚴法師著作《說法無量義無量》。

大陸學員朱蓓蓓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讀到「靜思法脈即是建立在《無量義經》的軌道上……」,深深感受身為靜思弟子,應該知上人的悲心,方能與人分享,應與人多交流,從待人接物中修正自己的習氣,深行菩薩道。

臺灣學員丁林彩,多年承擔北區合心靜思人文推廣。兒子癌末時,對她說了一句「慈濟沒有你不會倒,我沒有你,我會倒!」讓丁林彩恍然大悟──小愛不做,大愛難成,兒子急需要她的時候,應該以兒子為重。

照料罹患口腔癌的兒子,因為有上人的祝福,和「普天三無(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不信任的人、不原諒的人)」的理念,讓她放下母親的尊嚴,忍著兒子癌末的壞脾氣,為他灌食。五個月來,母子朝夕相處,轉惡緣成善緣。丁林彩說:「慈濟十戒,協助我走過困境。」後來兒子的口腔癌轉移到淋巴、肺部,她帶著兒子懺悔皈依,讓他更相信因緣果報,要與冤孽和平相處,之後平靜地往生。

上海學員林爽分享書內的第六章──乳汁與毒液篇章,最後上人比喻說明「智者,學而成菩提;愚者,學而成煩惱。」讓林爽說出推廣淨斯產品的煩惱與疑問。幾天的課程,她漸漸了解靜思人文、靜思法脈的概念。林爽將從行、住、坐、臥中,自我砥礪。汲取上人的法,成就正業。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學員輕輕闔上雙眼,合掌輕唱〈佛在靈山〉,為往後的人生鋪路。鄭春玉說:「祝福每一位菩薩,時時行在法中,輕安自在。」她鼓勵大家,藉著三、五好友聚集茗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閱讀上人著作,深入靜思法脈,走入慈濟人間道。

◎ 書軒是道場 藉物傳法髓

雨中的精舍,煙波迷濛,不但讓遠方的中央山脈增添一分氤氳之美,陣陣涼風自雨簾中吹進精舍,降低了連日逼人的高溫,也讓上午出坡的學員,緩了一口氣。

下午,在書香茶香中,學員把握難得的機會,希望多向師父們請益求法。

德勷師父以上人在2010年7月26日,對剛成立的靜思人文團隊開示作為開場,「那時候還沒有建設協力廠,精舍師父自力更生,要如何合法地將產品推廣到社會上?上人要我們不要忘記,修行人的本質是要有修行的心。」

他以當年精舍自做蠟燭為例。蠟燭本來是精舍師父做來送給訪客,或與慈濟委員的結緣品,後來許多人向師父們說,家裡也想要用蠟燭或想拿來送人,才開始流通。德勷師父表示,流通後要正式成立合法的公司,才以「靜思人文」為名,讓產品在市面上流通。師父再次強調,「上人一直提醒大家,靜思人文是我們的道場,靜思不能離開人文,合和互協與感恩,是在團體中應有的態度及心境。」

德勷師父提到,「要成為全球慈濟人的後盾,精舍就必須永續耕耘。」但是,僧團的營生成本不能貪也不執著,過與不及都是錯,要走入市場,價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破壞市場行情。

「再者,僧團的無求就是道場要自立耕作,生產、研發都需有正確的觀念:食品要做到真,兼顧營養、美味和衛生。」精舍師父自力耕耘的食品,不只用在慈濟人,而是要推向社會。德勷師父表示,如何向外推廣,便是靜思弟子的使命。

聽過德勷師父的開示後,香港的歐陽碧嬋提出兩個的問題:小葉紅茶的包裝不夠牢固,開口很容易爆開;再者,臺灣所標示的有效日期是美式的,但在香港必須再標註英式日期,如果後續補蓋章很容易脫落,可否在印製時就直接標明上去。

針對歐陽碧嬋的困擾,德勘師父表示,包裝的袋子紙張是皺紋式的,師父已注意到這問題一段時間,會根據袋子的黏著度做改善;至於,產品上的製造日期和有效日期,如為因應特殊需求,必須要另外處理。

從大陸華南地區來臺的洪劍麗,曾經參與五月在廈門辦理的國際佛事展,她在推廣靜思茶過程中,告訴會眾,「我們的茶葉很乾淨,都是精舍師父和志工用心做出來的。」但因為對茶葉的整個製作工序不清楚,缺乏對會眾整體說明的信心。

德勷師父說,二十幾公頃的有機茶園,應該是全臺灣最大的一塊茶園,志工陳忠厚用生命管理與保護茶園;茶園周圍都是樹木,外圍的農藥飄不進來,他問大家,「到三義茶園的人看過之後,對我們的茶有沒有信心?」「有!」大家堅定回答師父的問題。

今昔相比,三義茶園已呈現豐富的生態風貌,德勷師父希望家人有時間多前往了解,增加對靜思茶的認識與信心。

來自蘇州的邵志欽提出的一個問題,「靜思書軒能不能代表靜思法脈?」頓時引起一片喧嘩聲。

「是啊!它是傳法的地方。」德勷師父起身反問大家,「法脈是空的,它在哪裡?」師父再次強調,法脈必須透過人才能傳出去,書軒就是一個方便法門。每件法品都有因緣,為何有香積飯和淨皂?這裡面有它敬天愛地的意涵,有慈悲的理念,透過理解之後才能傳出去,「所以,如果只是在意賣東西的價錢,就不是傳法脈的地方。」

邵志欽想再澄清他的困惑,「很多人認為書軒就是書軒的定位,沒有像回到精舍,感覺是一個心靈的家。」

德勷師父抓緊時機回應。「所以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有機會多回來了解,如何賦予書軒接引會眾的責任,讓它成為心靈可以得到休憩的地方。」

「書軒要傳靜思法脈,是要靠書軒的同仁,還是要靠靜思的弟子?」邵志欽的問題總是引起騷動?

德勷師父明確地說:「為何叫『靜思弟子』?就看你認不認同這是一個家,而這些東西是來自我們的家。」師父希望大家將觀念導回正軌,「靜思精舍是修行的道場,修行人要來做這件事情,與一般人經營一家店就不一樣,有它的精神理念。」

他再問:「所以主導者還是靜思的弟子?」「是的,同仁只是服務大家,看大家是否願意盡這個責任,把法傳出去。」

就在德勷師父和邵志欽的一問一答間,不確定的觀念被釐清,許多人也豁然得解。

◎ 傳心說點滴 細述從前

今日課程已進入尾聲,靜思人文一點一滴由師父們傳授,一貫的靜思法脈力求中道,不偏不倚,實踐就從精舍師父一脈相傳下來。

藥石前,利用短暫的七十幾分鐘,由德淨師父串場,向資深的德如師父、德佩師父和德晴師父請益,細說精舍的溫馨點滴。

德如師父是上人早期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資深受證委員。當時精舍環境窄,生活刻苦,事事克難,師父們白天做精舍的事,晚上還要忙慈濟事,如徵信、《月刊》和訪視資料整理等等,晚睡早起,行住坐臥日常生活辦公,就在小靜思(舊大殿)的同一空間。

德如師父說:「每年週年慶打佛七的時候,大殿裡辦公桌椅都要搬移,一百多人擠在小小三十坪空間裡,夏天天氣熱,只有一臺小小的電風扇,捨不得吹,有人怕熱,有人有氣喘又不能吹風。」冬令發放時,白天忙得很歡喜,晚上,走廊、餐桌底下,鋪著就睡,大殿裡睡滿了人。

回憶起早期的日子,德如師父說,真的很美好,感覺非常幸福,「日子雖然忙碌,從中修行,一點也不覺得苦,跟著上人,做就對了。」

環境克難,但是花蓮的土,就像黏土一樣,黏住了德如師父,已經超過了三十年。小時候,德如師父也常常跟著媽媽到處拜拜,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德如師父說,「來到精舍,學到正信的佛法,真的覺得佛法真是太妙了。」

一樣是早期出家的德晴師父,是因為他的電子計算機科學專才。然而來精舍,他不是教大家計算機,而是因為1988年開明有遠見的上人,知道會員會增加,怕只靠紙張抄寫資料,有一天會遺失而希望啟動電腦化作業。

德晴師父說:「當年花蓮慈院開幕時,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慈院而開始電腦化,精舍也要開始使用電腦,上人希望我回精舍幫忙。」就這樣,德晴師父從臺中到花蓮,成為職志合一的第一位弟子。

當時精舍一臺電腦也沒有,也沒有人會使用電腦,大家就開機開始學,早期還沒有微軟,德晴師父使用三角輸入法,到現在依然如此。因為上人是受日本教育的,沒學過注音符號,也跟著弟子們背一百個輸入碼,一直到現在,電腦發展到可以用手寫輸入,上人也跟上時代,使用手寫輸入法,3C產品難不倒他。

◎ 上人如母疼入心 為弟子添衣

說到精舍師父們穿的僧衣,人人都會想到德佩師父。他在俗家時,是學縫紉的,與上人的師徒之緣,是因為有一次他做了一件長衫送給上人。來到精舍後,他開始向德仰師父學做僧服。德佩師父說:「仰師父用布很省,向他學習很多。」當時只有三十幾位師父,從小家庭走入大家庭,雖然個人都有執事,只要有工作,師父們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一起完成。

德佩師父說,「俗家時,一起床就與那臺縫紉機為伍,很少與人互動,口才也不好。後來精舍常有人來參訪,我也不得不參與導覽,非常害怕,還好有德安師父的鼓勵:『真誠最重要!』」原本羞澀開口,最後也練就一口好口才,參與國際交流,會眾巡禮精舍,他再也不怕講話了。

德佩師父除了做長衫、僧衣之外,精舍許多設備也都會幫它們穿衣,尤其是上人使用的,不只講究功能,還要講究美感。德佩師父說:「我的根器比較鈍,有一次上人要我做一個設備被套,第一次做好的時候,自己覺得還不錯,上人看了看,做了一些修正,共修改了二、三次,我覺得應該很好了,呈給上人時,上人真的沒再修正,『嗯』的一聲收下了。」

德佩師父沒有馬上離開,再次問:「上人,如果還有什麼需要修改的,還可以再改。」上人看了他一眼,說:「你已經改了二、三次了啊!」德佩師父深感懺悔,也很感恩上人的身教,教育弟子,在要求別人的時候,要先講求尊重。

上人疼惜弟子的心,如慈母般點滴印在弟子心中。今年浴佛前,上人從去年的影片中,看到師父們的灰色僧衣深淺不一,便要為大家「添衣」。但要在浴佛前完成二百多件,時間緊迫,實在有困難。德佩師父在心裡默默地說:「您的苦心,我會用心!」即使後來手痠到拿不動熨斗,連剪刀也拿不起來,憑著一股使命必達的毅力,靠著志工的幫忙,最後還是圓滿。

三位資深師父的心傳點滴即將進入尾聲,最後德如師父鼓勵學員,「佛法是教我們改變,一定要法入心,好好去做,才是真實法,遇到什麼困難,前腳走,後腳放,要克服困難,不被困難所克服,不要讓上人擔心,依教奉行,應用在慈濟,走出去,應用在人群中。」德如師父又說,真正的困難是在人事,只要用心,募他們的心,來了解,來做慈濟,要讓上人安心,讓上人法體更安康,自己也能照顧到自己的身心安康。

晚間雨勢稍停,慈悲廣場廊上,學員們圍坐於精舍師父前,再次請益,關懷與鼓勵,精舍師父的智慧法水,如一杯茶的溫度,流淌入人人心中。

圖左 :六位精舍師父與學員溫馨座談,大家紛紛把握難得的因緣,向師父們請益求法。[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藥石前,利用短暫的七十分鐘,由德淨師父串場,向資深的德如師父、德佩師父和德晴師父請益,細說精舍的溫馨點滴。[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擔任茶人的志工謝美珠(右),對學員說明三義茶園種植的靜思茶,是以自然耕法有機種植,且在2016年10月通過中興大學有機認證,大家可以安心品茗。[攝影者:張美齡]
圖右 :臺灣學員丁林彩當眾分享她以上人的法,陪著罹癌的兒子,轉化母子間的惡緣,懺悔走過母子間的因緣果報。[攝影者:張美齡]

圖左 :香港的歐陽碧嬋在溫馨座談中,向師父請益:小葉紅茶的包裝不夠牢固,開口很容易爆開;可否在印製包裝袋時,就直接標明符合香港規定的英式日期。[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從大陸華南地區來臺的洪劍麗(左二),在推廣靜思茶過程中,因為對茶葉的整個製作工序不清楚,缺乏對會眾整體說明的信心,向師父求法。[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來自蘇州的邵志欽提出一連串深感困惑的問題,都由德勷師父一一解惑。[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人文推廣志工鄭春玉,引導學員輕輕闔上雙眼,合掌輕唱〈佛在靈山〉佛曲,深入靜思法脈,走入慈濟人間道,為往後的美好人生鋪路。[攝影者:黃善繼]
圖左 :「無量茶書會」進行中,工作人員互相補位擔任茶侶,列隊為學員送上紅豆麻糬茶食。[攝影者:黃善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