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脈為依歸 從一念心開始

2018/06/13| ◎張麗雲,魏玉縣,張美齡,沈杏宜/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靜思精舍不只是道場,也是一個家;我們跟上人之間是師徒關係,精舍是我們共同的家。」2018年靜思人文精神研習營在6月9日進入第二天的課程,德勷師父「以法脈精神,行入慈濟宗門」為題,讓學員深刻了解靜思法 脈和慈濟宗門的精神是靜思人文的理念。

◎ 法為依歸 力行菩薩道無礙

九二一地震時,上人曾說自己是「悲極無言」,最近上人法體虛弱,提出了「悲激無氣」。在今年5月21日的志工早會,上人擔心自己到底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陪伴大家,苦口婆心地問大家:「到底我說的話,有多少能被接受?大家願意增長智慧嗎?」

上人無奈,上人的心很急,急的是法有沒有人傳?德勷師父引述以上上人的話,殷切地問:「有誰能解上人的語,誰能知上人的心呢?如果聽懂的話,有沒有誓願行?」

德勷師父期待大家都能成為上人的知音,「我相信願意回來參加人文營的你們,是想再深入靜思,一定懂上人擔心弟子一直在做事,慧命沒有成長的心,所以才會『悲激無氣』。」

2016年慈濟宗已立,德勷師父說,「法脈,就像血脈、葉脈,必須不斷循環,才能維持生命;法脈也要在我們的身心意識、覺性慧海不斷循環,慧命才能永存。」「法」是無所不在的,天地萬物都在無聲說法,師父進一步說,「只是有沒有用心去體會?」

德勷師父希望每一個人要珍惜當下做該做的事,「『靜思』就是以冷靜、清淨的心,思考生命的來源,人生的方向和宇宙的真理。」

師父期待希望每位靜思弟子,不只是自己好,也期願每個接觸到靜思的人,都能以靜思作為他生命中的里程碑、人生的轉捩點。「每個人都能變成別人生命中的貴人,這也是為什麼希望各位更深入了解,什麼是我們的法脈與宗門?」

德勷師父提醒大家,除了用佛法自我教育之外,一輩子要聞法、傳法、說法,慈濟人代表的正信佛法的力行者,這也是靜思弟子的使命和責任。

師父一番誠與情的分享,點醒了來自崑山的毛海,她說:「我們聽了上人法之後,要法入心、法入行,自覺覺他,最重要的是盡自己的心。」

毛海表示,做慈濟如果沒有「法」為依歸,就會煩惱不斷。在當地推動慈濟,難免會遇到很多障礙,「可是我們很清楚為什麼而來,為什麼而做?」她期許自己將煩惱轉為動力,在慈濟道路上踏踏實實做。

◎謙卑為懷 永不退休慈師父

踏踏實實做慈濟,上人第一位收的弟子德慈師父,就是一個例子。謙卑為懷的慈師父雖然身體有些微恙,仍全程站著為大家講古,「我不會說什麼大道理,我只會說故事。」他希望人人都能舊法新知、多聽多了解慈濟事。

慈師父溫暖的聲音,如慈母般,娓娓道來早期克勤、刻苦、克難的來時路。慈師父說:「大家都知道,上人是『翹家』出來的,所以身上什麼都沒有。」上人落腳在花蓮,開始修行之路。在小屋修行時,一日一餐、每日只睡二小時,生活非常辛苦。

上人收弟子時,有約法三章,不能回家拿東西。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自力更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恪守靜思家風,從沒有做到有,堅持志業的願力一直不變。

上人慈悲,因為一灘血的因緣,在花蓮後山蓋大醫院,雖然歷經幾番波折,考驗著上人弱不禁風又多病的身體。德慈師父說:「上人蓋醫院是用生命來換生命,他的悲願感動政府、軍方及社會大眾,最後終於實現。」

德慈師父鼓勵大家要多用心了解慈濟歷史、閱讀書籍,才能對大眾說明白,推動如來家業,也希望今天說的對大家有幫助,全體學員很感動,起身合掌禮謝師父,互許學習師父的精神,永不退休地做慈濟。

◎ 協力工廠巡禮 實地了解淨斯

不只是德慈師父,精舍每位師父都各司其職,發揮良能。午後,學員分組到協力工廠參觀,首先來到靜思小築,北區志工丁章權告知學員,「沒有一間書軒是一樣的,每間書軒都要做出它的特色,要同中求異。每間書軒都有它的功能,每一件法品都有它的任務。」

丁章權以臺灣地區幾處正在興建,或規劃中的書軒建築圖說,「靜思書軒是無聲的說法,無論設在慈院或靜思堂,書軒都應與當地人文或環境特色相聯結,讓進出書軒的每個人,在無形當中就是走入法門。」

丁章權又說,當會眾走進書軒,接過一杯熱茶時,內心一定可以感受到接待人員的誠意,每間書軒都應該多開方便法門,不一定要買,但必須讓他知道每一件法品背後蘊藏的故事。

來自馬來西亞學員杰麗香聽後也覺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在這時代是非常需要的,有可能他會來認識法品、靜思法脈。

在當地,他們會主動將泡好的穀粉,雙手送給經過身邊的會眾試喝,當然也有可能被拒絕,不過大多數會眾看到慈濟人,往往會停下腳步,她說:「當他們進一步了解後,就會帶很多包的穀粉回去。」

食品廠內,德晗師父等五位師父已準備泡好的小葉紅茶與靜思口糧,以溫度熱誠接待大家。

「請問師父,有關『菌草益生菌』產品,可否多做説明?」有人對師父研發的新產品特別關注。師父說,益生菌研發的緣由,是來自叫好不叫座的香積飯,有效運用已購置的機器,在専家、教授的指導與全球慈濟人的支持下,進一步研發體內養生的資糧。

堅果、靜思口糧和淨斯茶、五穀粉等產品的製程都有師父的用心及悲心,學員熱烈分享自己或家人使用這些產品的後的親身感受,麥克風傳來傳去,始終不見停落。

深圳志工蔣一瑋發想,可可風味粉隨身包及綜合莓果干食用後的夾鏈袋,可以用來放置潮濕的手帕或毛巾,防止沾濕其他物品,便利又好用。以前光知道淨斯產品好,不知道如何介紹,經過這次參訪過程,蔣一瑋清楚明白「要以物傳法,而不是賣產品」,也了解「靜思書軒應與時代接軌」的經營理念。年輕人對網路駕輕就熟,目前深圳靜思書軒分店,藉由微信平臺上傳淨斯產品資訊,吸引許多年輕人的關注。

參訪隊伍陸續來到淨皂軒,德寋師父播放他與上人之間互動的一段影片,敘述開發淨皂的緣起。師父提醒學員,「聞法是靜思人文志工必要的功課,一定要跟著上人的法髓脈動前進,才能言之有物。」

來自高雄的蔡津津,看到德寋師父因不捨上人找不到適用的清潔用品來改善敏感的皮膚,私下研製淨皂給上人用的師徒之情,頻頻拭淚。她說:「師父的小愛和上人的大愛,讓我很感動。」

承擔人文推廣幹事是蔡津津主動爭取的,「師父說,要青山無爭,這是我需要做的;不只要無爭,而且要結善緣,對靜思文物的推廣,會有更大的助力。」蔡津津紅了眼眶,「師父說,要接受自己的習氣,但要有勇氣改變自己的習氣。」她發願要廣結善緣,在靜思文物的推廣上持續努力。

◎ 舊法用心知 以不變應萬變

「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德淨師父在「舊法用心知」課程破題時,以這句話向學員分享慈濟走向五十三個年頭,從剛開始為了自立更生,做二十一種手工品,一直到現在推廣淨斯,依舊一脈相連,秉持敬天愛地,崇尚自然,回歸天然,自立更生的儉樸理念。

早期製作蠟燭是為了在委員聯誼時與委員結緣,後來研發成不滴淚的蠟燭,也作為歲末祝福結緣品。透過不斷研發,不管是哪一種產品,上人始終堅持,從原料到製作過程,都要全部自己來。這一脈相連的理念,延伸到現在的淨斯產品,上人一直是「監聽」、「監聞」,親自品嚐的最佳品質管控者。

《舊法用心知》也是德淨師父長年來到各地慈濟道場分享的內容。2015年,臺灣掀起一波對慈濟誤解的媒體潮,為了讓社會大眾、慈濟人對於慈濟五十幾年來的歷史,有書可循,有話可說,德淨師父寫書的內容,涵蓋上人出家因緣,四大八法志業和骨髓救人一命的大愛精神,慈濟語彙如「宇宙大覺者」命名的由來,也在其中。

所以,德淨師父叮嚀大家要不斷面對自己,檢討缺失,知己知彼,以不變應萬變,是非對錯,一切都只是觀念而已,說法傳法要順應人心所需,讓人聽得懂,做得到。

經過二天靜思人文課程,精舍巡禮和參訪協力工廠後,學員心得滿滿,在慈悲廣場,彼此交心問心,彼此有更多交流的機會。

志工翁雪慧發給每組一張海報紙和彩色筆,讓各組討論如何將靜思的法和淨斯的產品廣傳出去,席間大家都熱烈分享。來自新加坡的趙信玉說:「淨斯產品只有二個字:『慈悲』。」參觀過三義茶園後,看到負責的志工陳忠厚,用生命種的靜思茶讓她最感動。「我們喝下的每一口茶,就是他的汗水與淚水。」

臺北松山區張美華以「覺悟的菩提」作為海報的主題,共同發願:「不要把難放心上,要克服過去。要入人群、結善緣。」

新加坡書軒同仁李婉君,將大家討論的結果畫在圖畫紙上,是她與新加坡書軒小志工的溝通方式之一。圖畫紙上畫上幾棵樹木與人物,就如靜思精神: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 靜思接引 淨斯療癒身心

在各國經驗分享中,北區的邱麗珍報告他們在二年內展現團隊力量,合和互協眾成就,人文傳法信願行的成果。

她說:「人文團隊有承擔力,以說法傳法、人文推廣雙向並行,這當中大家也有壓力,壓力需要『信』的力量來支柱,信要從薰法做起,團隊彼此鼓勵薰法香,才能信願行。」

邱麗珍說,團隊以《法華經》「化城喻品」的十六王子為例,「大通智勝佛時代,彼佛弟子十六沙彌,求佛知見,聞法、持法、傳法,度化眾生無量十六王子」,鼓勵人人入人群,勇敢承擔,培育人人聞法、說法、傳法,大量吸收法資糧,閱讀上人的書,透過科技Line線上共修與分享心得,同時廣納深入經藏的傳法人,培育辯才無礙的說法人,樂說無礙。

大陸廈門團隊,以實做實例分享「從零到一」,推廣靜思人文的過程。去年(2017)鄭麗蓉以志工的身份來花蓮參加靜思人文營,感受很深,就想回去後,要在廈門推廣靜思資糧。

鄭麗蓉憑藉一股熱情,結合社區志工、書軒背心志工,彼此集思廣益,在去年中秋節先以靜思粉糧DIY做月餅,廣邀志工品嚐,雖然沒有經驗,但透過分享,慢慢地愈做愈進步,也愈有方向。

還有,他們鼓勵家人做靜思茶點,以菩提葉打包,分享給家人和親友,連小朋友也做得很歡喜。鄭麗蓉說:「我們在做的過程也提倡零廢棄,還買了一臺封口機,鼓勵回收包裝穀粉袋,重新封口再利用。」

有一次,一位做麵包的師傅正在尋找做麵包的好食材,找到了靜思書軒,了解淨斯產品後,很感動地說:「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食材!」這位師傅後來也參加慈濟人舉辦的浴佛活動,做的麵包也提供冬令發放。還有一對真善美志工在新婚時,選擇淨斯資糧做成牛軋糖、餅乾等等與親朋好友分享。

令人感動的是一位會眾黃佳斌的成長故事。2013年6月7日他因為被一位肇事者一念之偏差,在快速路上引爆汽油,近百位傷患中,黃佳斌的燒燙面積達到90%,除了雙眼可以眨以外,全身動彈不得。生命脆弱得像一個塑膠袋,遇火即燃,在醫院住了六百多天。出院後,他復健長達兩年多,與外界完全隔離,在不可知的外來,沒有工作,除了有師兄、師姊陪伴之外,平日一個人就在外面閒蕩。

有一天,黃佳斌獨自走入靜思書軒,感覺到很特別。他說:「我在這裡是完全被接納的,沒有異樣的眼光,與同仁講話很自在,整天可以在這裡靜靜地看書、喝茶。」從走進書軒到後來走出書軒與人群互動,參加訪視,黃佳斌整個人改變了,他說:「大醫王是醫我身上的傷,師兄、師姊治療我心靈的傷。」

從無到有,都是來自於一念決心。馬來西亞的人文推廣團隊一樣勇猛精進,十八年內開了四十九家。葉永河說,「靜思是慈濟的後盾,《衲履足跡》是書之書王,上人所有的法都集中在這裡。」

他向在座的學員共勉:「淨斯是流通,不是買賣,是價值不是價格,是受惠而不是支持,是護法不是供養。」為了方便推廣靜思人文,團隊特別買了一部車,載著法品至全國各州去推廣。去年葉永河回來後,向師父發願:「推廣《衲履足跡》終生訂閱,最少1013人!」今年三、四月期間,人數還未達到,他本來不敢報名,到了五月,訂閱人數超過1013人,他才報了名,馬來西亞推廣法的勇猛精進,讓學員們都很感動地熱烈鼓掌。

所以說,「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顆種子開始」,只要有心,力量就會無限,傳法無量。

圖左 :「人文傳法 信願行」課程,各組熱烈分享並討論,社區將如何推廣靜思法脈及淨斯產品。[攝影者:黃善繼]
圖右 :來自高雄的蔡津津(擦眼淚)看到德寋師父因不捨上人找不到適用的清潔用品來改善敏感的皮膚,私下研製淨皂給上人用的師徒之情,而頻頻拭淚。[攝影者:林世淵]

圖左 :德勷師父說,「靜思精舍不只是道場,也是一個家;我們跟上人之間是師徒關係,精舍是我們共同的家。」[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身心寬暢區中央的方形蓮花池四周,擺置了精緻可口的茶點與水果。[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我不會說什麼大道理,我只會說故事。」德慈師父今天身體雖然有些微恙,頭有點暈,仍全程站著與大家分享。[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德勷師父一番誠與情的分享,點醒了來自崑山的毛海(中右二),她說:「我們聽了上人法之後,要法入心、法入行,自覺覺他,最重要的是盡自己的心。」[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大陸廈門團隊,以實做實例分享「從零到一」,推廣靜思人文的過程。[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德淨師父在「舊法用心知」課程,向學員分享慈濟走向五十三個年頭,一直到現在推廣淨斯,依舊一脈相連,秉持敬天愛地,崇尚自然,回歸天然,自立更生的儉樸理念。[攝影者:黃善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