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賜資糧 農禪摘菜樂

2018/06/13| ◎魏玉縣,張美齡,沈杏宜/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在靜思精舍進行的2018全球靜思人文精神研習營,第三天(6月10日)上午,兩百四十七位學員分成三大隊,在精舍師父帶領下,投入靜思精舍體驗出坡的農禪樂。

◎ 割馬齒莧 體會用心當下

德淯師父領著二十 名學員,前往菜園採菜、拔草,其中四位學員負責採茄子,師父提醒他們:「茄子大了,著地就很容易腐壞,所以凡是碰到地面的,都要割下來。」

馬來西亞學員邱綠育,第一次採茄子和莧菜,感覺非常新鮮,但也不敢掉以輕心。她回想三年前回精舍採菜時也拔過草。當時聽到師父說,「現在拔除了,過幾天又會長高。」要大家體會小草的成長過程,就如隨時拔除不去的心魔。同樣的場景,讓邱綠育不由得提醒自己,「要時時反觀自照,不要讓無明習氣無端升起。」培養自己的善因緣、善種子。

菜園另一端,德渙師父帶著十餘位學員,引導大家量測一手掌寬的距離,淺淺挖個洞,埋下兩顆黃豆種子,「期待種子發芽,從一而生無量。」臺中學員廖翠燕,是第一次體驗播種黃豆種子。她興奮地表示,「種下的種子,將來可以收穫更多的種子,種子再種下去,又會有更多的種子……」她也自許在慈濟道路上,勤耕福田,種下好命的種子,帶動更多善的循環。

另一菜園區,長了滿滿的地瓜葉和俗稱「豬母乳」(臺語)的馬齒莧,片片葉子欣欣向榮,馬齒莧白花朵朵,隨風擺動,彷彿告訴靠近的人們,「此時最是豐美香甜,快來收割吧。」

「刀很利喔,千萬要小心,不要帶傷回去。」德玵師父的叮嚀言猶在耳,來自北京的劉彥「哇!」的一聲,左手拇指瞬間蹦出鮮血,心裡想著:「真糗,師父才剛說過,我就把自己割傷了。」

到醫護站包妥傷口,劉彥回到菜園繼續割馬齒莧。這馬齒莧,劉彥是第一次看到,翠綠鮮嫩的梗葉,一不小心使力就斷成兩段。未婚的她,連菜都沒煮過,拿著刀子的手,本來就已有點膽戰心驚,沒想到,還是割傷了。

「上人常常說,要用心在當下,我自己實在太粗心了,不僅如此,還讓師父擔心。」劉彥有點羞怯地說,「我們其實沒有幫師父什麼忙,他們是給我們機會,讓我們學習付出。」蹲在菜畦旁,左手小心翼翼握著馬齒莧,右手謹慎劃著每一刀,深怕再一不小心,又要去醫護站了。

看似簡單的工作,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劉彥當下有了深刻的體會,「凡事都要多用心,不能小看任何一件事。」

採回來的馬齒莧,裝在籃子裡,送回到大寮旁空地,從臺中來的李雅琪,一邊揀菜一邊說著,「精舍師父好辛苦喔,我們才做一下就腰痠背痛。」平常都坐在有冷氣的辦公室,李雅琪的臉被太陽曬得紅通通的,想到剛才在田裡,看到德玵師父在示範怎麼割馬齒莧時,看起來明明很簡單,可是,當自己想要學著師父用手抓起一整把馬齒莧來割時,卻怎麼割都不順手。

「這支馬齒莧有可能就是我割的。」手裡握著連根的馬齒莧,更覺得種菜的不易。她笑著說:「師父說不能把有根的部分割下來的。」

李雅琪按照大寮師父說的「寸菜」,從馬齒莧尾端一節一節往前段揀,心裡想起剛剛在田裡時德杭師父說的,「不要浪費,大地賜給我們的食物要珍惜。」大寮師父也告訴他們,粗梗上的葉子,可以取下來煮。對於精舍師父克勤、克儉的生活態度,李雅琪算是親眼見證到了。

靠近落羽松的步道旁,來自深圳的年輕志工徐燕燕和蔣一瑋,依據師父的指導,拿著掃把想掃掉草皮間的落葉,可是怎麼掃都不容易掃起來,後來經師父的指導,要用鐵耙,才能將樹葉從草叢中耙出,再集中清除。徐燕燕一點就通,拿起耙子,很有架勢地耙出了一片樹葉。

徐燕燕說:「不會做的事情,先觀察別人怎麼做,或試用各種方法,成功的話,就一直使用這個方法,做起事來就會快又有效果。」她和蔣一瑋是因為演繹「行善行孝不能等」手語劇,後來又參加慈濟在「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展覽會」(簡稱廈門佛事展),推廣慈濟人文,而受到很大的啟發,加入推廣靜思人文的行列,她希望回到這次回到營隊,能帶回上人的法,像陽光一樣,回到大陸,灑播在人人身上。

◎ 摘玉米樂 豐收黃金糧

另一大隊的學員,換上雨鞋、跟著師父下田去。長得比人高的玉米田中,黑色的玉米鬚若隱若現地招呼著,學員看到這一片大福田,都很興奮,準備好好收割。戴上師父準備的斗笠、手套,拿著菜刀及洗滌乾淨的袋子,走進玉米田,先除掉與玉米一樣高的雜草。現代工商時代,很少人從事農耕工作,有些人或許小時候家裡是種田,但大部分的是第一次下田。雖然大都是非專業,但人多好辦事,不一會兒,一籃籃摘好的玉米就被搬運了出來,在馬路旁排了長長的一排。

師父邊開路,邊從中找到燈籠草的果實說:「這個果實可以吃,來嚐嚐看。」這些城市的鄉巴佬,對農事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湊過來品嚐大地的珍品。

田裡長的不只有玉米、燈籠草,還有之前種的竽頭,也冒出綠色的葉子來。來自山東的方于平,年紀輕輕的,一看就知道沒有農耕的經驗。可是他戴著斗笠、穿著雨鞋,有幾分像要下田去的模樣,「很期待體驗師父的生活,因為從沒下田過。」方于平吃力地摘著玉米,吃著師父摘的燈籠草果實,感到很新鮮,「甜甜的,像小蕃茄,味道還不錯。」他紅紅的臉笑,非常開心。

一樣是來自山東的司洪亮,很早就與慈濟結緣,看他身手矯健地摘玉米、除草,雖然汗水淋漓,濕透了衣服,仍然開心地繼續摘。

他從小生長在大陸北方,玉米也是他們的主食之一,玉米桿如甘蔗一樣的美味,也能成為他們的食物。司洪亮也曾下田幫忙,所以對玉米收割一點也不陌生,現在他在從事環保相關的工作。他說:「已經很久沒有下田了,今天再回味一下,很快地就找回手感。」司洪亮已開始培訓,也將接手書軒志工,所以特地回來參加人文精神營。

司洪亮說:「一般參加的課程以靜態居多,平時工作忙很少參加動態課程。今天能出坡感覺很不錯。」耕福田跟大地結善緣,司洪亮在出坡中體會到做事要有方法。「比如分辮玉米是否成熟,可以看玉米鬚的顏色。就像上人靜思語說的:『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凡事要有方法,做事要有方向。只要有法,成就事情就快了。」

正當大家勤奮收割時,山邊飄來片片烏雲,開始下,甘露開始滋潤大地。師父心疼大家,一直用力喊:「不要摘了,趕快回來!」北京來的師兄從田中爬上來馬路邊,開心的SHOW著他被狼尾草黏滿的長褲,直說著:「這件褲子我不洗了,要帶回去做紀念。」

當大家到屋簷下避雨時,點心也到了。吃著香甜多汁的西瓜、豆花綠豆湯,消消暑氣,雨漸漸小了。這時,師父踩著腳踏車送來一大籃剛剛大家摘下且煮好的玉米。掀開蓋子露出熱氣騰騰的金黃、米白、紫色的玉米,大家熱烈掌聲感恩師父。口裡吃著香甜、暖呼呼的玉米,一起成就的感覺,真的很棒。

雨又開始滴滴答答地下來,師父很慈悲地要大家趕緊回精舍。滿滿一卡車的玉米,代表學員出坡有體會,享受食糧、道糧豐收樂。

圖左 :才剛拿刀割馬齒莧,北京的劉彥就不小心割傷手,她說,看似簡單的工作,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當下有了深刻的體會,「凡事都要多用心,不能小看任何一件事。」[攝影者:黃裕仁]
圖右 :滿滿一卡車的玉米,載回到精舍大寮。學員出坡有體會,享受食糧、道糧豐收樂。[攝影者:黃善繼]

圖左 :來自山東的年輕人方于平,沒有農耕的經驗。她戴著斗笠、穿著雨鞋在玉米田中享受田園樂。[攝影者:沈杏宜]
圖右 :北京來的張杰(左一),開心的秀著他被狼尾草黏滿的長褲,直說著:「這件褲子我不洗了,要帶回去做紀念。」[攝影者:沈杏宜]

圖左 :俗稱「豬母乳」(臺語)的馬齒莧,片片葉子欣欣向榮,馬齒莧白花朵朵,隨風擺動,彷彿告訴靠近的人們,「此時最是豐美香甜,快來收割吧。」[攝影者:林世淵]
圖右 :來自馬來西亞陳美婷小心地拔起小草後,輕輕刮下沾黏在草根部的土,不讓流失。用心在當下體會農禪生活。[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臺中學員廖翠燕(左),第一次體驗種黃豆。自許在慈濟道上,勤耕福田,種下好命的種子。[攝影者:陳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