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補缺憾 回臺再學習

2018/06/29| ◎蔡淑蕙,羅月美,黃愛惠/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來自巴西的李金滿,2010年曾回臺灣參加人文真善美研習課程,當時因聽不懂諸多的專業名詞,只能跟在大家的後面看,才上了半天課就被嚇跑。

2017年,李金滿聽到證嚴上人在《人間菩提》中曾說,因為很少看到 巴西傳回來的資料,所以也就較少提及巴西。當下,她深深覺得懺悔。

其實,巴西的慈濟人,深耕當地,每周六都會下鄉義診,至今超過二十年了,服務的鄉親累積達十七萬人次。當地人醫會人數並不多,卻能以現有的人力,發揮最大力量。

許多義診中的感動故事,卻因欠缺人文真善美的記錄,以致未能將這些美善足跡留下來,並傳回臺灣。這樣的缺憾,促使李金滿決定再回臺灣學習,她說:「多學、多做,必能增加功力。希望將課程中所學,帶回巴西,並傳承下去,讓當地的人文種子茁壯起來。」

◎堅持初心 看見希望

網路飆速時代,一切追求快速,衝擊著過去媒體的傳統價值。來自美國紐約的朱澤人,十年的報社記者生涯,當他的工作遇到了瓶頸,有著些許灰心的時刻,選擇暫離原來的工作。他回到臺灣參加「2018年全球人文真善美研習營」,試圖想從這次營隊中,找回讓自己堅持「報真導正」的理想。

2009年,從傳播研究所畢業後,朱澤人投入人文真善美團隊。因為喜歡文字、攝影,再加上所學的專業,時常為社區做紀錄。一路走來,時代變遷,從工作中,他看到了媒體的快速流轉與變化。

他認為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如報紙、週刊),受到了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衝擊,破懷過去媒體的傳統價值,包括報真導正。新媒體為了追求時效,往往罔顧事實,偏偏現在的閱眾已經習慣改變,造成很多傳統媒體流失了多數的讀者,身受其害的從業人員,因而灰心離開職場,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營隊的課程中,他覺得講師潘翠薇在「人文三慧—聞思修」所說的內容,帶給他很大的鼓舞。他認為「真善美」的本質,不會為了吸引讀者,偏離真實。在主流媒體中,就算我們的報導暫時被埋沒,聲音被掩蓋,然而道心不變,一定可以將美善傳遞出去。

如同講師潘翠薇最後提到:「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要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會有希望。」這句話提醒他,或許自己的努力,短時間看不到成果,但是他會提起信心:「繼續走下去,繼續寫下去,一日為真善美,終生為真善美。」

◎記錄典範 讓文史留芳

來自香港的林莉,是人文真善美文字志工。記錄社區兩年下來,總感覺自己撰寫的內容大同小異,似乎遇到瓶頸無法突破。

這次的課程,林莉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回歸初心。原來,自己只在文字表面上作文章,沒有認真思考及探究受訪人物內心的世界,自然寫出的文稿難以觸動人心、令人感動。

證嚴上人曾觀機教育弟子:「日日雖然都一樣,但日日的人、事、物感受是不一樣的。」林莉透過課程和實作的學習,更瞭解如何有深度的採訪,以呈現豐富的內容;以情以誠走入別人的生命,真實記錄美善。

上課,就是充電,林莉除了自己擅長的文字之外,透過三天的營隊課程,更想多學習到圖像與錄影的技術。「若是有活動需要記錄時,志工人手不足,就有能力去補位。」她希望將香港資深志工的故事記錄下來,讓人品典範能文史留芳。這分願力對她來說,是一個考驗,卻也是讓她提起正能量,堅持做人文真善美的一股動力。

不管是十年報社生涯的記者朱澤人,還是撰寫慈濟報導多時,苦於無法突破瓶頸的林莉,亦或是為彌補缺憾,回臺再學習,巴西的李金滿。三個人在參加人文真善美營隊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同步找回自己承擔真善美的初發心。同梯的學員們,回到僑居地後,將遍布全球各地。期待他們也將所學,用文字、圖像、影片,記錄當地的美善足跡,以見證人間大愛。

圖左 :來自巴西的李金滿,聽到證嚴上人在《人間菩提》中曾說,因為很少看到巴西傳回來的資料,促使她決定回臺灣來學習。[攝影者:陳明清]
圖右 :來自美國紐約的朱澤人,十年的報社記者生涯,因工作遇到瓶頸,回臺灣參加研習營,試圖從中找回讓自己堅持「報真導正」的初發心。[攝影者:陳明清]

圖左 :隨時記錄,朱澤人(右)想將課堂中所學,深刻印在心中,鼓勵自己恆持理想。[攝影者:陳明清]
圖右 :來自香港的林莉(右),記錄社區兩年下來,總感覺自己撰寫的內容大同小異,似乎遇到瓶頸無法突破。[攝影者:陳忠華]
圖左 :林莉(左一)希望將香港資深志工的故事紀錄下來,這分願力對她來說,是一個考驗,卻也是能讓她堅持做人文真善美的一股動力。[攝影者:陳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