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一起追的藍天白雲

2018/07/10| ◎王鳳娥/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看到『藍天白雲』很親切!二十五年前,我就是跟大家一樣坐在下面聽課。」慈青學長王佩茹,現在是花蓮慈濟中小學校長秘書的她,對一百多位來自全臺及馬來西亞穿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青幹部們,娓娓道出自己對慈青 的那分特殊感情和懷念。

◎一日慈青終生慈青

王佩茹向大家秀出一張照片――「那是十幾年前,一群有革命情感的慈青夥伴和早期陪伴慈青的師姑。7月1日我們相約去新竹,參加鄭粧師姑的追思會……」

「那天的心情很感傷,但也充滿祝福。從各地趕來各行各業的慈青夥伴,大家都有了家庭和孩子,大家一起話當年……」王佩茹說慈青的情緣一直在她的生命裡,「『藍天白雲』是我們所追尋的目標,一日為慈青,終生為慈青。」

王佩茹分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藍天白雲」故事,有辛苦的過程,也有甜蜜的滋味和成長的喜悅。她高中畢業偶然機會聽到證嚴上人的開示,內心非常喜歡,因此讀新竹師範學院時,從報紙小小的方塊中看到慈濟訊息,即主動打電話給新竹資深委員鄭粧。當年(1990年)做慈濟都是婆婆媽媽,鄭粧很驚訝怎會有這麼年輕的人要加入慈濟?

當時,清華大學研究所的張子貴正在號召年輕人來認識慈濟,且 1991年暑假,王佩茹也參加首次開辦的慈青醫療志工隊來花蓮慈濟醫院服務。而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就在1992年5月31日在慈濟臺北分會正式成立。

◎你為何會坐在這裡

王佩茹一開始就非常投入慈青工作,常常利用上課時間在寫慈青活動企劃書……到了大三,因為太認真投入慈青,以致學業無法兼顧,而暫時給自己「閉關」了一段時間。

證嚴上人對慈青的三個期許是:「用課餘時間做慈濟,培養悲天憫人的胸懷,與各式各樣的人接觸。」因此王佩茹以過來人的經驗,叮嚀慈青們在大學可以很開闊地學習,但要做好學生的本分事,把自己照顧好,善用時間看書,隨時思考做筆記。

「很多智慧是和人互動中得到的,同學們跨區互動參加慈青的營隊,是很棒的學習。而培養悲天憫人的胸懷,不是只有在慈青學習,是一輩子的學習。」

王佩茹問大家:「暑假大家都去打工或去玩,你為何會坐在這裡?」臺下的慈青心中,對「為什麼?」各有不同的答案,但此時此刻,大家相聚在一起學習成長的歡喜和感動,是一樣的。

當問到學校慈青社團人數有超過二人的嗎?許多慈青紛紛舉手。王佩茹說自己當年在新竹師範學院讀書時,慈青社是從她一個人開始。她表示一個人走很快,但有一群人一起走,才可以走更長久。「找到自己喜歡慈青的感覺,從身邊找到值得做的事,大家一起來做吧!」

◎藍天白雲代代相傳

聽到王佩茹分享「藍天白雲是我們追尋的目標」,讓讀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的蔡柏毅很感動。將升大四也是慈青社社長的他要面臨傳承社團精神和經驗給學弟妹,他期許自己:「要以『一日為慈青,終生為慈青』的精神去帶動學弟妹,讓慈濟的人文精神,在校園及社會中成為一股綿綿不絶的清流。」

而來自馬來西亞,和蔡柏毅同學的陳安佑,從慈幼、慈少到慈青,一路在慈濟家庭長大。因為承擔課記,他很用心聆聽王佩茹的分享。「因為慈青,我認識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以後我也會像學姊一樣,不管什麼時候,講到慈青就會有聊不完的話題,大家朝共同的方向前進,是很幸福的事。」

高中讀花蓮慈中,現在是慈濟大學傳播系的陳思妤,她很感謝早期的學長創立慈青社,除了有家的感覺,還可以認識慈濟和師公上人親近。她堅定表示:「穿上這套慈青制服,是本分也是使命,要為師公扛起天下的米籮。」

慈青一代傳一代,有「藍天白雲」的地方,就是幸福的地方!

圖左 :課程中,王佩茹和慈青們親切地互動及雙向溝通,氣氛輕鬆愉快。[攝影者:周進成]
圖右 :慈青學長王佩茹,對一百多位慈青幹訓營學員,分享「那些年, 我們一起追的藍天白雲」故事。[攝影者:周進成]

圖左 :課程一開始時,先由課務學長以慈青成立的緣起和歷史年份做問答。[攝影者:周進成]
圖右 :讓讀慈濟大學傳播學系,也是慈青社長的蔡柏毅,期許自己要「一日為慈青,終生為慈青」的精神去帶動學弟妹們。[攝影者:陳光華]
圖左 :來自馬來西亞,讀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的陳安佑,聆聽王佩茹的分享後,覺得能做一位慈青是很幸福的人。[攝影者:周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