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腳印 耕耘黃土沙漠

2019/05/17| ◎廖速霞,曾美姬/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2019年5月4日,慈濟志工一行人從約旦南部繼續往北,到窪地芬難展開第三天發放之旅。慈濟約旦分會自2002年開始援助此地,十七年的時間,一步一腳印,改變阿拉伯世界封閉的古遊牧民族,如在沙漠中開闢一畦綠 洲,陳秋華曾說:「善惡拔河,不是多的那一方獲勝,而是堅持下去的那一方。」

◎傳遞心寬念純人生觀

公路筆直地穿越沙漠,遠處蔥綠的樹林地即是約旦與以色列邊界,但是公路旁的沙漠,駱駝不受國界限制可自由來去。 約旦南北走向共有兩條最大的公路,一條是國王公路,另一條是沙漠公路。從阿卡巴到死海尾端,長達三百公里的這條公路和臺灣有著密切的歷史;這是臺灣榮工處,在1977年在約旦承辦的第一條沙漠公路。

沙漠中的中國式涼亭,是在完工後興建,以紀念中華民國政府,與約旦政府之間的友好關係。據聞此條公路,至今沒有修整過,讓行經此路的我們與有榮焉。

發放之路難行,從筆直平坦柏油路,轉進崎嶇不平的小路,越過滿是石頭的河谷,蜿蜒山路、飛沙走石,一路都在繃繃跳跳中行進。谷溝到處都是過去遺留下來的古代文明遺址,被這裡世代居住的人銘刻於深處。與過去二天所行之路大不同點,是村民用塑膠布做成蓄水池,讓農業得以發展,黃土沙漠有了綠點綴,夾竹桃花開在沙漠地帶,讓人耳目一新。

〈拉車向前行〉音樂,響徹窪地芬難聯合學校發放現場,在卸下物資的時刻,慈濟志工和孩子們同樂。陳秋華邀請貝都因酋長一起和孩子們互動,酋長臉上綻放出孩子般的童真,開心無比。

陳秋華和他的跆拳道學生夫人,準備發放所需要的馬夾袋,他們拿回家可用為存放衣服。貝都因居民日常很少會有機會吃到大米,特地為他們送來大米補充營養。慈濟志工恭敬地為貝都因照顧戶,奉上齋戒月食物品。約旦當地年輕人自動發心當志工,將物資交給前來領取的鄉親手中。孩子領了物資,頭頂大米無比開心,生活雖然艱苦,仍用笑容傳遞心寬念純的人生觀。

有孩子走了二十公里,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法來,所以叫小孩來領物資。生怕物資太重,孩子提不動,慈濟志工協助孩子把物資搬到車上,再讓村民們一起帶回家。也有孩子們自動自發,當起小志工。施與受的交流與回饋,讓這場發放不再只是單純的給予和付出,一百五十五戶村民就這麼帶著慈濟滿滿的愛,迎接即將到來的齊戒月。

◎貝都因帳篷區訪視

慈濟真善美團隊,陪同貝都因照顧戶Faitima一同將物資送回家。看到環境,非常心疼中東的媽媽,過著如此艱辛的生活,在帳篷裡,志工與Faitima及其鄰居熱情互動,給予更多的關愛,給予她一點力量。

活動結束,窪地芬難的小朋友、甚至照顧戶,跟著慈濟志工楊贊弘,一起在現場進行資源回收,趴在地上撿起散落在地上的扁豆、大米,志工以身帶動,小小年紀已經懂得惜福。

楊贊弘手捧上人法相,會同慈濟志工協助MaraAih將物資送回家。在貝都因人帳篷區,與MaraAih交流,令她感動滿滿,心結打開後MaraAih綻放出開心的笑容。

今天承擔志工的助學生穆罕默德,現就讀於亞穆大學,在發放活動結束後,慈濟志工一行人,到穆罕默德的家,關懷他的家人。母親Hlala ateb熱情地招待志工的到來。他們是從2009年開始領物資,單親媽媽拉拉撫養七個孩子長大,慈濟陸續幫助她的孩子完成大學教育。居住的磚房內都是回收發放的紙箱,用來鋪設休息區帳篷地板,或夾雜在以乾枯樹葉鋪陳的屋頂,真正做到資源回收再利用。

穆罕默德從十三歲開始接受慈濟的援助,完成大學學業後,將回到窪地芬難來教書。慈濟志工阿比爾(慈愛)說:「穆罕默德曾說,現在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因為慈濟,沒有慈濟的幫助和支持,他絕對不可能翻轉生活。」

新的資助對象之一,是正在讀大學的約瑟夫,也與爸爸一起來。爸爸說:「家裡有六個孩子,如果沒有慈濟幫忙,約瑟夫根本不可能上大學。約瑟夫誠懇地道感恩:「非常感謝,非常非常感謝!」

回程,志工到慈濟曾經助學的Dahani夫家探訪,這兒與窪地芬難環境有明顯的差異,家雖是租的,但是圍牆內另有一番風景,可以說是沙漠的別墅區。

◎回溯窪地芬難因緣

慈濟與窪地芬難的因緣,要回溯到2002年約旦公主來探訪貧民,回安曼後打電話給陳秋華請求協助。陳秋華回憶道:「她哭著跟我講窪地芬難好窮啊……」希望派司機帶秋華去了解當地情況給予協助。

接到電話後三天,秋華與阿布湯瑪斯(濟仁),到窪地芬難探望,看到當地的窮困,當時規劃每三個月去發放。本來關懷的地區分為芬難一、芬難二,但因為阿拉伯國家可以娶四個太太,太太生的孩子可以幫忙放牧,所以需要人力;但因爭奪女人,導致兩個地區的貝都因人互不往來。

十七年過去了,陳秋華看到芬難一地區居民,生活愈來愈好,因為有國家的資源,政府提供水、電,還為貝都因人建了房子,所以慈濟約旦分會,決定停止對芬難一的資源,把所有的資源轉至更內陸的芬難二。

貝都因人最感動的,是慈濟為他們裝設的水管。很多貝都因人以放牧維生,也栽種西瓜等作物,因為全球暖化,氣候愈來愈糟,水資源取得不易。且缺乏基礎建設,水源取得困難,影響了收成。2012年貝都因人,要求慈濟協助裝設水管。

陳秋華要先評估及確認實際的狀況,而不是未經證實,直接答應他們的需求。經過三個月的觀察,直接到現場鋸開原有的水管,發現裡面布滿石頭,阻塞了水流。於是決定由阿布湯瑪斯(濟仁)直接向工廠購買水管,也順利將原本架設所需的經費由二千JD減為一千四百JD。

◎知恩圖報 改變宿命

當年由慈濟助學的第一位孩子,是從2016年接受資助的女孩Tahanai sdleeman al-oudat,大學未畢業即結婚。不瞭解當地的風俗,但秋華仍期許她能為族人多付出。她很感謝慈濟資助她念大學,否則仍是重複貝都因女人的宿命,在河谷替人採番茄維生,世世代代重複一樣的命運。

陳秋華提到,當初女孩Tahanai考上大學時,她的父親已經離開,跟著新太太到外面生活。Tahanai在外求學時,她的母親每個月給她十JD作為交通費與吃飯錢,而女孩每月退回母親二JD,這給陳秋華極大的震撼,因為有些人給小費最少是十JD。

當時她希望有部電腦可以使用,這件事讓陳秋華掛念在心中。敘利亞戰爭發生時,在英國念書的馬來西亞慈青聽到這件事,陳秋華順著這個因緣,募了一部電腦。陳秋華與阿比爾(慈愛),帶著電腦到大學探望Tahanai。到宿舍看到只有一條薄薄由慈濟捐助的毯子,每個星期由家裡帶來自製的大餅,及採來的番茄為糧食。

Tahanai看到陳秋華非常高興,要請志工吃飯,陳秋華提議用番茄就可以,女孩說:「我天天吃番茄。」陳秋華靈機一動提議由志工請客,到樓上的家庭餐館用餐。女孩點了最便宜的1JD三明治裡面有雞肉沙拉,她對著志工說:「真好吃!」阿比爾看到此景當場落淚。陳秋華哽咽提到:「這是她這一輩子第一次到餐廳用餐。」看到眾生的苦,看到貝都因人生活的苦,看到敘利亞難民心裡的苦,慈濟志工更堅定要繼續幫助他們。

後來陳秋華資助她與她的弟弟Mohummad Alodyf各40JD生活費,她用這部電腦賺取四年的獎學金。曾經有次發放時遇到大雨河水暴漲,Tahanai的家人,從家裡涉水走路過橋為志工送來午齋。因為慈濟的幫助,讓他們懂得知恩圖報。如今她與弟弟都是老師,改變自己的命運,留在家鄉教育下一代,利人利己。(資料提供 林玲悧、王謹)

圖左 :2012年應貝都因人要求,慈濟在窪地芬難裝設水管。[攝影者:林玲悧]
圖右 :窪地芬難當地青年協助發放物資。[攝影者:王瑾]

圖左 :慈濟志工協助MaraAih將齋戒月物資送回家。[攝影者:王瑾]
圖右 :在貝都因人帳篷區,與MaraAih交流,令她感動滿滿,心結打開後MaraAih綻放出開心的笑容。[攝影者:王瑾]

圖左 :慈濟志工楊贊弘手捧上人法相,與陳秋華、阿比爾(慈愛),到帳篷區關懷助學生穆罕默德(右二)。[攝影者:王瑾]
圖右 :在穆罕默德居家旁的帳篷地板,志工與他的家人親切互動。[攝影者:王瑾]

圖左 :穆罕默德的單親媽媽拉拉(中),撫養七個孩子長大,慈濟陸續幫助他的孩子完成大學教育。[攝影者:王瑾]
圖右 :回程,志工到慈濟曾經助學的Dahani夫家探訪。[攝影者:王瑾]
圖左 :陳秋華、阿比爾(慈愛)與Dahani的兒子溫馨互動。[攝影者: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