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對了 生死自在的領悟

2019/05/25| ◎林淑懷/志業體活動報導
列印
「先做再說,還是先說再做」,雖然短短的八個字,卻給黃聰敏醫師對「來不及」的解答,有了不同的感受和體悟。

5月24日早上,火車隆隆地,從臺中開往花蓮,早餐後,每一個專列車廂的學員高興地分享自己參與「靜 思生活營」的因緣。來自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退休的黃聰敏醫師,從自己認識慈濟因緣、1991年921地震慈濟人醫會救援,到今年參與慈誠委員培訓課程,一路對慈濟的肯定與未來的方向。

◎災難考驗 民生擺第一

目前是「福樂診所」院長的黃聰敏醫師,說起1992年太太認識一位慈濟委員,有一天跟她說:「妳要不要來參加慈濟?只要每個月繳一百元就可以了。」「喔,你們做善事,只要一百元就可以了?」「那好啊!我就幫先生、孩子、公公、婆婆,我們全家人都一起加入好了。」從此成為慈濟的長期會員,至今沒有間斷。

1993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黃醫師輾轉接到志工邀請「慈濟人醫會義診」訊息,他很高興:「好啊!好啊!這是好事。」一次、兩次、接著很頻繁地參與義診,到過埔里霧社很多偏僻山區,為沒有辦法到醫院就診的貧困居民、老人家們看診,因此認識很多慈濟人醫會醫師,直到九二一地震後,才停下腳步。

雖然沒有繼續參加人醫會義診,但是為移民署南投收容所的關懷和義診,黃醫師仍然沒有停頓,「他們遠從越南、泰國、日本、印尼等國外來到臺灣謀生,語言又不通,沒有醫療照顧他們是不行的。」他堅持奉獻所學。

說到九二一大地震,黃醫師說:「這場災難,給我體悟很深,活生生的那一幕很難忘記。」慘破的街道,災民一個一個被送進急診室急救,有的生命跡象已經很渺茫、即時救起來也是體無完膚,還有斷手斷腳、頭破血流,更慘忍的情況都有,怎麼辦呢?

面對重災區,醫療人力不足,環境的窘迫,黃醫師忍不住做了慘痛的決定,確定不可能繼續救活的只能盡心力,因為很多埔里以外的醫師,道路中斷沒辦法進到重災區,而且能留守的醫生不多,住在埔里的他當然是守護者。為了守住醫院、守住樓上一百多位居家老人,黃醫師及時請同仁將長輩們從樓上帶往樓下安全的地方。

大災難期間,醫院停水停電,送進加護病房的病患,唯一仰賴護理人員用手連續擊了兩個小時的人工呼吸,有的還不見得有反應。身為醫療主任的黃醫師,不只考量災民的生命、醫院病患的安全、還有所有人的民生問題該如何?於是號召醫護同仁大家出錢出力,將鄰近便利超商能用、能吃的所有糧食全部採購回來,希望能撐過一段時間。

◎物資 是活下去的能量

到了9月23日,地震第三天下午,慈濟人醫會紀邦杰醫師帶領醫療團隊,並帶來「水、罐頭、物資」讓災民活下去的力量。黃醫師說:「看到慈濟Logo內心非常的感動,以為我們快沒救了,還好有慈濟人送進資糧,讓我們能活下來。」也讓黃醫師繼續參與慈濟活動的原因。

安頓好災民、醫院的病患,黃醫師投入大愛屋,為住在大愛屋的災民義診,而後關心希望工程,看到女兒的學校教室倒了,學生沒有教室可以讀書,又該怎麼辦?哪來這麼多錢重建?知道紀醫師發起,捐一百萬,可以蓋一間教室聲浪,為自己的孩子、為別人的孩子,為了社會的下一代盡一分力量。

「女兒也在讀書,她學校倒了,我們捐一點錢,響應證嚴法師「慈濟921希望工程」重建的理念,自己的孩子也需要啊!」黃醫師同意太太的話,於是到銀行詢問,自己還有多少存款?「黃醫師、你的基金獲利成長了四倍!」聽到行員說,黃醫師很訝異,「難道……」幾年前投資的一筆三十萬國外基金,金額竟然高到一百二十萬,不多考慮為校園重建工程捐出一百萬。

慈濟志工接受他的捐款後,並感謝他的發心:「歲末可以接受上人受證慈濟的榮譽董事?」什麼是「慈濟榮譽董事」?黃醫師不了解。聽完志工解說後,他問:「只有我嗎?」「不是,還有一位洗馬桶的師姊。」黃醫師驚訝:「洗馬桶也能捐榮董!」這位志工從事居家打掃工作,環境、清潔馬桶,她親力親為,特別是她洗過的衛浴馬桶,家家戶戶讚不絕口,工作接續不完,短短的幾年,一點一滴的存額累積,分期付款圓滿捐榮董的心願。

黃醫師聽到志工的真實故事,稱讚她勞心勞力,慚愧自己只是發心,並沒有付出實際的體力,而拒絕讓證嚴上人受證慈濟榮譽董事的機會。「師姊!我不去,怎能跟洗馬桶的師姊去受證呢?」雖然沒有受證祝福,但是舉凡榮董聯誼、茶會、讀書會,都會接到紀邦杰醫師的邀請。

「我是九二一的見證者。」提及在最需要、最痛苦、最絕望的時候,慈濟人跑在最前;如同建蓋大愛屋,讓他的病人得以住進一個新家,安住他們的身心。曾經有老病人跟他說:「在這裡很好,有太多的感情和回憶。」慈濟人做了很多讓人一輩子值得懷念的事,他看在眼裡。

「當你穿上藍天白雲制服,就是慈濟人代表上人」,一直沒有參加慈誠培訓,黃醫師提到自己無法突破的兩個原因。第一,因為忙,時間無法分割。第二還沒有準備好。慈濟人穿上制服,要承擔的事情多,還有忍受外界反彈抱怨的聲音,拖延成為慈濟人的因緣。這一次決定參與營隊,目的想看看、聽聽上人擔心的「來不及」,還有自己年紀大,身體不如年輕時期,又多位同學陸續往生,讓他感歎人生無常,來不及。

◎見證來不及 先做再說

「先說再做,先做再說」這兩句話的差別有那麼大嗎?黃醫師說,以前認為「先說再做」,說好了再去做。「慈濟音樂飄香」課程中,講師郭孟雍:「來不及,要先做再說了。」過去總以為上人說「來不及」是地球軟化、人心向善、還是種種的來不及。黃醫師進一步解說講師的話,他說,上人希望大家先做,不要先說,要先做有體會,再說,容易讓人了解。

黃醫師舉例,自己居家服務:「我先做再說,不去了解,也沒有人告訴我好不好,我先做,反而滿滿感動。」他不考慮,哪裏需要,馬上邀約護理師、志工、甚至開車的司機,一起走入社區義診,關懷老人家、貧病,為他們固定義診、做復健、關懷,還協助申請補助。幾年來,已經擴大好幾個區,大家接受黃醫師的想法、看法和做法,連投入的一群人都說:「慈濟這樣做很感動,幫助很多苦難人。」讓更多需要被照顧的人得到最好的照顧。

以前不知道為什麼,慈濟人做得那麼辛苦還那麼甘願,經過這一堂課,黃醫師說:「總算了解,大家為什麼先做再說了。」也感受上人「做就對了」的意涵。先做再說,做了再說,自己有感觸,別人也聽得進去。

讓黃醫師感觸深刻的還有自己放在內心的事,他說二、三十歲年輕時代,認為做慈濟就是做慈善醫療,奉獻專業;現在不同的是,自己的人生,也慢慢進入老年,對生死來來去去感受很深,到底該如何放下的「點」。學佛二十幾年的黃醫師,以為專心念佛,到最後心理沉靜生死皆自在,當事情來了習氣跟著來。這一次營隊赫然發現唯慈濟宗門,能幫他解決問題;把心放下,專心去做,即能平安度過生死的河流,到涅槃彼岸。

人生五十、六十、七十是深水區,水將淹到脖子,隨時發生問題,「跟對人,做就對了。」黃醫師行醫幾十年生死本應看淡,竟在人生後期沒學會放下,跟凡夫沒有什麼兩樣。看到大捨老師的「生死皆自在」,覺得有幸決心投入慈濟,尋找正確方向,如今,不再為「哪天輪到我」這句話擔心了。

走進培訓路,把善的種子善播出去,讓家人、讓診所同事,也能感受慈濟善的循環。三天二夜營隊,期待更多人加入慈濟,關懷更多社區走不出來的貧病及老人,是黃醫師最大的收穫和心願。
圖左 :黃聰敏醫師藉由營隊三天課程,總算是了解「先做再說,還是先說再做」,上人說來不及的迫切。[攝影者:徐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