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菩提大道 築一幅願景

2019/10/13| ◎羅鳳君,羅鳳琴/苗栗報導
列印
港苗區見習委員慈誠暨苗栗社區志工研習,10月13日在臺中市清水靜思堂講經堂一起舉辦圓緣。當天的主題:「慈善與國際賑災」,課務組除了安排講師分享:「勤修四攝合和人生」、「愛在異鄉」、「有愛溝通無障礙」… …等豐富內容,同時也安排「行願展覽館」巡禮,共有五十一位學員,二十五位志工參與。

◎勤修四攝 合和人生

所謂「四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力行、同事,是菩薩道上度化眾生的四種方法。

「人性往往都是由我開始,自私、計較、比較、諍鬪,而造成社會的混亂。」志工王光武用寶貴的經驗告訴大家,如何做到勤修四攝法。

菩薩發心,自利利他,必修「四攝法」。一、布施:真誠助人;二、愛語:說話如法;三、利行:利益眾生;四、同事: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付出時間做好事、說好話,帶動人心轉惡為善,一起同行菩薩道,才是美好的人生。

王光武是退休教師,退休後全職做志工。無論醫療志工、訪視個案,只要有活動、有任務,體力上可以,都勇於承擔。在付出的過程中,見證自己如何學習做到、得到、自利而利他。

「正念結好緣,成就好果報。有能力幫助人,就多做一些好事,無形中就有貴人幫助。」王光武覺得進入慈濟,得到很多的好處,三個兒子事業有成,兩個在美國,大兒子在臺大醫院上班,家庭幸福美滿,不用操心;而自己七十多歲沒有老人癡呆,還能站在這裡跟大家說法、傳法,生無量種子,感到很安慰,所以,做慈濟是一條永不後悔的路。

人生的意義,是肯定一個人一生中的價值,不在於你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是在於你為別人所做的一切。「為佛教、為眾生」的慈濟志業,王光武期勉大家,想要多一點智慧,必須發揮愛心走入人群,多做一些有益人群的事情。

◎愛在異鄉

1991年,在大陸東莞投資的薛明仁,將慈濟人文帶進公司,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接引許多當地志工投入賑災,成為當地的第一顆種子。

「愛在異鄉,要先愛自己,才能把愛傳出去!」我常自問,為什麼要來慈濟?因為想要開啟心中的愛,當內心充滿了「愛」,才能夠把「愛」傳出去。薛明仁本著這個理念,從1996年開始,足跡跑遍大陸各地,歡喜付出愛。

在海外做慈善,真的不容易,要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從克難中,一步一步深入苦難災區,用心陪伴,自度度他,宏揚慈濟精神,達到愛的循環。去年(2018年)大陸有一千多人回臺灣受證,可以做見證。

薛明仁認為跑遍各地災區,過程中難免會有障礙,但歡喜付出就不辛苦。所以,天地之寬,路再難走,愛在異鄉,也走出一條菩提大道。

來自苗栗市的李勤英,感受到在人生的過程中,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想法都不同,一直到將近六十歲,才想要來做慈濟,對社會有一些貢獻。

課程中,讓她了解,小乘,是在個人;大乘,就是行菩薩道,所以覺得選擇慈濟菩薩道是對的。薛明仁用相片呈現大陸偏鄉生活環境的簡陋及病痛的苦相,身在臺灣真的好幸福。期許自己用心學習上人的法,修於內、行於外。

◎有愛溝通無障礙

「愛,可以消彌一切仇恨,也可以避免一切災難。」記得1991年華東水災,慈濟為大陸募款,遭到很大的反彈,擔心大陸飛彈掃向臺灣。上人說:「飛彈,解決不了問題,唯有愛,才能消彌仇恨。」志工張煥奇為大家分享:「有愛溝通無障礙。」

「你知道怎麼說話……但是,你知道如何溝通嗎?」張煥奇覺得用「心」說話好溝通。溝通技巧的秘訣只有一個「傾聽、傾聽,還是傾聽」。「將心比心」是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最簡單的原理。

人生苦多於樂,溝通不良苦上加苦,且兩敗俱傷。「愛與慈悲」是最好的溝通,因為慈悲沒有敵人。

張煥奇期勉大家,用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溝通;用四物湯(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無障礙。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深信人人有佛性,人與人之間,要用愛、忍辱心與尊重心相對待。

「微笑,可以化解仇恨,愛,可以避免災難」,苗栗市社區志工傅美珍感到很受用。她覺得每位講師分享的內容都很精采,與過去了解的慈濟不一樣,言談舉止,都值得學習。

慈濟法門有很多需要學習,尤其是上人開示很重要。傅美珍說:「相信進來慈濟不嫌晚,願意全心全力,以謙卑的心,投入慈濟團體。」

同樣來自苗栗社區志工林台珍,在職場上打拼多年,感覺每個人都有些世故,因為內斂而不願付出真心,因為世故,而變成冷漠。

林台珍體悟,會來慈濟,都是心靈上有一層層的污垢,利用法水,輕輕地將污垢擦掉。期許自己記住慈濟的四神湯,放下世俗與冷漠;在腦海裡告訴自己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把慈濟的精神,慢慢地融入人群。把四神湯的精神,化成一尊佛菩薩,讓這佛菩薩薪火相傳,永遠傳下去,讓每個人都可以度眾生。

◎發心立願 用愛鋪路

「行願半世紀」──行願展覽館巡禮,主要分成四段:「緣起、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環保及靜思語。」

透過導覽志工講解,讓大家了解,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秉佛心、承師志」在上人的帶領下,發心立願,從慈善開啟了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寬敞大道。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用愛鋪路,實踐佛法精神在人間,走過行願半世紀。

除了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外,上人的《靜思語》至今已經三十年了,也發行了十幾種不同的語言。《靜思語》是上人的好話,是自我形象的塑造,靜思好話對於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具有相當大的幫助。

培訓見習志工的張文相,經過導覽志工講解,才了解上人,因師公印順導師的一句話「為佛教、為眾生」以慈悲為懷,創立慈濟克難功德會,到如今慈善足跡已遍布九十九個國家,內心非常地感動。

張文相慚愧地說:「之前只是慈濟的會員,沒有用心去思考,錢繳給慈濟做什麼?對慈濟完全不了解,巡禮行願館後,才了解一切。」兩年來,進入慈濟做的非常法喜,發願在慈濟菩薩道繼續向前走,且要進一步培訓慈誠,承擔更多的任務。

「踏上慈濟路,要把握每個當下,不要見習後,就不見了。社區志工繼續培訓見習;見習志工,進一步培訓慈誠、委員,不要讓上人等太久,一起來承擔如來家業。」司儀王志弘呼籲大家,把握因緣,種下善的種子,慈濟世界有你、有他、有我的身影。

圖左 :志工王光武分享:「勤修四攝,合和人生。」[攝影者:吳芳美]
圖右 :在大陸東莞投資的薛明仁,為學員解說:「愛在異鄉。」[攝影者:白明德]

圖左 :志工張煥奇分享:「有愛溝通無障礙。」[攝影者:白明德]
圖右 :講師豐富的內容,吸引學員勤做筆記。[攝影者:鍾繐如]

圖左 :「行願展覽館」巡禮,分成四段「緣起、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環保及靜思語。」[攝影者:吳芳美]
圖右 :志工鄭國棟(左一)精采分享,讓學員法喜充滿。[攝影者:吳芳美]

圖左 :志工廖芳美說《靜思語》,是證嚴上人的好話,是自我形象的塑造,靜思好話對於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具有相當大的幫助。[攝影者:吳芳美]
圖右 :社區志工傅美珍(右)相信進來慈濟不嫌晚,願意全心全力,以謙卑的心投入慈濟。[攝影者:鍾繐如]
圖左 :培訓見習志工張文相(右)慚愧地說:「之前只是慈濟的會員,對慈濟完全不了解,參訪行願館後,才了解一切,我發願在慈濟菩薩道繼續向前走。」[攝影者:鍾繐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