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媽」活出「有用」人生

2018/01/31| ◎王鳳娥/花蓮報導
列印
寒冬,清晨四點,大地尚在沈睡中,姚陳甭已穿戴好,套上反光背心,推著手推車走出家門,往花蓮火車站附近的街道走去……

白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街道,這時一片寂靜,只有街燈和二十四小時超商投射的光源,伴著 姚陳甭瘦弱的身影。她沿著店家騎樓、小巷、路口……撿拾店家或住戶放在屋外的回收資源。

暗夜中,姚陳甭走到一處牆角,一隻小黑狗高興地搖著尾巴,「小黑,我們是好朋友喔!」姚陳甭和小狗打招呼後,彎下腰將地上的紙箱拆開壓扁、找出垃圾袋中的飲料罐將水倒乾淨,再依序將回收物堆疊在手推車上,用彈性繩索綁好。「bye bye!」小黑再搖著尾巴,目送姚陳甭推著快高過她的回收物往她家的方向走去――這時,火車站的電子鐘,顯示五點四十分。

一千多個日子,不分寒流來襲或下雨,姚陳甭堅持清晨四點就開始一天的環保工作,直到家門口騎樓的回收物,整理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她才沐浴、吃晚餐和就寢休息。

「我不識字,很多事我不會做,只有環保是我可以做的。」姚陳甭堅定心念:「上人說『做環保可救地球』,我願生生世世做環保,做到最後一口氣。」

◎家人不要的女孩

1947年出生在嘉義水上鄉土溝村的姚陳甭,上面有二位姊姊,不識字又重男輕女的祖父,在為她報出生時告訴戶政人員:「生這查某囝不要,『不用』啦!」戶政人員遂為她登錄名字為「甭」。從此家人都叫她「不要」,後來,媽媽一連生了三個弟弟。

到了就學年齡,在那物資貧乏的年代,家庭窮困的鄉下孩子,都以方巾包裹書本綁在肩膀或腰間去上學,而祖父則隨意拿當年家家戶戶必備的藥包袋,給姚陳甭當書包用。

「換藥包的來了!」小朋友都訕笑她,讓對上學沒興趣的姚陳甭,讀了一、二個月,就不再去學校了。

大字不識一個的她,小小年紀就有想法:「我不上學,可以在家帶弟弟、幫忙煮飯,讓爸爸媽媽去工作賺錢。」七歲的姚陳甭背著弟弟生火煮飯,一張稚嫩的小臉,常常被柴火煙灰燻得像個「小黑人」。

小時候,祖母常跟她說:「勤勞就有吃,懶惰則吞涎。」她牢記在心,所以從懂事開始,就養成勤勞節儉的習慣;十二歲時就要透早出門去臺糖種甘蔗、跟著爸爸學種田,農忙時,十四、五歲就到處與人換工。

◎為了錢拚命工作

二十一歲嫁給長她十八歲的外省人。先生當年隨軍隊從大陸來臺,退伍後在中國石油公司工作。沒讀書不會說國語的姚陳甭和不會臺語的外省先生,一開始夫妻相處如「雞同鴨講」,趣事多。

婚後,育有二子,為了結束租屋及搬家之苦,她為人洗衣服、在豆腐店工作、磨大理石、做水泥工,希望有朝一日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很愛錢」的姚陳甭,捨不得花一分錢買新衣,她身上永遠只二套衣服在換穿。

為了「存錢」買房子,孩子上小學、幼兒園大班後,她在建築工地做水泥工。四十三公斤的她,要背著一袋五十公斤的水泥爬上二、三樓,非常辛苦。每天早上六點多出門,晚上七點半回家,若遇趕工加班,回到家已晚上九點了;中午常常一個饅頭就過一餐;回家時,機車還載著在工地撿拾的水泥袋、保特瓶和不要的鐵條回來賣錢。

「很感恩先生,他也很辛苦,下班要買菜煮飯、去學校接小孩。」姚陳甭辛苦賺的流汗錢,全數交給先生處理,在夫妻倆打拚下,再向銀行貸款一百萬,1983年,終於買下現在的房子。

◎慈濟因緣環保路

話說,十幾年前,有次先生生病住花蓮慈濟醫院時,一位醫院志工鼓勵姚陳甭可以去精舍蠟燭間幫忙插燭心。那時工作較少,待先生出院後,姚陳甭就去精舍幫忙,也到醫院做志工,這樣持續約半年。

而早年租屋時的鄰居――慈濟志工林翠雲,有一天來向她勸募當會員。喜歡做環保、開著一輛舊麵包車到處載回收物的林翠雲,在2004年鼓勵姚陳甭一起來做環保,那時五十七歲的姚陳甭從水泥工退休了。這個善因緣,讓姚陳甭走向「寸步鋪路護大地」的環保人生路。

2014年3月,八十六高齡的先生因病往生後,姚陳甭才全心全意投入做環保;為此,慈濟志工李淑錦拿寫有「佛教慈濟基金會資源回收分類」的綠色布條,懸掛在她家門口,希望左鄰右舍可以一起來做環保護大地。

有了這資源回收標幟布條後,姚陳甭覺得做環保是她重要的「責任」,更是對證嚴上人的「承諾」。她說:「做環保比我的生命更重要,因為可以救地球,減少垃圾量,地球才會乾淨。」

從此,她推「手推車」的雙手更勤快了。除了每天清晨四點出門回收,等收回來的資源整理好,她再往不同街道「尋寶」;中午十二點半到一家二十四小時超商做回收。

在超商後面的露天巷子裡,姚陳甭站著整理成堆的紙箱、一大包一大包混雜著資源和垃圾的塑膠袋,還有過期的便當、麵包、飲料……

只見她俐落地將紙箱徒手拆開,撕掉膠帶再折平疊整齊,並從好幾大袋垃圾和資源混雜中,仔細將可回收資源和不可回收垃圾分清楚,過期食品也一一清理乾淨做廚餘,廚餘和垃圾另外打包給超商丟垃圾車,等整理好,已是下午二點半了。「超商做完,我一星期有二天下午還要去火車站前的名產店做回收。」

超商感謝她來整理分類資源和垃圾,每月給她三千元工資,姚陳甭歡喜把它布施出去,這在未加入慈濟前「一毛不拔」的她,是非常大的改變。

◎敦親睦鄰護大地

不論是在超商做回收,或是在家整理回收物,都有附近住戶及左右鄰居拿回收物給她,姚陳甭一定笑瞇瞇地感謝每一個人:「謝謝您啦!我們是愛護地球的達人。」

姚陳甭也會向人介紹回收資源再生的意義:「這保特瓶可以做毛毯、圍巾救到全世界,和全世界的人結緣喔!」

一位夏女士,看到「慈濟」回收布條,常常送來回收物,她讚歎道:「師姊很有愛心在為地球付出。每天看她推著小推車,不管刮風、下大雨都在做環保,她連晚上也在做。」

「為了不讓孩子和鄰居感覺家門口做回收很髒亂,以及有不好的味道,我都要整理得很乾淨。」姚陳甭將自己回收及他人送來的資源,經分類整理,有髒的,她提地下水來清洗。她家騎樓中間留一條通道,左右二邊分別堆疊得整整齊齊的紙板、報紙和一包包整理乾淨的回收資源。

「她的回收量太大了!但是都處理得很乾淨沒味道。每星期我們要開三點五噸的環保貨車載二次。有時遇連假觀光客多,超商回收物很多時,我們需再加開一臺小貨車才能載完。」開環保車的慈濟志工林榮鋒感動地說:「常常看到她在路上推著滿滿的回收物,她的手指做環保做到變形了……」

以前四點多早起是跟著大愛電視做早課誦經的姚陳甭,覺得實際「救地球」更重要,因此她都是邊做回收邊默唸:「天公祖、天公伯、南無阿彌陀佛菩薩活菩薩,祈求天下無災無難,上人身體安康,法輪常轉常留世間……」

做環保越做越健康,五、六年不曾感冒的她,因有骨質疏鬆症,走太久或推太重的回收物腳會酸痛無力,她就誠心祈求:「上人,請給我力量!」她希望能用她的生命,來為地球盡一分力。

◎走出家庭的紛爭

自從懸掛「資源回收」布條,回收量變多了,家人的關係卻常出現紛爭……

「家裡乾乾淨淨的不是很好嗎?為何把家裡騎樓弄得像垃圾堆積站……」信基督、軍官退伍的大兒子非常不認同媽媽去「拾荒」,甚至想把「佛教慈濟」回收布條拆下來。「媽媽做環保的認真超乎我的想像,太辛苦了!」

再說,先生尚在世時,大兒子退伍回家想照顧老父親,但長年在外的軍旅生涯,讓二代間有不同的傳統觀念及理財認知,加上生活細節及婆媳相處問題,家庭氣氛一度很緊張。姚陳甭為此情緒低落,患了憂鬱症,先生曾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妳千萬不能倒下去!妳倒了,我也活不下去!」

在姚陳甭感到痛苦無助時,她在心中吶喊:「上人,救救我!我該怎麼做?」有天午睡中,她夢到上人來告訴她:「妳要解決家庭問題,要走菩薩道。」

「我要如何走菩薩道?」姚陳甭去問住附近的慈濟志工沈雪梅,沈雪梅說:「要走菩薩道,就要招募會員,參加培訓受證。」

「我不識字,要如何做到?」在沈雪梅、王齡鳳二位「母雞」鼓勵陪伴下,姚陳甭開口向人募心募款,也積極參加慈濟活動,在做環保之外,福田、香積少不了她精進付出的身影。2017年1月,受證為慈濟委員。

◎大大有用的人生

走過七十年人生歲月、勞苦一生的姚陳甭笑著說:「我不識字,還可以做慈濟、做環保,真的很感恩,也很幸福。」飲水思源,每逢看見帶她做環保的林翠雲,總是一再道感恩。

如今,做環保做得很開心的她,也不再去牽絆孩子未來的人生;她的大兒子也想通了:「爸爸走了以後,就剰下媽媽,媽媽年紀大了,只要她開心做環保,我不再去改變媽媽的想法了。」母子關係變好,姚陳甭的笑容變多了。

在國小當學務主任的小兒子也很不捨媽媽做環保的「拚命」勁。他說:「曾有人質疑我,為何家裡要堆那麼多回收物?我說沒關係,媽媽高興就好。媽媽一直跟我說要『響應上人救地球』,媽媽這分信念和想要付出的心,做子女的就支持。」

「很感恩慈濟,讓媽媽找到一個新的人生。媽媽從小到老都是為別人而活;做慈濟後,媽媽第一次是為自己而活。」以媽媽為榮的小兒子真誠地說。

2015年,為了響應上人推動「大體捐贈」,在孩子為她六十八歲生日慶生時,她拿出「遺體捐贈志願書」請二位兒子簽名,兒子簽完名當下,她高興地謝謝孩子:「這是你們給我最好的生日禮物。」

心寬念純的姚陳甭,雖然名字是「不用」,但她卻活出「大大有用」的價值人生!

圖左 :清晨天未亮,姚陳甭在花蓮火車站前方,藉著街燈投射的光源,撿拾商家放在外面的回收資源。[攝影者:王鳳娥]
圖右 :清晨的回收量不少,姚陳甭依序將回收物堆疊在手推車上,用彈性繩索綁好。[攝影者:王鳳娥]

圖左 :清晨四、五點,花蓮市街道一片寂靜,只有街燈投射的亮光,伴著姚陳甭推手推車做環保的瘦弱身影。[攝影者:王鳳娥]
圖右 :姚陳甭家門口懸掛有「佛教慈濟基金會資源回收分類」的綠色布條後,附近住戶及鄰居都會送來回收資源。她說:「我不識字,很多事我不會做,只有環保是我可以做的。」[攝影者:王鳳娥]

圖左 :姚陳甭將住家騎樓中間留一條通道,左右二邊分別堆疊得整整齊齊的紙板和一包包整理乾淨的回收資源。[攝影者:王鳳娥]
圖右 :不管酷暑或下雨天,天天中午都到統一超商做回收。在超商後面的露天巷子裡,姚陳甭站著整理紙箱及混雜著資源和垃圾的塑膠袋,以及過期的便當、麵包等。[攝影者:王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