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疫情 工地推齋戒素食

2020/03/23| ◎黃秋玉/高雄報導
列印
新冠狀病毒在全球蔓延,已經造成100多個國家的人民感染,一萬多人死亡。有些國家封城,有些國家鎖國,企圖杜絕病毒的擴散,但首先衝擊到的是經濟的蕭條,大家人心惶惶,開始搶購物資。

證嚴上人針對這波疫情開 示道:我們擔心自己的生命,要先尊重一切動物命,忍一時的口欲,可以保得長期的平安。呼籲大家茹素齋戒,共同為世界祈福,消弭災疫。全球慈濟志工謹遵上人的指示,開始在自己的國家、社區推動齋戒素食。

◎志工用心 烹煮美味素食

鳳山靜思堂正在興建,每天都有數十位工地菩薩在工地工作,為了讓工地菩薩也能響應齋戒素食,鳳山慈濟志工邀請擅長烹飪的師兄姐烹煮色香味俱全的午餐佳餚,6菜一湯,還加水果點心,提供給工地菩薩享用。

今天承擔主廚的陳豐明志工很用心地準備比較費工夫的手工菜-素菜捲以及蔬菜丸子。搭配大家都很喜歡的三杯杏鮑菇、炒菠菜和百頁豆腐滷蘿蔔,就有5樣菜了。另外考量工地菩薩做的是比較粗重需耗體力的工作,蛋白質必須充足,又增加了蘿蔔煎蛋。陳豐明師兄說:「我烹飪素食的原則是希望讓原本吃葷的工地菩薩,吃到我們的素食時覺得好吃,不覺得自己是在吃素食,所以每一道菜都必須入味,讓人喜歡吃。我希望藉由烹飪可口的素食度更多的人來吃素,因為吃素可以減少碳排放,也是在救地球。」

鄭喜燕志工家裡經營素食早餐二十幾年,直到去年同修往生,人手不足才結束營業,她今天承擔香積,負責煎蘿蔔蛋。她表示,當初聽上人開示,了解素食不但護健康,也能常養慈悲心,所以便決定開素食早餐店,呼籲會員、鄰居左右一起來吃素。尤其這一次瘟疫蔓延,更需要努力呼籲大家都來茹素,期能消弭災疫。

承擔福緣窗口的楊蓮英志工,一個月有6天的時間必須在廚房統籌所有的香積工作,包括:每日要出甚麼菜色,煮甚麼湯,打多少便當等,是廚房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只見她一早就在廚房忙東忙西,油、麵粉不夠了,也要趕緊去打理。她說:「我承擔福緣窗口,抱持的理念是:對的事做就對了。現在防疫期間活動少了,很多師兄姐來參與香積的工作,互相學習。每個人都很用心,也很配合,大家分工合作,煮出美味的菜餚,讓工地菩薩吃得歡喜。有工地菩薩跟我反映,吃素很棒,吃得很開心。希望藉由推廣素食,讓疫情趕快消除,才不會每天過得緊張兮兮。」

◎不吃動物 遠離冠狀病源

11:30分,佳餚整齊地擺上餐桌,工地菩薩陸續進入齋堂,量體溫、洗手,噴過酒精噴液之後,開始享用午齋,看他們吃得津津有味,就可以猜想道今天的菜餚合乎他們的口味。百佑工程的李經教經理表示,因為承接慈濟的工程所以便開始吃素,他覺得吃素很好,比較不會那麼油膩,而且可以減輕身體以及腸胃的負擔,所以也會跟同仁推廣素食的好處。在家裡,因為太太吃鍋邊素,所以他也會跟著吃,儘量少吃肉。對於這一波疫情蔓延,上人力推素食,他表示病毒都是從動物來的,包括禽流感、豬瘟等,植物除了農藥,沒有甚麼會影響到人體健康,所以上人說的很有道理。他也大力讚賞志工煮出來的素食多樣化,十分細緻美味。

邱瑞風已經在鳳山靜思堂工地工作近一個月的時間,之前沒有茹素的習慣,來這裡工作之後才開始茹素,他表示,這裡的菜色很美味,吃得很習慣,平日在外面也會儘量素食,並向家人推廣。

蔡浮是位姿體纖細的女眾,雖然做的是粗重的工作,但面相莊嚴,十分和藹可親。她表示,來工地工作十幾天了,中午都會在這裡用餐,吃得很歡喜,有時候沒來工作,在家裡都會懷念這裡的素食。也嘗試多煮蔬菜,少煮肉食給家裡的人吃。她平日有收看大愛台的習慣,所以對於慈濟在做甚麼十分清楚,並且說妹妹是會員,媽媽往生的時候,慈濟志工有前去助念。志工覺得她和慈濟十分有緣,進一步邀約她加入會員,她欣然答應。

圖左 :陳豐明師兄說:「我希望讓原本吃葷的工地菩薩,吃到我們的素食時覺得好吃,不覺得自己是在吃素食,所以每一道菜都必須入味,讓人喜歡吃。」[攝影者:陳延盛]
圖右 :鄭喜燕志工家裡經營素食早餐二十幾年,直到去年同修往生,人手不足才結束營業,她今天承擔香積,負責煎蘿蔔蛋。[攝影者:陳延盛]

圖左 :承擔福緣窗口的楊蓮英志工,一個月有6天的時間必須在廚房統籌所有的香積工作,包括:每日要出甚麼菜色,煮甚麼湯,打多少便當等,是廚房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攝影者:陳延盛]
圖右 :11:30分,佳餚整齊地擺上餐桌[攝影者:陳延盛]

圖左 :蔡浮表示,中午都會在這裡用餐,吃得很歡喜,有時候沒來工作,在家裡都會懷念這裡的素食。也嘗試多煮蔬菜,少煮肉食給家裡的人吃。[攝影者:陳延盛]
圖右 :邱瑞風已經在鳳山靜思堂工地工作近一個月的時間,來這裡工作之後才開始茹素,他表示,這裡的菜色很美味,吃得很習慣。[攝影者:陳延盛]

圖左 :香積志工用心準備佳餚。[攝影者:黃淑惠]
圖右 :百佑工程的李經教經理表示,病毒都是從動物來的,包括禽流感、豬瘟等,植物除了農藥,沒有甚麼會影響到人體健康,所以也會跟同仁推廣素食的好處。[攝影者:陳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