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無價 挽袖燃生機

2018/04/29| ◎薛燕春/高雄報導
列印
「我需要付什麼費用呢?」
「在此次捐贈過程中您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的。」
「捐贈後會影響身體嗎?」
「別擔心,造血幹細胞每天都會製造適當量的血球以補充並維持血液中各種血球數,很快會恢復到捐贈前之正常狀態 。造血幹細胞如同血液一般,會自動再生,所以捐髓救人無損己身。」
2018年4月29日在慈濟鳳山聯絡處舉行的骨髓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剛下大夜班的張峻源及石嘉媚二人是最早到達驗血現場的人,忍著疲憊不到早上九點他們就直接從楠梓加工出區趕到鳳山聯絡處,幾天前在逛夜市時看到志工在街頭勸捐,雖然寫了預約單也明白這是做好事,但總還是那一點點的不安心,他們想著總不能因為救人而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於是他們決定提早來到鳳山聯絡處希望能聽到更詳盡的說明,也更能深入了解骨髓捐贈的相關資訊,在解說區他們仔仔細細的聽慈濟志工的解說,雖然志工說的很詳細,但二人心中不免還是有一些疑問,張峻源說:「我不希望等到配對成功後,因為懷疑而後悔,我不要給了人家希望又讓人失望。」他們陸續又提出了許多疑問,透過一個多小時間的解說,二人了解骨髓捐贈的流程和意義,心中的疑惑也穫得解答,點點頭走向填表區、覆核區……等一連串的流程後完成了驗血,五月即將結婚的二人也將今天這個活動當成是送給自己的結婚禮物,按著手上剛抽完血的針孔石嘉媚說:「我們都是上班族,手頭不是很寬裕,沒有辦法像別人捐很多錢,但我們可以藉由身體力行來做善事,如果可以配對成功,救人也我們做善事的方法。」問的越仔細心中的疑惑越明朗,捐贈的心就更堅定。

◎側隱之心 感同身受

在鳳山聯絡處的穿堂,慈濟志工忙著打電話再次確認有填寫預約單的民眾,另一旁接待區的慈濟志工也進進出出接引前來驗血的人,「上次我是來參加驗血的人,這次我是來接引更多救人的菩薩﹗」今年參加慈濟培訓委員的李敏慈忙碌的穿梭在鳳山聯絡處,今天她承擔接待的任務,其實早在一個多月前她就和慈濟志工到處去邀約民眾來參加今天的驗血活動,好幾個晚上街頭宣導勸捐回到家裡,李敏慈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不是累而是失望,她癱在沙發上:「為什麼這麼有意義又可以救人的事,大家都不願意來做呢?」聽到這樣的咕嘀,陳宛宜知道媽媽今天出去勸捐的成績又掛零了,肯定是一張邀約單都沒有,她安慰媽媽不要灰心、再接再勵,忽然,李敏慈轉頭看看家裡這個女兒就是可以邀約的對象啊﹗她叨唸自己:「怎麼會忘了她呢?」
「跟我到鳳山去驗血好不好?只要先抽10cc的血樣建立資料庫就可以救人。」
「會很痛,我不要,而且捐骨髓好可怕﹗你不要找我喔﹗」陳宛宜一口就拒絕了。
李敏慈不想強迫女兒,她希望女兒充份了解造血幹細胞捐贈的過程也能明白救人的事不能等,於是,隔天她拿了宣導的文宣,逐條一項一項的對女兒說明:「打成長激長或許會有不舒服,但這種不舒服感覺會漸漸消失,但如果失去這個配對的機會,那個等待你的血癌患者只會越來越痛苦直到生命消失。」聽到這裡,對骨髓捐贈不再像以前那般誤解,陳宛宜起了側隱之心,不忍心看到那些和自己一樣年輕的生命逝去,於是她心軟了,點點頭跟媽媽約定4月29日鳳山聯絡處見。

◎棄而不捨 生命延續

為了這場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高雄苓雅喜捨一、二社區的慈濟志工早在一個多月以前就開始籌劃,有時候是三、四十人,人少時就二、三人成一組,這段時間他們穿梭在社區的電影院、夜市、文化中心及年輕人聚集的籃球場各個人潮多的地方,白天,志工也把握時間到醫院、警察局及消防隊…..等單位,當募到預約單時就像是對志工的鼓舞,也是燃起對血癌患者的希望,當一晚的宣導連一張預約單也沒有募到時,慈濟志工也沒有氣餒,大家彼此鼓勵:「明天再來,也許明天有緣的人就會出現。加油﹗」在近二十場的宣導活動,大家心心念念的只想到是那十萬分之一救人的機會,也許有些宣導的地方一再重覆,但只要人多機會就大,即使到了驗血活動的這一天大家仍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抓緊電話核對預約單慈濟志工再逐一確認邀約,他們的棄而不捨就是血癌患者延續生命的契機,一天下來募得八十八支血樣,雖然不是最多但支支血樣都代表著血癌患者又多了一線生機,也是點點善念的滙聚。

圖左 :何曼慧(右二)在逛街時遇到慈濟志工邀約,看到曾配對成功捐贈骨髓的媽媽身體一樣健康,剛滿十八歲的她受到媽媽鼓勵來到鳳山聯絡處參加驗血活動。[攝影者:陳玉如]
圖右 :人文真善美志工歐陽健曾配對成功捐贈骨髓,今天也來親自見證捐髓救人、無損己身。[攝影者:陳玉如]

圖左 :在慈濟鳳山聯絡處舉行的骨髓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剛下大夜班的張峻源及石嘉媚二人是最早到達驗血現場的人,透過慈濟志工的解說,他們除了了解骨髓捐贈的相關資訊外,五月即將結婚的二人也將今天這個活動當成是送給自己的結婚禮物。[攝影者:陳玉如]
圖右 :今年參加慈濟委員培訓的李敏慈(中)帶著女兒陳宛宜(左)參加驗血活動,雖然剛開始女兒有些害怕,但她仔細的向女兒說明,也希望女兒充份了解骨髓捐贈的過程也能明白救人的事不能等。[攝影者:陳玉如]